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解决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自主性差、实践教学薄弱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探索将PBL理论引入“工程合同管理”的“金课”建设中,构建基于PBL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本位,采用项目主题及进阶任务链将课程重难点进行重构,并以“建设工程采购模式及内容”为例,详细分析了项目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评价与反思三大阶段共15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及重点。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向知识素养、信息素养及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融合发展。
关键词:金课;PBL;教学模式;项目;综合素质
一、概述
“金课”的概念在2018年被教育部陈宝生部长首次提出后迅速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1]。打造“金课”需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满堂灌”授课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模式构建,同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最终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刺激并引导学生向个体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高层次融合发展。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作为一种注重启发、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颠覆了“堆砌式”的教学生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合作、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中国的工程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PBL的内核与“金课”的实质高度契合,因此可以作为新工科“金课”建设的有效手段,推动课程改革高质量发展。
“工程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管理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程。一方面,该课程涉及的招投标、各类工程合同及其索赔管理是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其关联了法学、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管理及土木施工等多个知识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也必然成为专业“金课”打造的重点。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多是强制要求学生学习课本内容,学习成果多注重期末成绩,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不具备建筑行业所需的专业合同管理知识与技能。因此,本文提出基于PBL进行“工程合同管理”的教学模式构建,根据课程特点,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等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做中学”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协同发展与提升。
二、PBL应用于“工程合同管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培养学生从被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
在数字化时代,个体的知识架构由客观获取逐步转变为主观搭建,传统的“工程合同管理”的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课状态,较难调动其课堂积极性。而PBL的开展过程则要求教师的授课不再是全然呈现书本内容,而是根据教材精髓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运用多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找、筛、析”项目解决所需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教学,积极探索,自主思考,学以致用[3]。
(二)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及实践技能
理论是前人的实践所得,而实践是掌握、发展理论的基础。但在“工程合同管理”的以往教学中,常因学时有限而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招投标、合同管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及案例,缺乏对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而PBL教学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原理,强调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对工程领域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教学重点,真正将书本知识用于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重视学生的评价及反思
传统的“工程合同管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40%)和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由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构成,期末考试则以闭卷形式进行,试卷内容大多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客观知识点,難以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但大学的专业课堂不应随着期末考试而终止,因此PBL的最终目标并非评价结果本身,而是通过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以获得更满意的项目成果。
三、基于PBL的“工程合同管理”教学模式构建
本文结合PBL理论,在综合分析学情及学科知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本位的基于PBL的“工程合同管理”教学模式[4]。该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价与反思阶段三大阶段,共15个实施步骤。具体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一)项目设计阶段
在项目设计阶段,课题组教师首先在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实施重点,然后再次研读拟实施PBL章节的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在超星平台上进行微课程的制作与任务点的设置,同时对慕课、爱课程等平台的相关学习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丰富学生的课前学习资源。最后,优化教学目标,确定项目主题,锤炼任务清单。项目主题确定时,应综合考虑项目对核心知识的覆盖程度,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是否贴合行业的发展热点,是否符合金课的“两性一度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度和实操能力。
(二)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具体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展示及课后拔高三个关键环节。课前准备是该阶段的核心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依托超星、钉钉等学习交流平台,采用多样的信息学习工具进行项目引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规划,开展活动探究,制作项目成果。通过规划及探究过程,学生可以完成对工程项目采购模式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整合,在深入理解基本理论的同时,有效运用理论解决项目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课堂展示部分,由教师讲解共性问题及重难点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完善的汇报展示。课堂拔高则是课后教师对课堂未解问题做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而后进行延时深度教学。
(三)反思与评价阶段
