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龙,董致郅,王革生,王 健
(1.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78;3.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相关调查显示,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与女性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分别为0.047%、0.034%[1]。高血压脑出血为急性颅内血肿压迫脑组织,可导致脑水肿或脑疝,具备高病死率与致残率的特点,目前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式即解除其对正常脑组织的压迫,其中微创手术应用较为广泛[2]。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可对颅内血肿进行有效清除,降低颅内压,快速解除血肿占位效应,减轻脑损伤,虽疗效显著,但因继发性损伤、脑组织水肿等因素的影响仍可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损[3]。因此,为缓解组织水肿、促进血肿吸收进而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需对患者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高血压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离经之血为瘀进而形成瘀血,既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产物,同样也为其病理基础,因此需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4]。相关研究表明,凉血散瘀汤改善缺血性脑损伤效果佳,而其对于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尚待探究[5]。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凉血散瘀汤对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的患者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收治的97例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3~77岁,平均(65.17±5.03)岁;出血部位:基壳核出血27例,脑室出血13例,脑叶出血8例;平均出血量(21.61±3.48)ml。中药组49例,男25例,女24例;年龄52~75岁,平均(65.01±4.89)岁;出血部位:基壳核出血25例,脑室出血15例,脑叶出血9例;平均出血量(20.71±3.54)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及家属同意本研究。本研究通过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开展。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6]中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相关诊断标准:主症包括偏身感觉异常、偏瘫、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次症包括眩晕、饮水发呛、头痛、瞳神变化,具备2个及以上主症或1个主症和2个及以上次症并结合年龄、诱因等即可确诊;③患者收缩压或舒张压>160/90 mmHg;④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⑤无其他脑血管病变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全身或颅内感染者;④脑干功能衰竭或出血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予患者降血糖、降血压、吸氧、心电监护、营养支持等西医常规治疗,另给予患者20%甘露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3864)以降低颅内压。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1.2.2 中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散瘀汤,凉血散瘀汤组方包括水牛角30 g,生地黄、鳖甲各20 g,赤芍、牛膝各15 g,熟大黄、石菖蒲、牡丹皮各10 g,水煎后服用,早晚分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候积分:根据相关文献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胸闷中医症候积分进行评价,每项分值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症候越显著[8];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9]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NIHSS包括15个指标,分值<4分、5~15分、>15分分别为轻、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③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10]评分:采用ADL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包括10个条目,总分为100分,61~100分、41~60分、<40分分别为轻、中、重度功能障碍;④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减少程度及患者生活能力状态进行疗效评价。基本痊愈:NIHSS评分降低90%~100%;显著进步:NIHSS评分降低46%~89%;进步:NIHSS评分降低18%~45%;无变化:NIHSS评分降低或升高<18%;恶化:NIHSS评分升高>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行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胸闷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胸闷积分下降,中药组上述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下降,中药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见表4。治疗前对照组与中药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升高,中药组较对照组高(均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
主干动脉发出的穿支动脉分布区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多发部位,因该部位血管与来源血管垂直,其承受的压力较其他血管大,加之长期高压状态出现的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变硬、顺应性降低,进而造成血管抗张力能力下降,即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基础[11-12]。现阶段,临床常采用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术后西医主要通过改善局部血液流变学、缓解血肿压迫以促进血肿吸收以及血液循环[13]。中医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基本病机为血液瘀滞形成血肿,主要致病因素为风阳痰火瘀阻脑窍,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14]。另外,高血压脑出血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标实则为“瘀”“风”“火”“痰”[15],故可以凉血散瘀汤治之。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有效率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83.33%(40/48);两组治疗前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胸闷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胸闷症候积分均下降,中药组上述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凉血散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可提升疗效,并改善患者眩晕、头痛、心悸怔忡、胸闷症状。中医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属“偏枯”“中风”范畴,《素问·调经论篇》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反则死”,与本病相似[16]。凉血散瘀汤中水牛角性味甘凉,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牡丹皮味苦性寒,可达止血凉血不留瘀、活血化瘀之效,石菖蒲味苦微辛,具醒神益智、化湿开胃之功,方中生地黄、鳖甲、牛膝分别具有养血滋阴、滋阴潜阳及活血通络之效,与清热泻火之大黄共同发挥作用,多方合用则共奏通畅肠腑、泻火开窍、瘀化络通、活血散瘀之效[17],因此,患者症状及疗效获显著改善。研究表明,采用凉血散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活血止血,减少血肿对于周围组织的压迫,以改善神经功能,进一步表明凉血散瘀汤在治疗脑出血方面效果显著[18-19]。NIHSS为临床常用的评估神经功能量表,本研究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中药组较对照组低,提示采用凉血散瘀汤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患者体内神经营养因子释放与合成,促进神经活动分子表达,修复受损神经[20]。相关研究显示,凉血散瘀汤可促进水肿、血肿吸收,改善脑部血液循环[21-23]。霍丽荣等[24]采用凉血散瘀汤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凉血散瘀汤可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另外,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上升,中药组较对照组高,提示采用凉血散瘀汤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张丽敏等[25]采用凉血散瘀汤对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提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表明采用凉血散瘀汤治疗可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另外,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表明两种治疗方式均具备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凉血散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患者,可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