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协同机制探析

2023-08-10 00:29韩露沈欣榆
高教学刊 2023年38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乡村治理基层党组织

韩露 沈欣榆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引领乡村治理方面具有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及人才优势。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存在主体缺乏合作、信息资源无法高效流通、服务乡村振兴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协同理论强调开放系统下子系统协作的重要性,序参量的支配作用及自组织原理可提高复杂系统的有序性,能够为高校党建服务乡村这一复杂系统的有序化运行提供理论指导。构建协同机制,以主体协同加强多元主体互动;以资源协同促进合作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以体制协同深化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四链”融合,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路径,打造乡村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协同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75-05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forces i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ave political advantages,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talent advantages in leading rural governance. At present,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ck cooperation i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nnot be efficiently circulated, and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sound. The synergy theor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mong subsystems of the open system.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order parameter and the self-organization principle improve the order of the complex system, and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orderly operation of the complex system of university party construction serving the countryside. We should build a synergy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by subject synergy,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flow between the cooperation subjects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s,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chains"of educ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through system coordination, explore the path of university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r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辦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1]。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协同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复杂系统有序化,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

一  协同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协同学是系统学的分支理论,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的特点,具有普遍实用性。协同学指出,“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中结构的发展有着相同的规律,某种有序状态不断增长直到最后它占了优势并支配一个系统的所有部分,迫使各个部分进入这种有序状态”[2]。因此,当一个系统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同子系统构成时,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发生质变会使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产生稳定结构。

哈肯在协同理论中提出序参量这一重要概念,序参量对系统行为起主导作用。协同学表明,“序参数具有两面性或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支配子系统,另一方面,它又由子系统来维持”[2]。协同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及自组织原理三个方面。协同效应即子系统在外力因素影响下产生协同作用,有序发展。伺服原理揭示了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规律——“快变量服从慢变量”[3]。自组织原理则阐明子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依照特定规律自行协调发展。

二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与协同理论契合度分析

(一)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放系统中服务乡村振兴

协同理论以开放系统为前提研究内部协同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是由存在内在联系的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形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依赖于单一主体力量,而是依靠多元力量协同参与、不同群体合力支持。一方面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包含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系统、校村合作服务乡村振兴系统、校企服务乡村振兴系统等多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发挥不同职能又协同合作,构成了复杂的整体系统。另一方面,在高校开放式办学模式基础上,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突破以往的局限,国家相关政策也为多元社会主体的合作提供契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4]提出,“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同时,国家积极引导高校人才返乡创业、培育大型农业企业。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为多元主体协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主体调动力量、优势互补,发挥综合力量,有效推进乡村建设发展。

(二)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序参量

“序参量由各部分的协作而产生,反过来,序参量又支配各部分的行为。序参量和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依赖的”[2]。序参量对子系统产生支配作用,推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并向更高层次的有序不断演化。多元主体协作在乡村振兴整体系统中发挥纽带作用,能够体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整体特征、弥补单一主体服务模式存在的缺陷,推进系统有序化运行。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同心同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协同机制下统一目标、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一方面,由单一力量结构向多元合成结构转变,乡村振兴工程进一步形成系统化、有序化的规范体系。“关键少数”协同发力,最终实现合作效果最大化,解码乡村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具有人才、智力优势,企业掌握先进技术与丰富经验,乡村拥有产业资源和人文历史。多主体合作加速了资源、机制协同,进一步提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

(三)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自组织发展

自组织理论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在与外部环境发生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过程中,内部各要素及各子系统按照某种规则,自发协调而形成的有序结构[2]。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优化发展。从存在形式上看,高校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具有鲜明的自组织特征。高校基层党组织立足于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优化相关学科定位,积极主动为国家培养各专业的应用型优秀人才;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引导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学生深入服务乡村发展。从结构上看,高校基层党组织重视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促进内部的优化升级。高校基层党组织聚焦人才、知识等要素的流动循环,积极与企业、乡村合作,着眼于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之间的对应衔接,打通供需壁垒,更有力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从发展理念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协同其他主体服务乡村振兴,要求各主体之间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工作责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一步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复杂系统的有序度,全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三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困境

(一)  主体合作交流不深入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凝聚多元主体力量。然而,部分高校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多采用“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与其他主体合作不够密切。一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其他主体目标价值不一致,难以促进统一发展。例如,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往往是为了把握机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更侧重党建业务上的突破。同时,多主体合作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律保障和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运营成本与风险增加、负担加重,合作意愿较低。各主体在目标价值上存在分歧,容易出现利益争斗,较难形成合力[5]。二是各主体权责不明,合力不足。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在合作中出现各自定位不明确,职责边界不清的情况,影响协作效率。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大多数局限在学校范围,在策划乡村建设活动时侧重于理论或者线上活动,较少开展深入乡村实践及志愿服务类型的活动,缺乏校村合作机会。

