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认识与思考

2023-08-11 02:15仇苗苗姚志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研究生现代化主体

仇苗苗 姚志友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认识与思考

仇苗苗 姚志友

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关键。当前相关研究处于就公共治理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多元理解中,理论意涵与实践内容间仍有认同差异。基于系统思维方法,从理论认识、内容分析、实践取向方面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进行元分析,聚焦系统治理维度下的责任主体、核心要素及结构关系,探讨从目标、制度体系到组织管理再到治理机制创新的体系化构建。系统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优化,既把握制度有限性与主体能动性,也需平衡系统资源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教育;系统思维;治理体系;责任主体;系统要素

当今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主要是解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1]。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教育领域贯彻与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引起了政府、学界、社会等广泛关注和热议。随着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进一步强化,加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的现实诉求,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优化愈加强调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但与如火如荼的政策话语体系运用相比,对“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认识仍需深化。总体上看,当前相关研究还处于就公共治理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多元理解中,学理探析的理论意涵及建构与治理实践中的内容要求仍存有认同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工作的系统推进与效能提升。为此,本研究基于系统思维方法,从理论认识、内容分析、实践取向三方面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进行元分析,揭示责任主体、核心要素及其结构关系,把握系统治理维度,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从系统思维厘清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理论认识

1.追本溯源:“教育治理体系”的思辨性认识

为厘清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理论意涵,有必要从“教育治理体系”的追本溯源中捕捉基本特征与趋向。

(1)基于制度体系的分析,教育治理体系在狭义上主要指国家规范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制度逐渐完善,进而形成能够促进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系统[3]。具体看,它包括规范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权力与行为,维护公共教育事务秩序并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4]。这一认识从教育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出发,强调政府“元治理”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治理主体间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协调[5]。由此,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也应以制度规范建设为重点,侧重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必要的制度创新研究[6]。这反映出学界对“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注重“依法治教”“依政策治理”等策略。

然而,一方面由于治理的全球化、更快的变革步伐、多元的价值诉求等影响,教育系统本身及其治理程序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整合到一个更大的范式中:多层次复杂教育系统的治理(the governance of multi-level complex education systems)[7];另一方面,研究认为教育治理制度或教育治理机制是治理体系内容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反映教育治理体系的整体性特征[8]。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也认识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思维方式逐渐表现出不足,重视运用复杂科学和系统理论探究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及其创新的必要性[9],以解决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制度路径依赖问题。

(2)基于系统过程的分析,教育治理体系在广义上被视为一个多要素的、多层次的、有机的整体系统。除教育组织与制度体系这个中心外,它还包括教育治理的理念、对象、要素、活动以及关系等[10]。具体而言,它聚焦教育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治理机制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1]。但这个系统仍以教育制度和治理的政策规范为中心[12]。系统论与体系研究具有内在相关性,系统可以作为教育政策体系研究的整体单位,并在教育治理实践中强化复杂性和多变性理解。所以,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作为教育制度导向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构成,也有贯彻落实教育制度的政策规范和管理行为[13]。不少研究者也将这一分析视角应用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研究,如徐小洲等将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定位为一个由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者、治理内容、治理制度和治理路径等构成的复杂系统[14]。总的来看,从系统视角分析教育治理体系,既关注教育制度运行系统及其结构,也注重从系统治理维度考虑教育治理目标、行动者、过程及功能运行等方面的动态整体性变革。

2.立论筑基: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到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树立系统思维,实现综合治理。①从国家战略决策看,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已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断改革迈向全面系统改革,从一直重视迈向更加系统的重视,不再是局部条块式的、外部驱动式的或是抽象口号式改革[15]。②从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看,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伴随着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当前及未来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大系统,开放的、复杂的多样化需求将更为强劲,这也意味着碎片化、用力分散和单兵突进的改革思路将步履维艰[16]。因而,策应当前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对整体性系统变革的关注,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特征、需求等方面正在发生的复杂变化,以系统观观照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并非研究者们一时的兴趣。③从管理到治理,研究生教育多元治理主体责权利的“非线性”转移和“非可加”整体性特征愈加明显,组织管理和服务评价正从单要素推进走向深层次综合改革阶段。因此,开展研究时迫切需要通过复杂系统与管理科学的融合[17],强化系统思维指导,以解决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问题。这不仅涉及教育治理的价值与目标、政策工具、组织方式及治理参与者等多方面,而且系统性变革意味着须经过一个不断创新的质变过程,会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需要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负责任的系统回应。所以,当下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集多元化治理主体、复杂性治理对象、多样化治理方式以及多维度治理要素于一体的系统[18]。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越来越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创新综合治理。

