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朱志平
摘 要: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新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聚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多元融合式培养,构建以“智慧图像”为内核理念,智库(培养资源)、智育(培养路径)、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内容的视觉传达设计“三智”人才培养体系。第一,打造多元化式的思想聚集平台,深度挖掘和运用“智库”资源,建立人才培养理念自我革新机制;第二,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立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打造具有“互联网+”功能的“智育”平台;第三,通过多维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跨专业项目实践融合素养的设计专业“智才”,用“社会和市场需求介入”的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以设计成果和效用检验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智慧图像;“三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艺术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58-05
Abstract: Facing the grand strateg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needs of the people,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specialty aims at the forefro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key fields, focuses on the multiple and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rt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nstructs a "three wisdom"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wisdom image" as the core concept, think tank (training resources), wisdom education (training path), wisdom talent (training goals) as the core cont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diversified thought gathering platform, deeply tap and use "think tank"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self-innovation mechanis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s; Second, we nee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w trend of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focus on building a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latform with the function of "Internet plus"; Third,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intelligent talents" of the design specialty with the qua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practice integration, innov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with the concept of "social and market demand intervention", and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the design results and effectiveness.
Keywords: intelligent images; "three wisdoms";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rt colleges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1]。在“新艺科”转型发展的窗口期,面对设计人才培养的时代新需求,作为设计学科的基础专业建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团队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和深入实践。着眼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长远发展,打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和学生创新各链路,研究构建“新文科”视域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计算科学时代,以大数据、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艺术表现与信息技术不断交融,设计学的交叉属性内涵持续深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聚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艺术设计创新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多元融合式培养[2]。但由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科结构、办学资源、建设经费等软硬件条件限制,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在学科支撑与专业视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普遍短板,对专业发展形成掣肘。
(一) 学科支撑较为单一、专业视野有待开阔
在综合类、理工类大学,多学科门类优势可以有效支撑交叉领域的设计创新发展。一方面,多学科视角与知识体系下,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在学科视野上更为开阔;另一方面,相关学科的知识创新在学校内部容易形成“乘数效应”,以点带面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理论、方法、实践层面的系统创新。而艺术类院校相对单一的学科门类,导致视觉传达设计的交叉融合基础薄弱,多学科协作难以闭环。从而形成学科内部知识体系封闭,专业视野狭隘,关键领域创新乏力等问题。人才培养现状与教育部“宽广的专业知识”“良好职业素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平台承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转化、实践教学师资培育、实践类课程优化和学生实践成果孵化等功能,是培养卓越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重要支撑,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強的专业,但艺术类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普遍较为薄弱,架构单一、机制不全。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分类、整合及作用发挥方面,呈现点状式、间歇式的特征,与国家关于“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 “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面对“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旋律,需全面、正确理解设计教学体系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系统贴合,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应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普遍传承自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法能力的训练,在设计的人文素养、创造思维、逻辑推导等能力培养方面较为欠缺,从而限制了其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有效地将人文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与视觉传达设计知识体系、美学叙事技法有机融合,形成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更有力地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教学团队),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契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多向定性比较,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要素进行教学定性抽离,与综合性、理工类、师范类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同类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逐项比较,结合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整。同时,基于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的学生评教数据、年度就业指标数据、用人单位反馈数据分析,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靶向”补足。此外,教学团队还定期对教学项目进行绩效分析,结合教学成效的数据,如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数量,教材出版数量,优质课程数量,学生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性分析,针对短板进行动态优化。
基于上述努力,教学团队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全球竞争及可持续性的时代发展理念内核。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新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新艺科”为指导,多元价值引领、社会经济文化需求为导向,构建以“智慧图像”为内核理念,智库(培养资源)、智育(培养路径)、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内容的“三智”人才培养体系。
二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 形成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智库”理念
基于“新艺科”发展理念,打造多元化的思想集聚平台,建立人才培养理念自我革新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智库”资源。
一是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及企业专家为辅,建立信息建设团队,制定工作机制,针对专业前沿、社会需求、技术指标等基本面形成信息数据库,为学科交叉融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创新建设和项目实践教学等提供“循证支撑”,并实现信息共享共建。
二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理念引导,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世界现代设计理念的吸收继承,结合对质性研究方法的掌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完成系统的文化“库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独特的设计理念,构建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智库”。