(二)  信息沟通不畅

多方主体力量的集结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然而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与企业、乡村等主体的合作并未建立起完善的长效服务机制[6]。一是缺乏较为稳定的信息共享平台,各主体之间的资源信息流通不畅。高校基层党组织和企业、乡村等主体较多采用横向合作模式,仅在合作期间进行信息资源的双向流动,短期内实现了融合交流,但没有做好长远规划。此外,校企信息资源不对称导致教学资源无法共享,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二是缺乏专门机构及负责人员对接跟进,专项资金资助。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时缺少专门机构负责对合作项目进行沟通、跟進与执行,各种信息资源获取周期较长,相应内容无法同步涵盖,不利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及时推进。

(三)  运行机制不健全

乡村振兴发展最缺乏的是新知识和新力量,最需要的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为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的人才未能较好地与乡村产业建设的实际需求接轨[7],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不健全。一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高校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工作作为核心,侧重于提高学生政治站位与理论知识素养,在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投入不足,缺少实践基地。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实践技能不专。二是缺乏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高校对学生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不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未对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给予激励,教师对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三是知识要素流通不畅。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与企业等主体大多缺乏合作或合作不深入。以企业为例,高校基层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知识断层,造成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乡村建设缺乏有效智力支持,发展动力不足。

四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协同机制构建

开放系统、序参量、自组织发展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协同机制的关键因素。围绕党建核心,统一合作目标、提高合作长效性、完善多主体合作;搭建共享平台、设置专职机构促进信息流通;打造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四链” 融合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开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  主体协调聚合力

在开放环境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与乡村和企业统一目标、加强合作,建设政校企利益共同体,联动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

1  统一价值目标,牵牢协同育人“牛鼻子”

高校基层党组织用好开放大环境,积极联合乡村、企业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系统工程。一是实现校村党建联结。高校基层党组织协助村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搭建党建共建工作合作平台,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在党建工作经验、乡村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稳定有序的校村党建合作模式,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抓准乡村特色资源,立足村情、因势利导,融合科技力量,发展特色产业。高校黨组织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了解乡村传统技艺、民俗传说,发挥学生专长,依托新媒体平台多元化广泛宣传;组织学生党员开展“数商兴农”行动,通过直播带货推动农产品电商销售,促进农产品销售数字化转型。二是校企协同互促。高校基层党组织和企业以推动乡村发展为共同的价值取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协同效应。搭建校企科研基地,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难题,集中力量搞好科研攻关,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互惠共赢。构建校企“双师型”人才培养制度,对标乡村产业需要和企业发展需求,培养 “专稳新”人才,以深厚“技能根基”助力乡村振兴“开花结果”。校村企以促进乡村发展为共同目标,通力合作,改变乡村振兴工程“混乱”“无序”的初始状态。

2  推进活动长效展开,夯实协同育人压舱石

坚持以党组织为龙头,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同其他主体的合作,明确各主体“权责利”,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工程有序演进与长效开展。一是积极开展乡村实践类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主题,策划各类实践活动。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空间范围,以乡村为活动开展地,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情况与产业建设现状,厚植乡土情怀,提高学生自觉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意识。组织学生党员对乡村特色产业进行调研,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二是组建学生党员志愿者队伍。高校基层党组织努力锻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志愿者队伍,创新“党建+志愿帮扶”模式,打造长期优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项目,实现乡村建设合作机制的稳定发展。可以与社工服务站展开合作,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共同培养一批本土志愿服务队伍,汇聚双方志愿服务力量,由专业社工带队,学生特长支持,针对乡村现实需求开展义教下乡、扶老助老等志愿活动,通过社工链接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发挥联合督导优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助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二)  资源协同蓄动能

资源信息是多元主体协同服务乡村振兴系统中的“序参量”,对于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总工程中校村企协作子系统的有序演化具有支配作用。抓住乡村振兴工作网中的关键节点,保证多元主体之间的资源信息流畅,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系统地有序演化提供动力。

1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协同育人活载体

高校具有科技、人才、智力优势,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其他主体相互影响带动,打破时空局限,共同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沟通联系,弥合信息鸿沟,帮助高校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找准自身定位。一是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深化多元主体合作,打造共享云平台实现合作平台化、项目化、系统化。各主体整合自身掌握的资源、信息、技术、管理和知识等通过合作平台实现双向流动、共建共享、良性互动,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与企业等主体服务乡村建设能力协同性。建立项目组打通信息分享渠道,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聚焦技术难题,发挥智力集成优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多方主体业务协同,合力促进乡村振兴创新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其他主体密切配合,通过共享平台完成资源累积与自我发展,在协同合作中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各主体立足于自身优势,将乡村建设作为共同业务,根据业务类型进行动态调整,打造“横向合作+纵向价值链”共赢互惠模式,降低单一主体运营成本,发挥整体优势。