3.厘清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性特征

(1)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及多元主体之间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等,放权与规范并进。着眼于开放性系统特征,不同责任主体的参与构成了更加多元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并发展社会网络与教育治理行动者共构共享的治理新体系[19]。所以说,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明晰多元主体是如何通过治理规则进行博弈与协调合作,并通过需求变化、职能转变、责任落实来达成的,是一个动态过程。

(2)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整体性系统变革,要有明晰的目标管理和战略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更加得益于国家战略驱动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整体性发展目标及其实践,这种系统架构的目标与要求也应当在理论体系中有所观照[20]。因此,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运用系统思维优化目标管理,引导思想和力量更好地汇聚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整体目标上,克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

(3)现代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复杂层次性,决定了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顶层设计、相关制度规范和政策支撑生成的复杂性。这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和实践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加大政策供给,以制度建设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治理[21]。1981年学位制度实施前后的巨大差别就具有代表性。

(4)可问责性和有效性是现代治理的内在要求。从这个特征出发,应关注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多元主体如何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协调利益和矛盾,满足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即现代化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要能够解决实践中多头管理、教育制度建设与执行脱节等问题。

(5)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面临内外部形势与需求的复杂变化,要求强化治理体系的回应性和创新性。基于“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主线,治理体系建设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质量基本目标中,以社会供需衔接为关键、以治理机制创新为支撑,回应“服务需求”和“追求卓越”之问,切实推动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思维下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遵循系统思维分析视角,着重从系统和主体、系统和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综合、动态地考察对象[22],从概括性的理论意涵走向具体的内容分析,丰富并深化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认识。

1.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责任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逐渐建立起一些听取专业意见的渠道与机制,但它们多是非制度性的,缺乏系统的、成体系的运行机制[22];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仍存在由于多元共治主体缺乏内生动力,导致各主体间的张力没有在制度设计上得到表达[23]。依《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明晰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职责”,并鉴于黄宝印在纪念学位条例实施40周年会议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24],笔者认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多元责任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在不同利益诉求中共构共治。

(1)内部治理层的责任主体包括学位授予单位和学术组织。一是学位授予单位。它是支撑和保证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及学位授权点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最主要的内生力量。1981年至今,我国共开展了13批次的学位授权审核,有效提升了研究生教育各项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25]。且基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部分高校依学科优势进行学位授权自主审核,不断强化治理的主体和责任意识。二是学术组织。它以学术权力为核心、以学科规训为基础,在保障学术民主、学术资源配置、提升学术质量等内部治理工作中发挥专业性优势。高校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需不断提高基层学术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校‒院‒学科组织”组织管理架构,完善学术、行政决策权力体系。

(2)外部治理层的责任主体有政府部门、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一是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元治理”角色,在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提供顶层设计的统筹、指导和激励,对高校内部治理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为各主体协同共治创造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突显了三大经验:国家战略驱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以国家意志推动转型[20]。二是行业部门的协同联动。行业部门通过研发资金支持、数据平台支撑及科技项目实施等方式与高校加强联动,在行业产业需求变革中支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三是社会机构的参与服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中,外部治理层不能忽视社会机构的参与和服务,尤其是对研究生教育政策流动的影响[26]。在政策制定端它积极考虑和策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实施中参与和服务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及其评价,并在政府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之间以协调者身份推动治理体系运行[27]。由此,多主体基于开放性特征构成“五位一体”的有机系统,共同参与高校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

