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庆,蔡友莉,王 维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自《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来,制造业正在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职教20 条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复合型技能人才[1]。2021 年全国职教大会提出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作为培养生产一线能工巧匠的工科类专业,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培养能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艺设计员、机床操作工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面对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应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探索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输送优质人才。文章探讨了“岗课赛证”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路径,提出了该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岗”即岗位,具体来说,也就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的岗位。岗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以工作岗位的技能标准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课”即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体现形式[3]。因此,“课”是“岗”“赛”“证”的核心载体,岗位引领课程,课程要对接岗位。当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工作岗位变迁加速。因此,要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赛”即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平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广泛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内容应围绕具体工作岗位展开,综合考查学生对某一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的熟练程度和掌握程度。因此,“赛”是“岗”“课”“证”的高端表现形式。“证”即技能证书。随着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时代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将认证考试内容渗透到课程标准,实现“课证”融通。因此,“证”是“岗”“课”“赛”的渗透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岗课赛证”四者之间互相联系、紧密渗透。不管是课程、竞赛,还是证书,都应该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体现岗位工作内容,这才能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岗”是“课”“赛”“证”的逻辑起点[4]。首先,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剖析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确定“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有工艺技术员、机床操作员、工装设计员、车间质检员和机械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员等5 个就业岗位。其次,校企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就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生成每一个岗位的胜任标准和条件。最后,将每一个工作岗位应具备的条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涵盖专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其他能力等4 个方面,如表1 所示。
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归纳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5 个行动领域。具体有: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工艺规程分析与制定、数控编程与加工、零件质量检验与鉴定、机械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
据了解,当前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比较多。根据主办方不同,竞赛可以分为两大类:A 类技能竞赛(官方)和B 类技能竞赛(非官方)。A 类技能竞赛主要有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数控多轴加工大赛等,B 类技能竞赛主要有先进成图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
从以上赛项的名称和竞赛规程不难发现,皆以《中国制造2025》为大背景,针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型建立、工艺规程设计、编程加工、质量检验等内容。因此,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有关的技能竞赛的主要考核内容有:创新设计能力、工艺分析能力、机床操作能力、编程加工能力、质量检验能力、工匠精神、劳动精神、6S 生产管理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设计能力等。
通过分析每个赛项的竞赛内容,发现技能竞赛的重点考核内容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建模、工艺、编程、加工以及检测。可见技能竞赛的内容与工作岗位的胜任条件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4 个,4 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工作领域有部分交叉和重叠。例如,其中两个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工作领域都有模型建立、设计表达、数字制造。而另外两个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工作领域都包括工艺分析与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因此,虽然制定技能等级标准的牵头单位不同,但是对达标人员都有相同的能力要求。
通过进一步分析4 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工作领域、考核内容发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与工作岗位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证书要求和岗位工作内容的关联度和匹配度较高。
通过对岗位、技能证书以及技能竞赛进行分析,基本明确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工作岗位、行动领域和能力要求。下一步,根据岗位要求、行动领域和能力要求,细分技能点和知识点,构建课程体系。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先进成图大赛与《机械工程制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两个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基本相近。根据以上2 个赛项和2 个标准,可以将具体要求转化为3 门专业课程:《机械制图与CAD》《UG CAD/CAM 应用》《PLC控制系统与集成》。多轴加工赛项、数控技能大赛、工业设计赛项与《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2 个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基本一致。根据以上3 个赛项和2 个标准,结合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我们将技能要求转化为6 门专业课程(如图1 所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然,人才培养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5]。除了以上6 门专业课程,还应开设必需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拓展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岗位既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属于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应主动适应装备制造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依托现代产业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新业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6]。
将竞赛内容和评价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7],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育高质量的人才。因此,要认真研判机械类竞赛项目、竞赛规程、竞赛内容和评分标准,将其转变为教学内容。组建教学资源开发团队,编写优质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建设教学资源库,推进“课证”双向融通。教学过程中,以竞赛项目、企业项目、考证题目为载体进行教学。教师充当裁判,学生扮演选手。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教师根据竞赛评价标准、岗位工作标准、证书合格标准对其评分。通过反复的训练,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工作岗位和技能竞赛所需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构成呈现复杂化,除了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中职学生),还有扩招生源。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没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偏弱。中职、技校、职高毕业生,文化基础知识不牢固,但有专业基础,部分学生参加过职业技能竞赛,还有一部分已获取了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而扩招生源既缺乏文化基础知识,又无专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煮大锅饭”,既要考虑到专业基础差的学生,还要针对能力突出的学生适当增大难度。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职业教育更加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一般不得低于60%。对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因此,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可以把企业生产的实际产品或承担的技术攻关项目转化为实训项目。同时,也可以围绕“岗课赛证”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基础实训、专项实训、职业综合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贯通递进培养。
对于融通类的课程,例如《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不能单纯的以学校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应该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安全标准、项目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检验等标准融入学校的评价标准,并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变化和成长发展动态调整考核评价标准。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务必做到可操作性强、科学严谨,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还应调整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创业指导师的选拔标准、聘用标准和考核标准。
在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对接产业需求,从工作岗位出发,依岗设课、岗课融通、赛证融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产教融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校企合作基地,育训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岗课赛证”人才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