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学芳
阅读是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而且还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的过程,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讲,能够帮助他们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母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在此,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非常好动,对于新奇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教师只有注重学生阅讀兴趣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动力,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创建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过程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对于中低段的小学生来说,创建一个有趣的阅读氛围非常重要。
二、生本对话,增强体验
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基于生本对话视角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接触文本,通过充分的自主预习,使其全面把握文本的相关信息,包括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心路历程和创作风格等,为阅读学习作好铺垫。这样才能够深化生本对话,使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全面接触文本,更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对话,构建开放的空间。
三、尊重个性,承认差异
囿于成长和学习背景不同,学生存在客观上的认知和理解差异。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杜绝“一刀切”的方式,要承认和尊重差异,研究差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和牵引。具体到阅读教学中,一线教师就应该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层次,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认知层次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案,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阅读理解,并给出不同的读书笔记要求。
四、课外阅读,拓展知识
课外阅读是帮学生拓展知识的必由之路。但是小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还不具备辨别能力,市面上流行的刊物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开展课外阅读,要诠选一些符合小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的读物,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简介导读和思考问题, 阅读完毕再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读书心得,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驱动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