吴堂信
摘 要:甘薯是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不规范的生产会发生严重病虫害甘薯,造成产量出现较大波动.为提高甘薯产量与质量,在源头上实现餐桌安全,可推行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文章以甘薯形态特征为切入点,从甘薯栽种时的良种选择、地块整理、播种处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出发,分析技术要点,为相关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3-008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31 文献标志码:B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村文明为总要求,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百姓能够端牢自己饭碗。甘薯是粮食作物之一,是农民栽种的主要作物品种,种植规模较大。以往农民多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栽种,靠天吃饭,无法实现甘薯的高质高产。为此,甘薯种植中应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范种植行为,总结种植经验,保证粮食供应充足,提高种植甘薯效率,增加农民收益。
1 甘薯形态特征
甘薯起源于墨西哥,距今历史有8 000多年,在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又名甜薯、红薯、白薯等。甘薯为薯蓣科、薯蓣属,缠绕草质藤本,地下块茎顶分枝末端膨大,形成卵球状块茎,茎左旋,被丁字形柔毛,基部有刺,外皮光滑淡黄色[1]。甘薯为喜光作物,不耐寒、性喜温、较耐旱,多分布于北纬40°以南,亚洲栽培较多,非洲次之。最佳种植薯块温度为16~35 ℃,高温条件下能够迅速生成愈伤组织,形成抗病物质,但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抑制幼薯生长。甘薯有药用及食用价值,富含黏液蛋白,能润滑关节腔,增加人体心血管壁弹性,减少皮下脂肪与动脉硬化,预防肝肾缔结组织萎缩,增强机体免疫力[2]。甘薯还含有脱氧表雄甾酮,可预防结肠癌与乳腺癌,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各种氨基酸,广受人们欢迎。
2 甘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2.1 选择良种
甘薯不同品种生产特性有所差异,夏秋种植品种生长周期约为120 d,冬季约为150 d。应根据地区情况选择良种,要求具有植株半直立、生长旺盛、抗性强等特点,多以菜用甘薯为主[3]。常种植甘薯品种有以下几种。一是阜甜薯1号,蔓长中等,薯肉橘红色,薯皮肉红色,干物率19.1%,大中薯率90%,胡萝卜素含量8.11 mg/100 g,熟食味好,产量可达到64 650 kg/hm2。二是冀薯7号,薯块呈长纺锤形,结薯集中,黄皮黄肉,单株结薯5~6个,大中薯率较高。淀粉率18.07%,干物率28.08%,胡萝卜素含量3.25 mg/100 g,中抗茎线虫病和黑斑病,高抗根腐病,抗旱性较差,产量47 955 kg/hm2。以上品种兼具食品美味、优质高产的特點,受到种植户及消费者认可。确定好甘薯栽培品种后,还要保证种薯具备良好的形状、颜色等性状,无湿害或冷害,且大小一致均匀[4]。
2.2 育苗壮苗
甘薯绿色栽培中,育苗壮苗是重要环节,分为冷床育苗与温床育苗。其中温床育苗根据加热方法分为酿热物、电热丝加热、火炕加热等育苗方法,由于温床育苗操作不便、成本高、管理复杂,仅用于甘薯早春栽植,提早移栽薯苗。冷床育苗包括大棚、薄膜冷床、日光温室等育苗法,简单易行。育苗通常在3月中下旬,地表5 cm土壤温度稳定在10 ℃即可播种。挖建苗池,规格为10 m×1.5 m×0.2 m,保证阳光充足,施入45%三元复合肥85 g/m2,之后覆盖2.5 cm细土,注意苗床不能过厚或过浅。播种前需要处理种薯,将其浸泡至70%甲基硫菌灵550倍液中2.5 min后,自然晾晒,平排到苗床上,控制排种量25 kg/m2。摆放薯种时,薯块头部朝上,保持平整,首尾相接。排好种薯后,用沙土填满间隙,浇透苗床,渗水后以平板压平种薯,覆盖3 cm厚营养土,营养土用2.5 kg/m2商品有机肥或8 kg/m2农家肥均匀搅拌形成,压实覆拱膜保温。
覆膜后做好温度、水肥管理工作,提温保温,保证3 d内薯层温度达到35 ℃,晴天将草苫揭开,晒膜增温,每天16:00覆盖草苫保温,促进幼苗萌发。覆膜16 d后合理调控温度,保持白天温度26 ℃,早上打开棚膜,晚上关闭棚膜,达到降温、通风效果。当幼苗出土后浇水,保持土壤湿度,促进薯苗生长,以免幼苗由于缺水早衰。覆膜25 d后,控制膜床温度约25 ℃,加强调控,否则温度过高会烧苗,温度过低会阻碍生长,晴天可适当通风。采苗前7 d降温炼苗,保持苗床温度约20 ℃,相对湿度约60%,逐步进行炼苗,从揭膜至不盖膜,通常早晚炼苗,以免烈日揭膜降低湿度,导致薯苗枯萎。