2  设置专门对接机构,做好协同育人传导器

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对接部门跟进合作事宜,积极与合作对象进行沟通协商,同时监督其他主体履职情况,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党支部书记统筹。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对其进行统筹管理,科学强化系统设计,加强与合作主体专职机构的信息互通与协作配合,充分发挥中枢纽带作用。努力把专职小组建设成协调高效、反馈迅速的办事机构。二是优秀学生党员担任“一把手”。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专职小组组长,组织一批知农爱农的新型学生,以推进乡村建设合作为自身定位,及时联系各合作主体、履行沟通职能、发挥协商作用,有效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同步协调内外部沟通,达到高水平协同合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展开。

(三)  机制协同促循环

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打造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四链”融合模式,遵循自组织演化规律,以教育链为起点,搭建人才摇篮;以人才链为桥梁 ,建设创新高地;以创新链为能源,驱动产业转型;以产业链为终点,形成闭环发展,实现知识、人才的流动联动,提高乡村振兴系统有序度,撬动共赢循环。

1  教育链:课程优化铺就乡村振兴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一是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核心,将乡村振兴科学融入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可引导任课党员教师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乡村振兴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打造 “金课”,提高教育质量。二是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制订“个性化”“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开发、激活学生潜能,培育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瞄准企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培养具有专业基础宽广、核心技术能力强,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生产持续向好。引进企业家参与构建“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特色课程、教材体系,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推动行业先进知识流向高校,促进知识共享,多维度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2  人才链:人才培养走好乡村振兴路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主体协调合作,打通人才培养链条。一是组建教师党员团队,强化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意识,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全面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专业教师带头人作用,采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双基地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创新的能力,以此服务地区发展需求,实现优秀人才“回流”,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校企共同建设服务乡村发展基地,以促进乡村发展为目标展开各项活动。由高校基层党组织牵头,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始终抓牢培育新型人才主线,与各企业展开协同合作,以重点产业项目牵头,促进校企同向发力,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做实做细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同作用,培养一批乡村治理优秀人才,为农村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对乡村农民进行數字化技能培训,鼓励高校人才帮助广大农民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水平,激发乡村创业创新活力。

3  创新链:科技创新点亮乡村振兴路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构建互融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整合专家资源,沉淀科研优势,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绘就人居环境“风景画”。校企扮演好绿色发展的践行者,重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整治,强调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加强与乡村基层党组织的联系,遵循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划要求,利用科技手段打造设施完备、环境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校企可针对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对污水处理、养殖场卫生等问题进行项目研发,以系统思维设计节能环保装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依托企业市场经验及高校专业优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企业+高校+农户”线上线下双平台销售模式,通过网络宣传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同时,校企发挥科技优势助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先进技术,以绿色种养循环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4  产业链:特色产业拓宽乡村振兴路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校企协同切实增强双方主体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一是调整乡村产业结构,立足于乡村特色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找准乡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发挥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地方政府规划为指导,聚焦乡村地区民俗建设,植入乡村特色产业,在传统观光、休闲旅游的基础上增加精品民宿建设、康养娱乐等项目,从单一产业链模式走到完善产业链拓展,打造全域旅游格局,以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二是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党建领航乡村振兴为龙头,抓好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建设,聚焦产业帮扶,充分发挥校企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聚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不断增强乡村内生动力,精准助力产业发展。高校组建师生队伍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延续乡村文化脉络。企业以构建包容性商业模式为目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民实现销售方式的创新,做好高段位营销优化,以农产品促乡村振兴。

五  结束语

高校基层党组织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以协同理论为支撑,统一价值目标、推进活动长效展开,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设置专门对接机构,提高产学研合作质效,实现资源协同;贯通“四链”,高校主导以优质教育培育优秀人才,企业引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机制协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多元主体力量和“四链”良性循环,有序有度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助力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焕发乡村振兴发展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389142.

[2] 〔德〕赫尔曼·哈肯.大自然成功的奥秘: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3] 丁文剑,王建新,何淑贞.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3):64-68.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1.htm?eqid=cacfa21e00028c7000000006646ee281.

[5] 谢丽娜.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样态与改革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104-108.

[6] 闫俊.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缘起、问题与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7):74-80.

[7] 叶敬忠,刘娟,李玉梅,等.彰显特点与特色的差异化理路:涉农高校“六位一体”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6):109-128.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乡村治理基层党组织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