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以野生褐马鸡和白皮松为例

2023-08-11 09:01白玲霞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临汾041299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8期
关键词:白皮松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白玲霞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山西 临汾 041299)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蒲县、隰县境内,总面积20 617.3 hm2,天然林面积超2667 hm2。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珍稀濒危植物白皮松。新形势下,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更加艰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任务。

1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南段,地理位置111°8'~111°18'E,36°23'45"~36°38'20"E,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分别为8185.06,5216.18,7216.06 hm2,森林覆盖率80%。保护区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分布区的南界,同时保护野生濒危植物白皮松。

2 保护区野生褐马鸡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2.1 褐马鸡生存现状

褐马鸡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分布于保护区的褐马鸡具有聚集性,对落叶阔叶林、灌木丛的利用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越冬季(11月至翌年2月),因草本植物枯萎、落叶阔叶林郁闭度下降、温度下降、降雪等因素导致褐马鸡活动区域受限,此时,褐马鸡对阔叶林具有选择性,多选择在郁闭度更高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聚集取食;在繁殖季(3~6月),落叶阔叶林郁闭度增加、林下草本植物增多,褐马鸡对保护区内灌木丛、落叶阔叶林具有正选择性,取食植物果实、小动物,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利用率下降。此时,褐马鸡多以配偶形式在食物(植物的叶、根、花、蚂蚁卵以及地面昆虫幼虫)丰富的环境内筑巢,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集群季(7~10月),幼雏成长为亚成年体,褐马鸡逐渐形成若干家系的混群。此时,褐马鸡活动区域进一步扩大,并进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内,取食地表昆虫幼虫、植物根茎叶和花卉(绣线菊、莜麦、沙棘等)。

2.2 褐马鸡保护对策

2.2.1 修复栖息环境 根据褐马鸡生物学特性,利用褐马鸡种群集聚空间迁移契机,人工播种、植树,修复荒坡、荒山等已遭受破坏地段[1]。必要时与周边群众沟通,扩大封山育林范围,成立专门巡查组织,不定期巡查,发现并制止乱砍滥伐林木或挖野菜、挖药材等破坏褐马鸡栖息地的行为,以便在纯自然环境下尽快形成林区,为野生褐马鸡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褐马鸡孵卵阶段,保护区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督促、引导周边群众形成保护褐马鸡的意识,自觉响应阶段性封锁方案,为孵卵阶段的褐马鸡正常活动提供良好环境。

2.2.2 全面监控管理 野生褐马鸡野外监测是针对性保护褐马鸡的关键[2]。保护区应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野生褐马鸡监测,进一步了解野生褐马鸡生活规律、生物习性、天敌以及栖息条件的气象因子、水文因子变化,进而判定周边环境是否与野生褐马鸡生存要求相符,及时采取自然环境优化措施。

根据气象、水文等非生物因子监测结果,判定是否遭遇极端状况,及时启动应急措施。一般在发生暴雨、暴雪、干旱、降温、大风、天敌入侵等极端情况时,自然保护区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满足野生褐马鸡的生存需求。如在突降暴雨后,保护区管理局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深入林区褐马鸡经常出没区域、林内积水区域、易发生山地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全面排查各保护站安全隐患,确定防汛方案。同时,将警示标识牌设置在重点区域,人工清理林内积水区域的树叶、树枝,畅通雨水排出渠道,确保褐马鸡顺利度过汛期。

2.2.3 人工繁育 在修复栖息环境的基础上,保护区应注重褐马鸡的人工繁育,补充褐马鸡种群数量。定期与周边自然保护区交换褐马鸡成鸟、幼鸟、卵,推进褐马鸡的异地圈养,扩大褐马鸡种群基因交流范围,提升褐马鸡遗传多样性,从源头改变褐马鸡种群濒危情况[3]。

人工繁育作为提高褐马鸡遗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现有褐马鸡群体基因类型、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人工繁殖褐马鸡种群谱系关系的构建,寻找基因差异处于较高水平的褐马鸡个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配。同时将野外生存且亲缘关系较远的褐马鸡引入人工饲养种群内,扩增褐马鸡种群复壮的遗传资源(稀有等位基因),降低褐马鸡近亲交配衰退风险。