2.3 地块整理
甘薯具有较强适应性,耐瘠薄,对土壤无较高要求。为增加产量及质量,需选择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强、含有机质多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块背风向阳、地势高,5年内未种植甘薯。种植前控制耕地深度,应使用机械深耕35 cm,不能超过50 cm,否则熟土下沉,会降低甘薯产量[5]。深耕时间为冬天,土壤墒情好,病虫害较少,土壤养分充足,能够破坏害虫越冬环境,为次年甘薯种植提供良好环境。起垄时遵循“高、胖、大”原则,利用机械起垄,垄宽、高分别为25 cm和30 cm,根据机械需求确定垄距,控制范围80~100 cm。此外,甘薯忌水淹,水分过大易导致甘薯秧徒长,也会使甘薯发生裂口病,影响其商品性,低洼地要根据田块走势设置排水沟。
2.4 种苗处理
由于甘薯易发生黑斑病、线虫病及病毒病等病害,导致品质退化、产量降低,因此在薯苗播种前需对其进行处理。一是薯苗脱毒,降低甘薯病虫害发生概率,改善薯块外观品质,增加鲜薯产量。二是高剪苗,剪苗从地上4 cm位置下剪,原因在于病原移动速度小于薯芽生长速度,多滞留于薯块附近,上部薯苗很少带病,可避免薯苗携带病原。三是秧苗基部10 cm位置用萘乙酸溶液浸泡,促进秧苗生根。选择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倍液防治黑斑病;选择20%三唑磷微囊悬浮剂120倍液防治茎线虫病。
2.5 壮苗移栽
移栽时间影响甘薯种植产量,时间过晚会错过甘薯最佳生长温度,时间过早会导致甘薯遭受冻害。通常春甘薯5月上旬插秧,夏甘薯6月中旬插秧,根据国内市场甘薯200~500 g标准要求,栽植密度控制在97.5万株/hm2[6]。插秧可选用顺垄栽植方法,秧苗匍匐方向和垄沟平行,不能垂直于垄沟,先挖出1个窝,倒水,之后插入秧苗5 cm后,将秧苗放平、埋土,上方漏出3片叶片即可,可提高甘薯成活率,增加土内甘薯节数能够增加甘薯数量。栽植7 d内,由于栽植不当或病虫害导致死苗,应将死苗、病苗拔出,及时补栽壮苗,避开烈日照晒,宜在傍晚或下午补苗,连根带土一起栽植,利于成活。
2.6 田间管理
一是除草。在完成栽植后,需要封闭除草,可以选用金都尔或都尔除草剂,安全性能更好,禁止施用乙草胺,否则甘薯叶片喷洒药液后会出现干枯皱缩情况,叶片第1茬受害后难以恢复正常,无法实现甘薯高产目标。喷洒96%金都尔乳油900 mL/hm2,可达到良好的除草效果。甘薯苗期禾本杂草增多,可以选择5%精喹禾灵乳油1 200 mL/hm2除草,选用48%灭草松水剂2 700 mL/hm2处理阔叶杂草。二是施肥。种植地施用1.5%有机质、70 mg/kg碱解氮、22 mg/kg速效磷、125 mg/kg速效钾。当收获前茬作物后,即可对土壤早耕、深耕,结合土壤肥力施入有机肥与化肥,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例如,旱薄地施入氮素化肥与有机肥,施鸡粪、猪粪等60 000 kg/hm2、氮肥90 kg/hm2,适量施入磷钾肥;地块肥力较好,增钾控氮,施入525 kg/hm2硫酸钾,配合施入5%辛硫磷颗粒剂30 kg/hm2,能够预防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薯蔓同长期,喷施草木灰溶液或钙肥、钾肥,忌氮肥,增强植株抗性,促进根部生长。薯块膨大期,甘薯块根由于吸肥能力降低,可采用叶面追肥的方式喷施钾肥,选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硫酸钾溶液1 275 kg/hm2,每隔7 d喷施1次,喷施3次即可,通常傍晚喷施,叶片吸收快,提高肥效。三是灌溉。甘薯可采取水肥一體化滴灌方式。遇到雨季则要防堵疏通,避免外部水源进入,修好田间沟、垄沟、水沟,保证沟沟相通,排出积水。适当控制水分,降低土壤湿度,以免甘薯吸收过多氮肥。四是控秧。甘薯栽植中,应选择光照足、温度高、墒情良好的土壤。茎蔓长势易过旺,表现为主茎变细、薯叶变大、叶柄变长,必须控秧处理,避免抢夺果实营养,减少产量。甘薯整体生育期需要2次控秧。第1次是秧蔓35 cm时,5 250 g/hm2烯效唑兑水40 kg/hm2喷洒茎叶;第2次是秧蔓生长50 cm后,采取提蔓方式将茎蔓生长的白根提出地面,整理薯田,疏通换气通风通道,排出土壤过多水分,降低土壤湿度,增强土壤透气性,抑制茎叶生长,以摘心方式破坏植株顶端优势,使营养输送至地下。配合喷洒控旺剂,根据秧苗长势,控制喷洒剂量,以免污染农产品、地下水或土壤,遵循勤控、早控原则,统筹兼顾,增加甘薯产量。
