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 李兰萍 肖依 王小雪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为应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明确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强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各地区各高校均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取得一系列较好的教学成果和成绩,形成初步的建设思路。因此,该文以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重点围绕课程思政背景下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堂教学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总结口腔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思路,探讨课程思政下口腔医学本科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与之共同努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口腔医学;教学改革;协同育人格局;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50-04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proposed by the stat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new situations, aiming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 stud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rooted in moral education and led by socialist core values. Facing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regarde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top pri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have achieved a series of good teaching results and achievements, forming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idea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oral medicine major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managemen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of the oral medicine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ummarizing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stomatology, explo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in oral medicine unde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it.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ral medicine; teaching reform;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課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增强其理想信念,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面对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各地区各高校均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系列较好的教学成果和成绩,但有关于口腔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却较少。鉴于此,探究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问题、原因及实施路径,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策略建议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 课程思政背景下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一) 立足口腔专业特色,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分类和整合,建立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知识结构合理、能力培养全面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要注重专业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使口腔教师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程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注重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示范引领和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建立口腔医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口腔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案例分享和推广,全方位推进高素质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二) 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要素全方位覆盖
坚持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口腔专业,将其渗透到教师、教学资源、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贯穿于教材选择、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各方面,以口腔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切实加强对口腔专业思政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同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口腔专业教学的有机衔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口腔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起以德育为核心的口腔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
以口腔专业教育全课程为主要抓手,对口腔专业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和渗透,形成口腔专业教育全课程的课程思政示范体系;以口腔教育教学全要素为重点,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以教学管理全过程为支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积极探索适合“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 课程思政背景下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 抓好顶层设计,全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
为了确保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在顶层规划和整体布局上下功夫。为此,需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同时,制定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实施规划和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包括对专业课程、师资团队、人才培养和学院管理四个层面的全面改革。
此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课程思政能力是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教师评价、判断、人才甄别、录用、评优、选拔和培训中,应当将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纳入考虑范畴。同时,对于缺乏课程思政能力的教师,可以开展培训和指导,提高其“课程思政”能力,促进全面落实课程思政。
(二) 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形成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格局
1 修订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
全面修订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将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制订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在制订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口腔医学人才为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方案中应当包括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具体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口腔医学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修订口腔医学教学大纲时,应当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将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制订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合理设置课程难度和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 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设计
在优化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对现有的口腔课程进行评估,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让每一门口腔课程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更加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口腔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和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完善教学设计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加强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在深度挖掘口腔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口腔课程,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
1)开展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培训,全面提升口腔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素养,培养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强化每一位口腔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明确所有口腔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着力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做到口腔课程门门有思政,口腔教师人人讲育人。
2)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师资队伍。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学院和学校课程思政教育优质资源,鼓励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骨干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和教学工作会等方面开展培训活动,发挥在全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3)加強思政研究,凝练经验做法。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研究,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持续探索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优秀成果,推广课程思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4 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
1)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坚持依法依规,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提高课堂教学建设责任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
2)加强课堂过程管理。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的作用。在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确立“价值引领”导向的关键,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从而确保全面有效地管理课堂教学。
5 强化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实施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整合行动,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及暑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腔专业实习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让学生在口腔专业实习中深入了解专业领域,锻炼实践技能;开展红色教育、普法教育、心理教育等特色实践育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爱国情感和法治意识,同时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提高心理素质。
6 规范教材选用,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
建立教材审查机制,进一步规范教材选择,树立“精品”意识,保证高质量、高水准的教材进入课堂,优先选用国家级或省、部级规划教材、教育主管部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同时,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材评价,对已经使用的教材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材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7 创新工作,打造口腔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做法
专业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突出口腔学科特色,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每一堂课都要对口腔课程的特色进行深入的探究,找到正确的教育角度,抓住教学的突破口,“如盐化水”才是真正的“日用而不觉”。
1)推行跨学科课程设计。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念,与口腔医学知识结合,开展跨学科课程设计,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模式。
2)建设口腔医学文化馆。打造口腔医学文化馆,利用馆内的展示、体验、互动等方式,讓学生通过参观了解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和典型案例,增强对口腔医学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体验生活中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鼓励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搭建思政课程线上学习平台。建立课程思政线上学习平台,提供视频、文章、案例等形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口腔医学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思想政治理论和现代化建设。
三 课程思政背景下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成效
(一) 构建了口腔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通过前期对课程思政的大力建设,西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口腔医学专业成为了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具有思政元素、发挥思政作用的特色专业课程,如我院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口腔修复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内科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和牙合学。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如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项:口腔修复学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有3个:口腔正畸学教学团队、口腔修复学教学团队、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团队。
(二) 课程思政教学在口腔医学专业中的应用与典型的创新经验和独特的实践
通过对我院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全方面研究,总结一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特色作法,为其他口腔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1 以体制机制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独特的口腔特征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课程思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组建了院系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隶属于教务处。根据《西南医科大学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西南医大委办〔2019〕6号)文件精神,我院召开教学集中办公会议,讨论了学院未来在建设课程思政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重点研究制定课程思政的政策措施,制订了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以此加强对全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引导与整体推动,将全过程的全面育人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中。
2 凸显特色,打造口腔课程思政系列示范课程、示范团队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和教学的质量,营造立德树人浓厚氛围,我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高校特色课程与教学模式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与德育功能,构建课程思政系列示范课程、示范团队,使之达到课程思政与“学科体系”的有机结合。
为了突出口腔医学教学的特点,我院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以口腔专业技术知识为载体,以学科的学科内涵,突出学科特色,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素质培养。同时针对不同课程,将专业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合二为一,给予其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加强专业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并在思政课程的规划过程中,把学科建设目标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融入到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的价值塑造、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 反向回哺,坚持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
通过逆向优化课程体系,以不同学科的独特视角、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口腔专业教学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从而使口腔专业教学中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导向相结合。要坚持把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起来,把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与思政课程改革同步推进、逆向回哺。
(三) 探索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
应制订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围绕专业应培育的“德育”与“智育”的双重目标进行顶层设计,突出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全面融入德育要求,形成了课程体系中全面的思政要素。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有与德育有关的素质要求,要有能够支撑教育目的的毕业生的毕业条件。
2 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内涵和内容,尽快将课程思政扩展到专业的核心课程,分阶段、分期地进行全面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以课程思政为主体的学科系列。
3 加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年度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优化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包括采用课堂测试、论文写作、实践报告等方式,加强对教师学习和实践的监督和评估。
4 选树典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创建为契机,做好示范性课程的教学实践,建立示范性课程的典型经验,以示范性的课程为代表,将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中去,并做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的观摩学习工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3] 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4]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与人才,2018(4):99-103.
[5]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6]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研究,2019(2):114-119.
[7]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8]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9] 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8(6):76-81.
[10] 赵婷婷,王雅君,陈晓晶.“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7-140.
[11] 杨晶凡,王利丽,陈随清.课程思政在《中药商品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3):51-53.
[12] 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1):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