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2023-08-11 02:12马小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研究生校企

张 晶 李 昊 马小兵

校企联合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张 晶 李 昊 马小兵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目标一致、任务共担、资源共享的“三主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阐释了高校培养目标对接语言服务业的现实路径,并提出“1(翻译能力)+N(语言服务业上下游业务实践)”的高校育人实践新理念。介绍了北京大学通过版权代理公司与出版社开展的深度合作,说明了实践成果对促进学生就业、产出大量优质翻译作品的作用,认为该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翻译专业教育和语言服务产业的无缝连接,有助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中国故事”更好地向世界传播。

校企联合培养;翻译硕士;“三主体”模式;研究生教育

我国自2007年开展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设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以下简称“MTI”)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超过300所,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主要高校。下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紧紧围绕教育部2011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翻译教指委2015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中对“高层次、应用型”和向“语言服务业”转型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努力构建适应MTI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实现翻译专业教育和语言服务产业链的无缝连接。

基于上述目标,近几年来许多学者探索了“校企联合培养”的产教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有部分学者对MTI研究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1];对校企双方以“冠名班”形式的培养方式进行了论述[2];提出了校企协作模式下翻译硕士社会实践质量的评估及提升路径[3];对MTI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展开了创新性思考[4]。也有部分学者探索高校与翻译公司的合作培养方式[5];强调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技术赋能等[6]。

高校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探索MTI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方向,是适应21世纪全球化进程深度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传播互鉴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对MTI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助力。本文结合北京大学日语MTI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案例,分析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校企联合培养MTI研究生的合作共赢机制,以期对我国MTI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MTI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是MTI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相比于传统的高校单方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更大的优越性,可达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双方合作基础浅、缺乏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目前仍存在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

1.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分歧

以翻译公司为代表的语言服务类企业追求高质量的翻译、尽可能多的收益和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扩大,高校则旨在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一定程度上接轨语言服务市场、获得多样的翻译实践素材。前者追求即时变现,后者追求逐步成长,因此较难形成合力。尽管校企合作在理论上探索较多,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多流于形式,或无法长久维持。就日语MTI来说,部分高校与国内规模较大的语言服务类企业虽然签署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但主要是带学生观摩公司,为学生介绍公司基本情况等初步合作,一旦涉及需要投入更大人力、资金、物力的联合培养,企业则望而却步。个别大型语言服务企业从利益角度出发,积极与高校共建翻译实验室,为高校提供有偿服务,但高校对此又不甚积极。

2.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约束机制

双方目标的不同直接带来另一个问题——联合培养人才缺乏约束机制,研究生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MTI教育旨在培养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语言服务相关工作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故在理论上,语言服务公司理应立足于长远,愿意为培养、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而付出相应成本。但在现实中,研究生往往被视为“廉价翻译”[7],合法权益并未得到完全保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翻译需求稳步提升,但语言服务公司对全职译员、译审等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事实上目前语言服务公司大量采用翻译、译审外包形式,人才培养意识薄弱;②语言服务公司整体工资偏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研究生缺乏吸引力,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这让语言服务公司进一步将研究生工具化;③高校教师一般不会深度介入语言服务公司委托研究生的翻译事宜,研究生抱着锻炼翻译能力的目的接受委托后,容易被对方压价、拖欠工资,或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进行大强度的翻译工作。在没有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这一问题仅靠研究生或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迅速解决。

3.高校师资力量和企业实践导师队伍有待充实

2016年,中国翻译协会将语言服务界定为: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促进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为目标,提供语际信息转化服务和产品,以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就日语MTI而言,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都缺乏以上要求的各项技能。不仅如此,基于重学术轻技能的固有观念及经费不足、地域限制等外部因素,高校也很难吸引具有这类资质的企业员工做长期导师。以北京大学为例,日语MTI校内导师共14名,其中在相关实践部门工作或真正长期从事过非文学类翻译实践的仅3人。校外企业实践导师10余人,主要来自日资企业,行业领域涉及企业研究咨询、日化、游戏、金融、保险、IT、航空、文创等。人才培养方式多限于举行讲座、介绍行业基本概况等形式,仅两家企业提供赴日实习,实习内容也与语言服务相关业务联系不大。虽然这类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加研究生作为语言服务者所需要的百科知识和行业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切实促进了就业,帮助大量毕业生实现赴日工作,但从翻译教育与语言服务业无缝连接这一目标来看,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效果。此外,北京大学也曾邀请在语言服务业从事一线工作的资深口译员担任授课导师,派研究生去报社、电台进行翻译、译审实习,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机制,合作未能长期维持下去。