PBL教学从项目引入成果展示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在评价时不仅要注重项目的成果质量,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本次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及行业专家评价。师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优化,为今后的PBL开展积累经验。
四、基于PBL的教学模式实施
采购模式的选择关系到项目的合同结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如何合理选择工程采购模式是一个优秀的工程管理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且该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具备开展PBL教学和实践基础。因此,选择教材“4.1建设工程采购模式及内容”实施PBL教学。
(一)项目设计阶段
(1)学情分析,明确实施重点。本次的实施对象是本校2020级工程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共计103人。学生在已完成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已经了解过建设项目承发包模式,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本次的PBL实施可设置略有挑战性的项目,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置于问题的解决及成果制作阶段。
(2)超星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组在超星平台上建设课程,结合教学重难点录制了8个微课,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为学生完成项目提供指引思路。此外,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李启明主编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第三版),慕课及爱课程平台上均有该课程的国家级精品课,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
(3)优化教学目标,编制项目任务。PBL中项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组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根据教学大纲结合“金课”的两性一度要求,并基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综合技能设计项目主题。同时以项目主题为核心设置项目进阶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式学习。具体内容见图2。
(二)项目实施阶段
1.课前准备
(1)项目引入。“以终为始”是PBL的教学特色。教师通过超星平台发布项目的开展流程、项目主题、项目任务、成果要求及评价标准,启发学生了解完成“项目采购模式选择”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资源工具,并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初步分析项目中所含的学科理论,梳理问题解决步骤以及完成项目可能用到的各类资源,朝着明确的终点开展项目。
(2)成立学习小组。团队学习是PBL重要的特征。本次要求学生自由结合,组建4~5人规模的学习小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既往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及性别进行调整,尽可能让每个团队都能实现知识及才能方面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分工合作,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多元智力。
(3)线上自学,规划项目。该阶段由如下3个环节构成。
①课前学生进行线上自学,包括微课视频以及教师整合的各类优质学习资源,以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基本原理知识,并在学习中探索问题解决思路,整理未解问题。
②组内讨论,编制小组计划。首先,组长组织讨论解决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针对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查阅文献,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及方法。再次,结合组员在知识理解、信息整合以及沟通协作等方面的特长进行组内分工。最后,针对老师提供的五个项目案例情景,讨论确定本组的子项目问题,制作进度计划及子项目问题解决的思维导图。
③活动探究,制作成果。各小组在分析项目问题解决支撑材料的基础上,制作汇报PPT或思维导图,并将成果上传超星平台。根据成果检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中阶任务完成度不高,具体表现是对各采购模式进行优劣势分析时,分析的维度较片面,逻辑性差,因此导致高阶项目完成度一般。
2.课堂展示
(1)共性问题讲述。课堂上着重讲解各小组在自学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带领学生从工期、投资可控性、合同结构、组织协调工作量以及风险承担等多个角度分析不同采购模式下业主及承包商的优势及劣势,并指导如何运用中阶成果指导高阶任务分析。
(2)讨论协作,完善成果。各小组根据教师的理论讲述进行探究讨论,教师巡回观察小组的活动进展及团队表现,对各小组现存的知识性及逻辑性问题进行指导,学习小组不断修正并完善其初步成果,锻炼学生的学习韧性及合作能力。
(3)成果展示,汇报交流。邀请课题组教师、建设单位的项目经理共同参与项目的汇报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运用PPT、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并讲述本组的项目成果,讲述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解决思路、基于业主视角确定采购模式的分析角度及原理。以此提高学生的筹划能力、总结能力及表达能力。
3.课后拔高
经过课堂展示阶段,各小组的子项目已基本完成,但仍留存部分问题亟待解决。教师在课下通过整理各小组的留存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下次课堂中通过深度教学进行问题详解。
(三)評价与反思阶段
(1)多元评价。为防止出现部分学生“划水”的现象,本次从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
①组内互评。小组内部从过程参与度与团队贡献度、与组员沟通的积极性、信息分析整合能力三个角度互相打分。
②组间互评。小组之间从项目成果质量、汇报人现场的表现、小组成员协作精神三个角度互相打分。
③教师及专家评价。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与创新能力,项目完成度及问题解决能力,信息交流及科技素养,团队的交流、协作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2)反思提升。教师结合考核结果,从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教学反思,以提高个人的教学技能。学生则根据评价结果及行业专家的点评及建议,发现问题并不断优化本组项目。
结语
“金课”视域下,对“工程合同管理”开展基于PBL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实践能力差及考核方式片面等问题,是打造“金课”的重要工具。第一,项目问题及进阶性项目任务的设置使学生目标明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能及自主性;第二,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在旁引导及辅助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及“金课”所要求的高阶思维;第三,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及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第四,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聚焦评分项,“以终为始”进行综合能力的自我提升;第五,PBL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及教学课堂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常博,史望聪.“金课”建设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风,2021,451(11):3435.
[2]高孟冉.工程合同管理微课建设关键路径探讨[J].读与写:下旬,2022(11):46.
[3]董艳,和静宇.PBL项目式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9):5358.
[4]户清丽,陈宁.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以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19(05):1619+7.
作者简介:逯瑶(1993— ),女,汉族,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BIM、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