2.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已有研究借鉴马克•穆尔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提出遵循价值—支持—运作—创新相互联结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机理[28]。鉴于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见图1)。

图1 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的GI-MI要素系统

(1)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变革要求,有赖于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s)的明晰定位和战略谋划,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牵引力。系统分类学学者认为理解不同层次生命体最为简练的办法就是明晰其目的性[29]。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科技进步须有拔尖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及其队伍建设仍需加快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坚持“四为”方针为根本遵循、以追求卓越创新为根本目标,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明晰研究生教育目标,不仅影响政策注意力及教育资源配置,而且也是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过程分析与成效检验的基础。

(2)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复杂层次性特征,需相关制度规范(Institution Norms)的保障引领和健全完善,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运行管理的复杂性愈益凸显,相互关系和作用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当前正值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变革时期,这就要求相关制度规范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需求及时做好调整优化。具体而言,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制度规范建设应关照政府管理制度、内部治理制度和学科建设制度三方面,明晰多元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诉求及其权责利,切实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总的来说,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相关政策制度化依然是重要的,实践中政策创新与规范调适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3)系统治理的可问责性和有效性要求,需落实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组织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中,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内驱力。教育目标和制度规范为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优化提供了外部动力,但也要看到,传统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碎片化管理等突出问题,与不断增长的内外部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距离。这就从客观上要求聚焦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质量治理和监测评估,通过政策工具、治理技术、组织形态及合作模式等持续改进,实现从传统管理到智慧治理的转变。组织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环节,从系统治理过程维度将资源配置、质量治理、监测评估纳入治理体系的工具包,不仅使其从教育行政管理的手段转换为研究生教育协同治理的手段,而且有利于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从单点突破转变为全过程的整体性治理。

(4)系统治理的回应性和创新性要求,需落实到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机制创新(Mechanism Innovation)中,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力。系统科学既是分析国家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视角,也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论,制度、体系、机制运行为一体[30]。所以说,治理机制创新的可行性探索是必要的。具体来看,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要提升现代化水平和能力,一要在系统结构上遵循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机制创新,深化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整体性系统变革的认识;二要在系统过程上聚焦依法行政的、指导服务的、协同合作的、分类评价的机制创新,破解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悬浮化”问题;三要在系统功能上强化激励引导型、监督制约型、支持保障型、风险防范型机制创新[31],克服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运行的“中梗阻”问题,切实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系统思维视域下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1)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协同融合的系统。GI-MI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教育目标与制度规范的联结,反映顶层设计是否与战略发展需求、主体价值理念和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制度规范与组织管理的联结,涉及如何组织并运用系统内外部资源,政府部门的政策资源、学位授予单位与学术组织的专业资源、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服务资源需要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作用于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三是组织管理与机制创新的联结,属于第三层决策系统,通过协同机制、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创新举措增强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内生动力。总的来说,教育目标与制度规范、组织管理相互作用时,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才具有影响力——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机制创新与制度规范、组织管理相互作用时,治理体系优势得以发挥——切实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2)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关涉理性认识与实际行动耦合的系统。一者,教育目标和制度规范明晰了认识层面的顶层设计及规则程序,呈现出整体属性。所以,以系统观观照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并非“脱离制度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遵循放权与规范并进,是连接教育目标与实际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的桥梁。二者,通过组织管理和机制创新落实到行动层面的资源配置、监测评估和运行管理,体现出动态属性。总的来说,从系统思维视角解析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既关注教育目标和制度规范的现代化,深化对治理条件的认识;也关注组织管理和机制创新的现代化建设,强化治理过程中的行动;还注重从目标、制度到管理再到创新的协同与融合,优化治理体系结构。

综上,基于系统论视角,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在广义上是多主体、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构系统,教育治理目标、制度规范、组织管理、治理机制创新互联互通,引导和规范多元责任主体协同参与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是就主体而言,它由政府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社会机构构成“五位一体”的有机系统,在不同利益诉求中体现开放性特征;二是就要素而言,它由教育目标、制度规范、组织管理和机制创新构成“四点一面”的整体系统,从治理过程角度关注整体性系统变革;三是就结构关系而言,认识层和行动层的各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具有交互性特征。由此,整体构成了图2所示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立体形态。