因此从整体来看,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日语MTI教育院校基本都存在校内指导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双缺乏的问题;除了作为核心业务的翻译之外,相关研究咨询等现代语言服务业上下游业务方面的实践导师尤其稀缺,导致MTI研究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定目标。

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MTI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MTI研究生的运行机制应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灵活探索。事实上,从2007年第一批日语MTI试点以来,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师资不足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也因为如此,“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而随着现代语言服务业的深度发展,单纯的翻译人才不再满足需求,适应现代语言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的培养目标。旧问题仍在,新挑战叠加,给各个培养院校带来更大的压力。

在此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①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②如何理解翻译教育与语言服务产业链无缝连接?只有明晰这两点,在联合培养的探索方面才更具有方向性。

关于第一点,由于攻读MTI的研究生大部分为外语专业出身,这意味着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研究生来说,越是偏离语言转换本身的技能,培养难度越大,校企利益交汇点越难找,故合作也越难深入。因此培养日语MTI研究生的高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有的放矢、有所取舍,紧紧围绕培养翻译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不动摇,在此基础上,根据院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和研究生培养方案,选择现代语言服务业上下游业务中的一项或数项,与企业探索联合培养的方式。

关于第二点,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语言服务类企业的专职岗位需求量不大,对求职者吸引力不强,因此翻译教育与语言服务产业链无缝连接绝不意味着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入职语言服务类公司。同时,基于学时、专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它也不意味着研究生毕业后就立即胜任除语言转换这一核心技能之外的语言服务业务,如担任翻译项目经理、从事翻译技术研发、做高级译审等。MTI校企联合培养的目的在于让研究生提高翻译技能的基础上,对某项或几项上下游业务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无缝连接指的是研究生在毕业后能立即胜任某一领域、某一类型的翻译工作,同时对语言服务业其他业务有一定认知,可平稳走向职场,并进一步提高该业务技能。只有让培养目标落地,才能探讨具有可行性的校企联合培养MTI研究生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着眼于解决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由中间机构将校企嫁接起来的“三主体”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TCA法[7]:量取20 mL香水莲花多糖粗品溶液,按照1∶1的体积比缓慢加入10%的TCA溶液,充分震荡,于4 ℃冰箱中静置2 h,在4 000 r/min离心15 min,除去蛋白质沉淀,取上清液用5%的NaOH中和。

1.探索建立由中间机构嫁接、以翻译项目牵头的“三主体”培养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常都强调“双主体”“双导师”[8]制,但由于校企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分歧,尤其是MTI研究生培养中的校企利益关系较为松散,难以展开持久深度的合作。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将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入中间机构,依靠项目来牵引。

首先,中间机构的职能在于:①统一目标,形成合力。对企业与高校的目标进行整合,尽可能满足前者利益诉求,为后者争取大量的项目实践机会。②在激励机制下,专门致力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开展。校企合作涉及资源的整合与对接、流程的统筹与管理、权责的划分与保障等各类复杂问题,在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下,将难以推进。中间机构需要在对接校企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奖励或盈利,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图1 MTI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其次,中间机构的形式应该根据培养院校的性质特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外语系下开设翻译方向”[9],目前日语MTI研究生也几乎都挂靠于高校的日语系下,一套培养班子同时负责两套培养体系,教学任务重,不利于教师探索校企合作。因此,高校日语系可以选择以下方式:①设立单独机构,成立一套专门的班子,集中精力发展校企联合培养。②与本校特色强势专业设立专门联络机构,依托其校企合作资源优势,间接承接翻译项目。当前日语语言服务市场中份额较大的领域有机电、游戏、本地化、广告、公关、信息技术、律所专利等翻译需求,这些需求通常会以外包的形式流向翻译公司等语言服务企业,日语系与本校强势专业合作,可尝试从甲方直接获得翻译项目。例如,高校计算机系往往与网易、腾讯、哔哩哔哩等信息技术公司有频繁的项目合作,而这些公司在游戏领域有旺盛的翻译需求。③直接利用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获得翻译项目。这适用于高校与出版社间通过版权代理公司进行的图书翻译合作,也是北京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得出的有效的联合培养方式之一。

