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婧
(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北京 100025)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学习中文普通话的队伍不断壮大。作为汉语普通话教学中的一部分,写作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学者提出,汉语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和表达方式。王宇提出,写作有很大的内省性和审美性,由此可见,写作是人们表达内心感受的一大重要方式。[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离不开听力、口语和阅读教学的支持,四个部分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写作是语言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习语言的特殊手段和方法。通过写作可以综合地运用遣词造句等基本技能,巩固、活用汉语基础知识,并促进听、说、读这三种技能的形成和提高。[2]
在汉语写作教学中,存在“两头难”的问题。在教师方面,“重教不重写”,写作教学让教师感觉“身心俱疲”,在授课和评改的过程中费时、费神,使得大部分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对学生来说,主要难在三方面——不愿写、没得写、不会写,[3]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除此之外,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人数较多,尤其是在线上教学的形式下,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线上授课形式下的写作教学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将线下的教学方式在线上教学中使用,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会因为受到电子设备、网络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受到更多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主动克服困难,找到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式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授课形式、增加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将枯燥、死板的写作教学课堂变得简单化、教学方式灵活化、写作内容多样化。
多模态数据融合是近年来智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并逐渐成为智能教育领域重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思想。[4]多模态教学是当今较为热门的教学方式,为线上汉语写作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信息。多模态教学提供通过调动学习者的不同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写作教学中加入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更有趣。
一直以来,汉语写作在学生心中难度较高。我国学者在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20%的学生会经常主动练习汉语写作,绝大部分学生练习写作较为被动。尤其是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新的语法知识和不同的写作思维逻辑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阻碍。但是,在中文学习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从写作教学的特点出发。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将复杂的语言知识简单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中文写作学习兴趣。
新伦敦小组于1996年首次提出“多模态教学法”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Treicher的实验指出:人类主要靠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视觉:83%,听觉:11%)。由此可见,人通过听和看进行信息的输入,再以口语表达的形式进行信息输出,这样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信息记忆。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课堂中只有教师和学生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冲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进入课堂,成为课堂中的参与者。这些“新朋友”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授课形式多样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离不开听力、口语和阅读,四个部分相辅相成,紧密联系。21世纪初,Stein提出多模态教学法,认为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外国学者Royce主张将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实际应用于英语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经过研究发现,多模态常常被用于二语学习者的课堂。
虽然国内对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逐步形成适合我国课堂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不仅传统课堂受到冲击,传统教材同样受到影响,为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教材需要不断更新、创新。我国学者张德禄和张淑杰提出教材的编写需要具有模态性、互文性、网络化、超文本化、多类型的特点。[5]学生调动多感官,从多维度获取知识,才能对目标知识产生真实有效的感受,从而提升写作内容的丰富度。
多模态教学的理论来自于多模态话语分析,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其主要理论基础。[6]多模态话语分析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这一观点,认为语言是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多功能性,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肢体动作等多种形式表意。在二语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形象又具体地进行语意传达与知识讲授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多模态话语分析还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研究发现,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外语教学课堂中,我国多位学者将其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有些学习者通过阅读语言教材的形式独立学习,仅调动视觉一种感官的单模态学习形式易感疲累,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不佳。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辅助学习,有利于帮助中文二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7]提升学习效率。
多模态写作教学是指通过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不同感官,对目标图文和语言进行理解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多模态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核心,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对刚进入中学且中文水平刚达到中级的学习者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能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相比之下,多模态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加生动化,趣味性更强。教师从主导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与新知进行结合。通过设置提问环节,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多维度培养,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言能力。
在多模态课堂中,教师有效运用设备设施,配合肢体语言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在上课期间可以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生活,调动学习积极性,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十分有吸引力。通过此种教学,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课下会主动探究相关知识内容,长此以往,大大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
在多模态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涉及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所有学生都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课堂氛围就变得热闹起来。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学生需要对已学语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有真实语料的输入与产出。这种沉浸式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语言知识,经过长期积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显著提升。
本次教学活动设计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阅读促进写作的教学模式,在汉语写作线上教学的形式下,通过多模态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中文写作学习兴趣。
此次教学文章选用廖先的《难忘的童年游戏(节选)》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节选)》作为阅读文章讲解。
本次教学对象为某国际学校IB-MYP一年级的学生,学生中文水平属于中级。
此次教学使用多模态和阅读促进写作两种方法教学。在中文教学中,常听到“读写不分家”“阅读与写作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等观点。写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很大程度上都依赖阅读。[8]在阅读促进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方式如图1所示,本文主要借鉴的是模式一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以读促写”的课程设计。阅读促进写作的理论基础和多模态教学一样,其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并在其中融合教学话语和支架教学的概念。这种文类教学已经在英文教学领域产生正面效果。[9]学者邱佳琪采用混合个案研究法进行实验,证实阅读促进写作的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中文二语学生的读写能力。[10]
图1 阅读促进写作模式
在教学前,通过网络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中文写作学习的看法,并通过学生近学年的写作成绩掌握学生写作水平,结合学生的心理想法和写作成绩制订教学计划。
此次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童年时期喜欢的游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作者廖先童年时期,中国小朋友喜欢的游戏,通过视频展示《难忘的童年游戏(节选)》中弹弓的玩法。
第二部分,学习文章一。教师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弹弓的制作过程。学生整理制作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中的顺序词,将过程串联。让学生体会到顺序词有使文章变得更有连贯性,逻辑性更强的作用。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回忆学习过和使用过的连接词,并总结归纳。
第三部分,学习文章二。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引导一组学生独立在文章中找到对“父亲”的描写;另一组学生通过描述在纸上画出“父亲”的样子。学生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作品”(画工不影响准确性),比较作品中的差异。教师带领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关于“父亲”的准确描述,学生结合“作品”进行“修正”。通过此活动,学生理解人物动作描写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从字里行间感受“父亲”对作者的爱。
第四部分,课堂活动。教师和学生进行云端捉迷藏的游戏。首先,老师作为“猎鹰”蒙住眼睛等待10秒,学生“躲藏”;其次,老师开始在“教室”寻找学生。学生的掌声是唯一提示,掌声越大表示“猎鹰”猜的位置离学生越近,掌声越小表示“猎鹰”猜的位置离学生越远;最后,看“猎鹰”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全部学生。游戏结束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以上游戏步骤,教师帮忙进行语言梳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加入合适的顺序词(不是固定答案,合理即可)。在游戏环节,每位学生有不同的动作及心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动作内心情绪表达。学生可以通过对别人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变化,猜测他人心理情感,并对此进行描写。
第五部分,学生习作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