教学团队积极建立艺术设计领域专家库,开展全国九所重点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讨,邀请政府、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调研等,形成学术思想备忘录、学术前沿简报、市场调研报告、企业需求报告,梳理优秀社会服务设计作品,形成“社会前沿、学术融创、理论研究、技术技能、案例分析”五维一体的学科“智库”。同时,完善“智库”资源共享机制,包括:举办“新艺科”国际研讨会、藏龙计划系列学术论坛、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设计专场和全国艺术院校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等,对当下设计专业的前沿发展进行深度研讨,推动理念更新迭代,孵化教研、科研新成果;邀请“智库”内的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研讨,担当教学课程顾问、教学督导等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 构建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设计教学“智育”体系
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聚焦5G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立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融合“互联网+”功能,打造与现代产业链全方位融合的“设计实践、实验教学、创新创业”三大“智育”平台。建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设计艺术数字化实验平台、造型和手工技艺实验教学平台、工程艺术与数字化设计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级设计教学综合实践中心与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一是强化课程内容建设,以第一课堂为切入点,狠抓教学质量,贴合信息时代5G技术支撑下的“万物互联”信息传播方式及社会生活结构的深层变革需求[3] ,在教学上围绕“智慧科技”“智能感知”,积极拓展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维度与新方式,鼓励学生自愿、自主、自助参与整个创新设计过程。
二是强调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团队充分发挥设计艺术数字化实验平台、造型和手工技艺实验教学平台效用,将武汉地铁艺术项目、湖北乡村振兴项目、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等课题与实验课程相融合,增强实验课程的综合交叉性。同时,通过国家实验平台的建设,面向多学科领域专家征集设计专业实验教研课题,推动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设立“智慧双创设计中心”,与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联盟)进行全过程设计实践合作,助力产学研用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借助学校工程艺术与数字化设计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资源,结合实践课程要求,构建“设计实践工厂”,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培养学生工程研学能力、综合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等。
以“智库”建设为牵引,以项目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课题意识,有机地将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知识通过项目环节的穿插对学生形成高效输出,通过过程“智育”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三) 深化实践教学多维模式的“智才”锻造
重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创新多维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艺术与工程科技融合和跨专业项目实践融合素养的艺术设计“智才”,用“社会和市场需求介入”的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以设计成果和效用检验人才培养成效。
一是将展赛品牌与前沿跨界设计实践作为互动激励目标直接带入课堂内外,通过举办“东+西”国际设计周、武汉时尚艺术季、黄鹤楼文化创意大赛等高水平专业展赛活动及乡村振兴文创与品牌设计,提供优质的实践学习与学术交流平台,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的综合评判,检验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专业能力水平,用社会需求和市场效用检验人才培养成效。让学生提前介入市场以适应未来就业,在多元融合的实践中成为“智才”。
二是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等为载体,强调研学创并举,将项目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融合并进,用艺术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评判综合素养,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精神及社会实践转化能力。鼓励学生在科技前沿中思考设计,用多元交叉、开放创新的设计思维去整合探索,用设计之美表达高品质生活,以设计创新推动创业,形成社会美誉度高、具开创精神的“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智”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三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智”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效果
(一) “智库”的自发创建,构建了“学科+学术+人才”三维联动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将学科发展理念创新、时代信息技术研究、学术团队建设、学术思想融创、教学理念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六元共生”。将人文设计基地、协同创新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和学生工作站进行“五站聚合”,聚焦“新艺科”多方发展合力,创新多元学术发展理念,形成教学资源的聚合平台效应及学术思想的创新生发能力。
通过“智库”的自发创建,使得学生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学科通融背景,善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寻找切入点,并结合地域文化基底特质、社会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模式等系统认知设计目标与策略,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及美学叙事方式阐释、演绎和传播东方哲学,为中国设计领跑世界努力贡献智慧。构建了“学科+学术+人才”三维联动的人才培养新生态(图2)。
(二) “智育”的多元驱动,明晰了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的“新艺科”发展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构建新型教学平台,以时代与实践需求为基点,实施“互联网+”新型教学平台建设项目。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强调最新科技手段及传播方式在专业课程中的设计应用,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服务设计、社会设计、系统设计等创新课程建设,彰显“智育”效果。以新时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双交叉、双融合”,即学科专业之间、理论知识与新时代需求之间的交融创新,以“智育”的多元驱动,培育新技术革命下学科融通型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
教学团队通过武汉首座5G公园——常青人才公园空间视觉及交互设计、“920”南昌城市品牌形象系统设计暨“920南昌”声光电沉浸式发布会、“设计之心”城市集创等项目实践,以科技与艺术融合设计践行了“新艺科”转型发展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通融性人才培养战略,以新锐设计复兴城市活力。
(三) “智才”的实践锻造,打造以众创实践为支撑的教育教學资源平台集群,凝练“渐进+阶梯+闭环”为教学运行模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以“设计教学综合实践中心”为核心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平台集群,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行,在积极参与社会重大设计服务中构建“学研-融创-产用”模式,形成实践激发科研,反哺教学的双向作用。并通过渐进目标设定、梯度培养策略,闭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全周期教学过程。依托“渐进+阶梯+闭环”的教学运行模型,汇聚了一支兼具时代使命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多元型的教学团队,在讲学、讲座、讲授中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同时,提供为民设计、为国担当的创新设计实践,并贯穿于“智库、智育、智才”的人培全链条体系,促进“智才”的多元培育。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强化行业指导,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促进供需双向对接,培养成就了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
四 结束语
以“智慧图像”为内核的视觉传达设计“三智”人才培养体系,是教学团队在百年学脉梳理的基础上,历经8年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探索和总结的实践成果。本体系横向编织了设计学与其他学科广泛而紧密的交叉网状路径,纵向构筑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全链路,将“智库”“智育”“智才”贯穿到设计理念建立、课程模块组织、创新项目实践、智能科技应用和创新创业孵化等各环节,铺就学生长期且多元、自觉且积极的个体成长道路。
视觉传达设计“三智”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笔者所在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人才综合素质能力逐步提升,服务社会经济标志性成果显著:打造了一批优质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平台,创新协同与示范引领作用突显;为中国设计、中国设计教育提供了在地优化方案,也受到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和同行专家认可。但在交叉领域竞争下,设计学科发展迭代迅速,固守传统优势的建设思维已经很难跟上学科发展的脚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最新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4],设计学一级学科并入“交叉学科”门类,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这对艺术院校设计学科的教学团队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在坚定以“智慧图像”为核心的交叉融合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需要在未来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继续夯实专业建设基础,不断推动相关理论、方法、实践的多维升级,探索实践更具系统问题解决思维、项目创新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高质量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EB/OL].[2020-07-30].http://sn.people.com.cn/n2/2020/0730/c378287-34192993.html.
[2] 陈正达.视觉传达设计的限制与突破——基于东方设计学构建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3):171-174.
[3] 过宏雷,王安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构[J].装饰,2016(7):136-13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22-09-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