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有效性研究
——基于对杭州4 所高职院校的调研

2023-08-10 09:25徐宜宜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创思政院校

徐宜宜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2020 年9 月16 日,教育部联合其他等9 部门共同制定颁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该计划明确提出针对职业教育五十六项全新一轮的改革,以提质培优为核心,以补齐短板巩固发展基础、激发力量强化革新动力、深化内涵突出种类特色、提高效益增强服务能力四个起点,建设机制健全、标准完善、条件充分、评价科学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既要注重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培养与提高,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丰富多彩的双创竞赛活动,提升高职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也是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的内在需求。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价值体现

(一)增值:加强并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大学生自身综合发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栋梁的主要阵地,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外,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建设与培育,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其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基石。随着校园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社会愈发开放包容的创业环境以及朋辈效应的影响,迎来了一股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技术专业大学生创业的浪潮。需要重视的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深度融合教育与产业,进一步为产业和社会增值,促进社会发展。高职院校提高双创教育质量可以通过供需双方的紧密结合来实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当前形势要求大学生在接受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多的高校从单一的就业型培养模式过渡到自主型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更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校园实践及社会实践环节。特别是在知识技术飞速革新、职业岗位不断变化、人际关系愈加复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尤其需要具有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白热化促使国家制造业及一些技术行业和工种对创新及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的创业教育,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双创精神中,培养更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进而对企业、社会发展及我国综合国力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提质: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呈现比较好的上升趋势,但就业时依然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是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岗位对于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二是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依然还是看重学历,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很不利的;三是这几年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政策,使得高职学生就业人数不比以往;第四,很多高职学生对社会、对自己没有存在一个清晰的认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负面心态导致了就业的质量不高。这需要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学生创业实践历练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一些创新创业经历中,培养创新精神以及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从而满足现有工作岗位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在此情境下,高职院校需要借助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让学生们了解他们的光荣事迹和经历,学习他们的处事目标、思想品德和职业操守,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对自己的鞭策和警醒。通过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引导学生对所从事行业的热爱,了解到自己所将要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所起的巨大作用,更加注重自身道德水平、专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让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做到从容不迫。

(三)培优: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创业教育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更侧重教育创新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契合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创业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大有裨益[1]。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基础上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教育部设置创业教育试点就是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推进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来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创业教育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把握商业机会,提升运营管理的实操能力等[2]。

(四)赋能: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首先,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可以定义为以高新技术创新型产业为支柱,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中坚力量的国家。创新型国家就需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人力资源参加自由交换,要求在供求关系下,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完成高效资源配置。由此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掌握重要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决定性因素,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优质的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推动个体和组织的创业,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更有助于产学结合。要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错误观念以及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现状

(一)高职学生有创业计划比例调查

本研究对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现状开展问卷调查。最终收集学生问卷2713 份。其中,男性为803 人(29.6%),女性为1 910 人(70.4%);独生子女占37.4%,非独生子女占62.6%;大学1 年级1 738 人(64.1%),大学2 年级828 人(30.5%),大学三年级者138 人(5.1%),已毕业者9 人(0.3%);学科门类中,占比最高的是管理学(43.5%),其次是经济学(19.0%);绝大多数大学生(2 567人,94.6%)没有参加过校内实践;45.8%的1242名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打算是就业,39.3%的1 066 名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升学,仅11.5%的313 人有毕业后自行创业的意愿(见表1)。

表1 学生基本人口学资料(n=2713)

由表1 可知,94.6%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校内实践,甚至只有11.5%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后的自主创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打算是就业或者升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存在短板。究其原因,第一,“找工作难”的现状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的主观需求。其次,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比较薄弱[3]。高职院校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欠缺社会经验、实践经验,理想主义比较严重。创业热情来得快,走得也快,没有长远的创业规划。家长和学生也把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作为最终目标,更不会选择具有一定风险的自主创业道路。而高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没有从根本上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对2 713 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仅16.9%(459 名)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思政课非常感兴趣,393 人认为非常不感兴趣;而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仅为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35.8%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氛围一般;总体来讲,较少同学(142 人,5.2%)认为思政课课堂对自己毫无吸引力(见表2)。

表2 大学生个人对学校思政课的认识(n=2713)

如表2 所示,当今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开展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师生互动;第二,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吸引力不够,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师自身理论学习不足,对思政教育的宣传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到位。大多数老师采用教材讲解、案例讲解等非常单一的教学模式,讲课时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效果无法保证。

(三)思政教育和双创课程相互融合存在挑战

经过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89.1%)对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双创课程中表示有必要。41.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将思政教育和双创课程融入得很好,54.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虽然将二者相结合但是融合的并不全面,极少数人则认为学校并没有将思政教育和双创课程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应相辅相成,发挥思政教育对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建设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共同的实践基地[5]。然而,校企没有深入开展合作,且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再加上双创实践训练基地整体布局不够合理,基地的很多设施长时间闲置,导致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与能力提升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教师团队专业素质有待提升,高职院校从事思政教育以及双创教育的专职教师人数严重匮乏,专业任职教师数量较少,大多数都是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或学校行政的兼职教师。很多教师思想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且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无法实现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三、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创业政策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典型报告会、创业政策讲解课,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此外,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应面向广大师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健全双创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应包含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基础学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板块,其中基础学科、实践和活动课程都要充分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当中,不能单纯的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来体现。环境课程板块实际上就是双创文化环境课程,这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创实践课程体系中缺少最为严重的内容,该门课程想要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情感和热情,并能把将这份热情有效传递给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双创能力。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双创实践磨炼,来让学生满足当下工作岗位的多元化需求,让他们真正能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成能力。

(二)传授双创知识,激发双创潜能

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特征,要想达到知识传授与双创能力提高的目的,就需要将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视为两个独立的工作,从浅到深有序进行。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融入实践训练。教师在教学时,可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分析方向,为他们布置一些实践类的作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扮演自身角色,积极完成个人负责的任务。然后再以材料汇总的形式对他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继而在得出结论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和交流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切实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其实,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个性都各具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教师可因材施教制定详细的双创计划,让他们可以在自己有兴趣、擅长的领域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并在校园中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在完成计划之后,学生便可结合计划特点和自己所擅长的行业来制定企划书方案,在调研和分析中,全面了解双创文化,从而为以后自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重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给予学生创新创业以价值引领。它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面临就业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市场竞争规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因一己私利损害国家的利益,有助于使社会风气更加清朗。此外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创建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可以确保学生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和生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

(四)建设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互融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应积极建设一支专业的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互融的教师团队,设置更多两种教育互融的教学课程[6]。借助校外实践训练基地、校内工厂来进行企业调研和实践活动,联合企业专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创交流大会,在交流过程中拓展教师的双创知识面。同时还可借助高职院校教师资源的优势和课程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在教师进入到企业进行挂职培训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创实践水平,便于教师积累企业更多方面的运营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双创活动。此外,也可选择招聘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成功教育家或企业家到校内担任兼职教师,对校内组织的思政教育活动和双创实践活动进行细致化、专业化的指导,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双创实践活动中来,以从中受益。

四、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以思政教育为中心,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这样才能确保教育的有序开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虽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双创精神、提高双创能力的过程中,依旧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基地等方面存在问题,还需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和培养策略,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出色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双创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