2.建立校企联合培养MTI研究生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不论采用上面哪一种“三主体”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都是提高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硬性条件。①高校要积极吸收具备口笔译实践经验,或曾有语言服务业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成为高校教师,这对采用上面第一种方式的高校来说尤其重要。②高校要全面评估自身条件,基于前面所说的1项翻译能力+N项语言服务业上下游业务的实践理念(可以概括为“1+N”),确定高校要主打的是哪一个领域,“N”具体是什么,再设立相关课程体系,定期派出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或考取资格证。③高校还需要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一线从业者参与大学的课堂教学,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促进研究生提高实践技能。④高校内部的教学资源需要得到充分的调动,校内不同专业间的联合培养要与校企联合培养形成联动。如将“N”定为翻译技术相关业务的高校,则需要借助本校计算机学院的师资力量规划课程体系,进行联合培养。

3.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TI研究生的配套政策机制

政策是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没有政策的配合,联合培养在现实中可能面临举步维艰的状况。一直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都极为重视,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将“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在MTI设立后,教育部发布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也都凸显了校企合作这一关键词。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能真正促进MTI校企联合培养的、更为明确的措施,需要高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国家政策形成配套。

对于高校来说,要保障“三主体”模式、师资队伍培养机制的顺利实施,首先要调整以科研成果为评价标准的单一教师评价体系,将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师评价体系予以区分。对后者,尤其要将专业实践技能、校企合作成果纳入考察,如此才能激励教师积极开拓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渠道。其次,为了吸引更多有行业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高校在招聘专业硕士生导师时,要打破“博士学位”这一教师准入门槛,建立包括行业从业资历、行业影响力、专业职称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再次,高校还要积极支持校内不同院系之间的合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

三、北京大学日语MTI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与成果

1.北京大学日语MTI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

北京大学日语MTI项目于2012年正式招生,截至2022年,已培养MTI研究生279人。立足于深厚的人文背景优势,学校将培养重点定位为:人文社科类图书翻译能力+翻译项目管理与译审实践,并在十年间经过反复尝试,最终确立了通过版权代理公司A与全国各大出版社进行图书翻译项目合作的新型联合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北京大学之所以以版权代理公司A为中介,正是着眼于“三主体”机制可将高校与企业利益捆绑更为紧密这一优势。由于A公司与全国出版社存在密切的版权业务往来,自身对翻译也有需求,因此于北京大学而言,直接对接A公司一方面可节省分别与不同出版社接洽所带来的时间、精力成本,源源不断地获得项目,另一方面可借助A公司的翻译项目管理经验,培养研究生翻译项目管理能力。于A公司而言,在背靠北京大学这一稳定译者资源的基础上向出版社购买或出售版权,将会大幅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使其有动力去长期维护这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同样,对出版社而言,向A公司购买版权的同时获得译者资源,且项目实施的过程由A公司监督管理,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自身精力,缩短了出版周期。这种利益紧密交汇的合作模式还可以有效地遏制权益侵害问题的发生。如在出版社未按期支付研究生稿费的情况下,会直接损害A公司的利益,故A公司会通过司法途径迅速追回。

在与A公司经过数年的合作磨合后,北京大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流程最终定型为四大步骤:指定项目助理及选拔译者(试译环节)、签订合约、项目实施、验收交付。

(1)为了培养研究生翻译人文社科类图书的能力,北京大学教师、A公司和出版社编辑在试译环节后会举行联合试译稿讲评活动;出版社方派出一线资深编辑不定期举行翻译实践讲座;在项目实施期间,A公司和出版社编辑随时与承接翻译任务的研究生对接,展开翻译指导;翻译项目完成后,教师引导研究生根据自己在图书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等任务,将校内学习的翻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翻译案例的剖析与对问题的解决中,促使课堂知识从抽象认知进入到具体情境,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2)为了加深研究生对翻译项目管理业务和译审业务的理解,所有项目均设有项目助理岗,每次由A公司与北京大学教师指定不同研究生担任此职,全程管理项目进度;同时,通过教授翻译辅助工具、翻译项目软件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等形式,帮助所有承接翻译项目的研究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审校方法;另外,在签约环节中,A公司还会对研究生开展相关法律指导,明确他们的权利与义务,避免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或侵害出版社方权益。