3 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一是规范轮作。种植甘薯时,不宜连作,避免积累病虫源,与其他植物采取2年轮作方式。例如发生病虫害严重地块,与茄果、瓜类、豆类等蔬菜轮作种植。在种植前处理种植地,清除杂草、植株残体、病株、病叶等,选择焚烧或深埋方式,减少病虫寄主,降低病虫基数。二是健身栽培。种薯选择无病害良种,地块采用温床或地膜育苗方式,检查苗床,发现病苗将薯块一起挖除,培育壮苗。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技术,或利用和保护自然界害虫天敌,或施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例如防治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选用150亿个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60 000 g/hm2拌土撒施,或用0.5%苦参碱水剂400倍液灌根;防治蚜虫时,喷洒0.4%苦参碱水剂1 300倍液;防治红蜘蛛时,喷洒1.7%阿尔菌素乳油2 500倍液;防治斜纹夜蛾时,选用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 000 g/hm2、10亿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12 750 g/hm2或喷洒24%灭幼脲悬浮剂1 000倍液。
3.3 物理防治
一是灯光诱杀。甘薯栽植基础条件好区域安装杀虫灯,设置45盏灯/hm2,杀虫灯距离地面1.5 m,能够诱杀小地老虎、麦蛾、甘薯天蛾、金龟子等害虫,可降低虫口密度。开灯诱杀时间是4—9月,时间为21:00至第2天1:00。二是人工捕杀。人工捕杀较为方便简单,主要是根据害虫习性特点进行捕杀。例如金针虫成虫可根据其活动习性及假死性,在清晨与黄昏,害虫聚集于茎叶觅食时捕杀;小地老虎幼虫趋向泡桐叶,甘薯受害后,取老泡桐叶用清水浸湿,傍晚时放在田间,放置24 000叶/hm2,次日清晨将树叶掀开,捕捉幼虫,能够保持5 d。三是糖醋液诱杀。小地老虎成虫趋向糖醋液,4月下旬诱杀能够获得良好效果,按醋∶糖∶水∶白酒∶晶体敌百虫比例为3∶4∶6∶10∶1均匀混合后放入盆内,每天补充糖醋液,诱杀害虫。
4 适时采收贮藏
4.1 收获
甘薯收获为重要环节,收获过早会缩短甘薯生长期,降低产量,收获过晚会使薯块易受冻害或冷害,影响贮藏及食用,降低经济效益。通常当地温度降低至18 ℃即可收获,留种甘薯在霜降前收完,食用甘薯贮藏在枯霜前收完。在收获过程中,做到轻刨、轻装,减少薯块破损,剔除不合格甘薯。
4.2 贮藏
甘薯贮藏时,有病虫害、损伤、龟裂拒绝入库,控制贮藏条件,保证窖内1%二氧化碳,减少消耗、降低呼吸,抑制病菌活动,温度控制在11~14 ℃,湿度为80%~90%,避免薯堆积水或发生冷害。贮藏设施选用气调库、棚窖、井窖、圈窖,以硫黄熏蒸,喷施甲基托布津消毒,控制病害蔓延。甘薯收获后晾晒2~3 h即可入窖,贮藏量不能超出70%窖量,留有换气通风通道。贮藏期间,前期以散湿、降温、通风为主;中期以防寒保温为主,温度降低至13 ℃封窖;后期稳定窖温,排出二氧化碳,确保薯块呼吸正常。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消费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对甘薯需求不断增加,必须加快研究甘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提高甘薯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此,种植甘薯时应结合地方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等选择地块,各种植环节采取绿色技术,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规范种植户种植行为,实现甘薯的高质高效栽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许明,李彪,方增怀,等.鲁中地区鲜食型甘薯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2(9):179-181.
[2]贾峥嵘,郝佳丽,郝艳芳,等.4种促生菌剂对甘薯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9):166-172.
[3]张鸿兴,解红娥,武宗信,等.甘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山西农经,2020(2):86-90.
[4]官银平,王瑞,俞风娟,等.宁夏沙漠甘薯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J].园艺与种苗,2022,42(3):62-65.
[5]赵建亚,王考艳.泗洪县淀粉型甘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探析[J].基层农技推广,2020,8(6):90-92.
[6]曹月婷,宋卫强,孙立平.甘薯高繁育苗及绿色高产提质增效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0,8(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