在人工繁育后期,自然保护区应开展褐马鸡种群野外驯化、野外放归实验,帮助褐马鸡尽快脱离濒危状态。

3 保护区野生白皮松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3.1 白皮松分布现状

通过调查白皮松在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现状,在白皮松分布区域布设样点,测定样方内每株树的胸径,依据每木检尺法计算得到每个样方内的蓄积量,结合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划定白皮松分布小班,统计分布面积,计算总蓄积量(表1)。

表1 白皮松分布

白皮松分布于保护区隰县黄土镇的黑虎沟、朝阳沟、下庄村,蒲县克城镇的艾和岩、五龙山、西岔沟,蒲县红道乡西岔沟,蒲县黑龙关镇中垛河北支、山底村、太林乡峡沟村。

白皮松在保护区分布的总面积为4.1万亩(每亩约667 m2,下同),总株数为5319万株,总蓄积量为121.94万立方米。

3.2 白皮松保护对策

3.2.1 资源保护现状 根据保护区白皮松分布现状可知,白皮松所在群落结构为简单的垂直结构,位于乔木层的白皮松为优势种,白皮松的直径等级结构呈现不对称发展状态,幼小苗木较多,整体发展稳定[4]。基于此,保护区应认识到人为活动对大直径白皮松的影响,以已构建白皮松良种基地、疏林与人工更新难度大、预期可形成白皮松林分的地段为对象,进行围封保护,构建白皮松种质资源保护区。白皮松种质资源保护区外围交通路口、山口、沟口均设置永久固定标牌(含宣传教育标语),禁止人畜进入。

在白皮松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综合采取林分管理、病虫害防控、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持续提高白皮松种质资源保护效果。由专人收集、保存、推广白皮松种质资源,为白皮松植被恢复、造林绿化提供足够种源。

3.2.2 管护措施 白皮松生长缓慢,树干分叉早、分叉多,有弯曲导致丛生的现象,所以林木的生产率低,但白皮松天然更新能力较强,如果经过保护和封山育林,能很快恢复成林[5]。利用白皮松林下更新特性,扩展白皮松林分面积,提高白皮松天然林分的比例。根据白皮松林下天然更新的特性,采取人工办法营造适合白皮松林下更新的环境,以提高白皮松林下更新效果。对郁闭度超过0.7的白皮松林及时采伐母树,劈草,修枝或择伐,保护原有林下天然更新幼树,给白皮松林下天然更新创造较适宜的环境。

依据树高和胸径速生期出现的时间,在白皮松生长20年左右应对林分进行适当间伐和人工培育措施,保证林分有足够的营养和空间;树高、胸径速生期出现在20~60年,在50年左右应对林分进行第2次间伐,以缓解林分生长压力,延缓增长速度下降。间伐可以促进林分树高、胸径的生长,但对胸径的影响更大。间伐后,白皮松树高连年生长量持续增加并达到峰值的时间为30年,而胸径连年生长量持续增加的时间为50年。

3.2.3 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天然白皮松野生资源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群落类型丰富、群落演替进程和林下物种生物都具有典型性,也可深入研究该保护区土壤因子、气象因子、生物因子对白皮松群落的影响。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白皮松相关项目,建立完善的白皮松研究与开发体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该保护区白皮松野生资源的管理,可以高效科学地保护和利用白皮松森林资源。

3.2.4 加强管理 白皮松是五鹿山重要的森林资源,对保护区水分涵养、景观生态有重要作用[6]。保护区是白皮松分布的中心之一,由于分布海拔较低,受人为影响干扰大,因而易遭破坏。

鉴于此,建议在未来的经营中控制人为破坏并针对白皮松的生物学特性有选择性地对其进行适当的干扰,同时结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性,全面展开白皮松的系统研究工作,使其林型永久生存。同时需要对林区管理人员和护林员进行相关技术知识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尤其是病虫害影响、林木更新状态识别、生境条件判断等几方面的技能,更有效保护白皮松。

一是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是禁止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内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需要进入该缓冲区进行工作的,须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三是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环境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四是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经批准开展旅游、参观活动的,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4 总结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褐马鸡、野生白皮松的分布地之一,保护区应根据野生褐马鸡、野生白皮松生物特征、濒危原因,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同时,发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加大保护资源投入,优化野生褐马鸡、白皮松栖息环境,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

猜你喜欢
白皮松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蓝田县白皮松生长不良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白皮松及其繁育技术
白皮松嫁接繁育技术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