(3)为了加强师资建设,以案例促教学,鼓励教师在图书翻译项目实施期间与资深编辑合作,根据研究生在图书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制作基于案例分析的高质量翻译教学课件,实现高校教学理论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同时以培训促教学,派出教师参加翻译项目流程管理和译审的相关培训,把握当前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技术赋能的新趋势。

图2 北京大学日语MTI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2.北京大学日语MTI项目校企联合实践成果

该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1)毕业生满意度高。北京大学培养的279人中,通过图书翻译试译考核的有45人,目前已毕业40人。我们对该4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①针对毕业生对工作是否满意、从事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的设问,回答对工作总体非常满意、满意的毕业生达到93%,回答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基本对口的毕业生达到90%,对口岗位主要包括国家部委外宣部门(5人)、高校翻译教研岗(7人)、国企对日窗口(6人)、日本企业(8人)、日资企业(3人)、语言服务公司(7人)等。②针对毕业生对院校提供的教育条件(包括6个评价小项:外语能力、翻译专业技能培养、参与图书翻译项目的机会、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校外导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辅助设施与实验、试验或实训条件)是否满意的设问,每个评价小项内,回答非常满意、满意的毕业生均达到100%。③针对毕业生对在校期间自身增值情况(包括19个评价小项)是否满意的设问,满意率达100%的小项共计15项,其中,对于自身外语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翻译实操能力、语言服务行业了解度等与翻译硕士生培养内容直接相关的项目,毕业生的满意度均达到100%。④针对毕业生是否仍承接图书翻译工作的设问,回答除本职工作外,仍经常/偶尔/未来有时间还会承接图书翻译工作的毕业生达到85%。

(2)教育界认可度高。2020年,翻译作为一级学科首次参与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北京大学MTI项目被评定为A+,成为北京大学18个A+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之一。这意味着以“三主体”培养模式为代表的北京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实践创新和培养成果获得了教育界的高度认可。

(3)用人单位评价良好。我们对36名专业对口研究生所在的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①从总体满意度来看,回答总体非常满意、满意的用人单位达到100%。②从7个待评小项(即外语能力、翻译实操能力、学习能力、压力下工作的能力、关注细节、时间管理、团队合作能力)满意度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外语能力、翻译实操能力的评价尤其高,回答非常满意的比例高达100%。

(4)社会层面影响力大。截至2022年7月,北京大学日语MTI研究生完成翻译作品共计72部,其中日译汉作品56部、汉译日作品16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岩波书店等中日极具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作品出版后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如12人参与翻译的大型项目《三国志》自2021年8月出版发行到2022年12月,销售已超过10万册;日译作品《我的伯父周恩来》获得由中国出版协会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联合颁发的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1] 张佰英, 于德伟.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科学, 2015(3): 55-59.

[2] 孙文缘, 戴聪腾. 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上海翻译, 2016(3): 72-76.

[3] 于艳玲, 游振声. 校企协作模式下翻译硕士社会实践质量的评估及提升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4): 121-125.

[4] 董洪学, 张晴. 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 2015(162): 30-46.

[5] 贾立平. 基于英语翻译专业与翻译公司合作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学刊, 2015(19): 34-35.

[6] 李芸昕, 范武邱. 面向语言服务产业的翻译硕士培养体系建构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1): 70-74.

[7] 平洪. 对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反思[J]. 中国翻译, 2016(5): 49-53.

[8] 李洁.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研究——以材料与化工专业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12): 6-12.

[9] 武光军. 复合型翻译人才: 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 外语界, 2011(3): 2-8.

10.16750/j.adge.2023.08.002

张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北京 100871;李昊,一元和卷(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 102211;马小兵,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翻译硕士中心主任,教授,北京 100871。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研究生校企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La solitude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