图2 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主体、要素和结构

三、以系统观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优化的实践取向

1.把握制度有限性与主体能动性,强化治理主体有组织的联动

现代化治理体系和制度并非是与既有体系和制度的彻底断裂,也不是对既有体系和制度的颠覆性解构,更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对既有体系和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3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是治理实践的基本遵循,这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学者福山指出治理的最佳区域是有限的国家职能与强大的制度效度,现代治理需一边缩小国家职能范围,同时不断强化国家系统性制度设计、提高制度规则建设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33]。在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建立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法制建设,规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责任、范围与方式,明晰研究生教育制度有限性与治理主体能动性,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怪圈。

当前,高等教育治理的讨论侧重应然层面“由谁治理”的主体性设问,而对多元主体“如何治理”的互动关系和行为过程关照不足[34]。对此,本研究认为,在明晰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五大责任主体基础上,需进一步关注各主体在系统治理中通过何种方式参与组织管理和机制创新?尤其是,政府部门如何在授权和放权中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这一需求下,研究既要处理好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不同责任主体间的协调关系,还应关注我国研究生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实需求以及不断变化着的制度选择和系统调整[35]。我们认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作用在于规约主体能动性,并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中的功能发挥[36],而不局限于治理体系主体结构及其角色定位的叙述研究,或是单一层面的教育行政部门“放管服”循证研究。因此,维护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秩序追求,这本身就是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的一个目标;同样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我们把握研究生教育制度有限性与治理主体能动性。

促进治理主体有组织、负责任的协同联动需整合系统要素与组织的力量。通过多元治理主体进行有组织的(且恰当与相称)监督、管理与服务,才有条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例如,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动态复杂性学习中心专注于运用复杂系统科学方法,通过项目、资源、数据及政策的连接,增强研究中心、大学、政府机构、行业部门及社区的外部合作;通过云服务、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研究方向,建立不同主体之间的适应系统以强化内部融合,解决大学、地区、国家和国际上的复杂社会挑战①资料来源:南澳大学动态复杂性学习中心(The Centre for Change and Complexity in Learning),见https://unisa.edu.au/research/c3l/。。有鉴于此,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现代治理坚持系统思维方法,立足多主体、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构系统这个基本认识,强化治理主体联动、体系要素贯通的力量。如图3所示,高校学术组织在政府部门支持下,通过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方式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各主体与跨学科研究中心通过政策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源链互联互通、相互作用,打破“分而论之,分而行之”格局,贯穿教育目标—制度规范—组织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全过程,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协同运行。

2.平衡系统资源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形塑需求导向的治理机制

如前文所述,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体系上的宏观构建,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体性的系统优化涉及治理目标、制度规范、组织管理及机制创新各方面。在“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基本要求下,优化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组织和管理运行方式,需把握系统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在明晰高校和学科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基础上突出需求导向。

(1)在完善需求服务导向型政策网络过程中平衡研究生教育治理机制转型与目标调适。目前,我国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公共治理需进一步置于“国家”场域,发挥政府在政策网络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和整合作用,因为“成功治理的关键在于政府对其他主体的有效整合以及对政策网络的有效管理”[37]。这意味着,在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和系统治理的回应性,将高校和国家、社会绑在了一起,以引导高校和学科主动适应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需要。从系统整体性角度推动改革,不仅要分析各治理主体和治理要素的功能及作用,还要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地方实践纳入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对进一步将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关注点与国家战略决策及政策规划的过程联结起来尤为重要。

(2)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优化需强化系统性分析、规划和协同。从历史逻辑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离不开稳定性和整体结构,它在核心价值、制度安排、发展路径等方面尤为重视系统性主张[38]。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不能只侧重制度论的静态规范分析[3],应坚持开放、动态的复杂系统观,关注制度规范与教育目标、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的相互推进作用,破解体系运行的“中梗阻”问题。例如,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教育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衔接不足这一突出问题,可以考虑构建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政府战略管理的一体化政策体系。系统性分析、规划和协同不仅有助于推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也是增强研究生教育治理自主知识体系与智识力量的需要。

图3 治理主体的联动与体系要素的贯通①图中政策链、人才链、资源链、产业链与五大治理主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的。如政府部门在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除了发挥战略规划设计、政策支持和引导等作用外,也会提供充足稳定的财政投入,这也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资金来源。所以,图中使用虚线来表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是可以有交叉和综合的。

致谢:感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维春教授、刘祖云教授的指导与帮助。

[1] 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EB/OL]. (2018-04-08)[2023-01-04].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4/08/content_5280653.htm.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68.

[3] 徐艳国. 关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7): 53-55.

[4] 张建. 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标准、困境及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9): 27-33.

[5] 王松婵, 林杰. 论高等教育治理商数——基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成本的分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8(1): 69-75,127.

[6] 余雅风. 以制度为关键和重点, 让教育治理更有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1): 2-6,16.

[7] MICHEL A. Complex education systems: from steering change to governa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6, 51(4): 513-521.

[8] 刘冬冬, 张新平. 教育治理现代化: 科学内涵、价值维度、实践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7(7): 1-6.

[9] 眭依凡. 转向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紧要议程[J]. 教育研究, 2020(12): 67-85.

[10]苏君阳. 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J]. 教育研究, 2021(9): 120-130.

[11]沈亚平, 陈良雨.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教育治理体系的重 构[J]. 湖北社会科学, 2015(8): 153-159.

[12]王洪才.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略[J]. 复旦教育论坛, 2020(1): 12-18.

[13]陈金芳, 万作芳.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 2016(10): 25-31.

[14]徐小洲, 江增煜.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9): 27-31,79.

[15]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16]仇苗苗, 姚志友, 董维春. 战略势能视域下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三重逻辑[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4): 9-15.

[17]盛昭瀚, 于景元. 复杂系统管理: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J]. 管理世界, 2021(6): 36-50,2.

[18]陈进华. 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5): 23-39,205.

[19]马永红, 刘润泽.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发展逻辑探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3): 42-51.

[20]邬大光. 努力探索高等教育的“中国经验”[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2): 10-14.

[21]洪大用. 以制度建设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N]. 中国教育报, 2019-12-23(1).

[22]张天祥, 杨边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6): 7-9.

[23]梁传杰. 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 审视与重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1): 1-7.

[24]黄宝印. 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职能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EB/OL]. (2021-12-22)[2023-01-30]. https://www.cdgdc.edu.cn/info/1027/2379.htm.

[25]王战军, 李旖旎.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论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5): 1-9.

[26]王健, 孟佳辉, 赵泽斌, 等. 政策成长链: 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理论建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7): 48-55.

[27]王战军, 乔刚. 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行为模式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0): 38-44.

[28]姚志友, 仇苗苗, 董维春. 战略管理视角下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5): 13-20.

[29]切克兰德. 系统思想, 系统实践(含30年回顾)[M]. 闫旭辉,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07.

[30]张树华, 王阳亮. 制度、体系与机制: 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分析[J]. 管理世界, 2022(1): 107-118.

[31]孙绵涛, 许航. 从管理到治理: 新时代教育管理学发展面临的新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7): 1-11.

[32]张成福. 论政府治理现代化[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1): 3-18.

[33]福山. 国家构建: 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 郭华,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23-26.

[34]靳澜涛.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话语体系变迁的三重维度[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5): 37-47.

[35]赵沁平, 马永红, 别敦荣, 等. 面向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笔谈)[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10): 1-11.

[36]曹镇玺. 中国式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达成特征[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5): 53-60.

[37]孙柏瑛, 李卓青. 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J]. 中国行政管理, 2008(5): 106-109.

[38]朴雪涛.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逻辑[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12): 9-17.

10.16750/j.adge.2023.08.005

仇苗苗,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00;姚志友,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南京 21000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2022年度一般项目“学科建设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优化的路径机制研究”(编号:22YJA880078)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研究生现代化主体
边疆治理现代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