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霞
导读: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关键的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魅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其中阅读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居于首位。所以,教师要把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重点环节,注重阅读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优良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文章主旨,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促进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要更关注阅读能力培养,让学生注重语言文字应用,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语文基础素养,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提升课堂效率。
一、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学习中,阅读能力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语文学习上,也体现在其他学科上。语文教师应对阅读能力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联系能力。其次,阅读能力是学习知识的根本。如果阅读能力较差,学生文字理解能力一般欠佳,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含义,无法正确分析作者传达的信息,回答有关问题。所以,阅读能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最后,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激发思维、拓宽视野、积累知识,对将来有很大帮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方法上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首先,因为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在阅读教学中,调动阅读兴趣的策略至关重要。时代在进步,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慢慢被书籍吸引,这样既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又有利于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也非常重要。如果只看文字,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就会丧失阅读效果,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次,教师不应仅限于课本文章,还应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课外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意愿,让学生主动探究不了解的领域,自主发现阅读的奥妙。最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有很大偏差。部分教师认为,阅读不适用于小学生,因为他们年龄较小,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在读书上,应采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把重心放在生字、生词等基础内容方面。这样固然能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大把握,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潜能开发。此外,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大都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也会限制学生阅读积累量的增加。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一切行为的引导,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当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时,学生就会主动完成。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时,可以将其作为根据。当今时代,多媒体已经进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和教材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采用PPT、视频、音频等形式将《我和祖父的园子》绘本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主动走进故事,深入研究主题。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增加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会促使学生进入良好的阅读环境,认真理解文中描写的角色,站在作者的立场感受主旨,不仅对拓宽学生阅读视野颇有助益,也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但同时要注意,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始终保持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想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众所周知,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业都比较繁忙,没有时间根据兴趣爱好安排课余生活,要保证学生有空余时间开展自主阅读。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即良师”。教师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从绘本中发现问题,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激发阅读意愿和自信。再次,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的气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来的,而要通过不断阅读积累养成。学生需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来加深感悟,在这种情况下读写与思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对培养全面、系统的阅读思维是非常有益的。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想”到“懂”,最后达到“会”的程度,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实现。所以,自主阅读就是一种考验,检验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小学是阅读的启蒙时期,如果能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将对今后的学习生涯有很大帮助。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好的习惯建立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共读、范读等方式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并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完成读书任务的奖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读书的方式,培养读书习惯,提升阅读水平。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定时定量地进行读书活动,阅读内容可以是生动的课外书籍,也可以是形象的绘本内容,如《丢饭团子的笑婆子》。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将阅读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开展阅读。读书要有广度,不能仅限于某一主题,或仅限于教科书。教师应为学生选择有益于健康和具有深刻意义的课外书。当读书变成了一种习惯,学生自然就能终身受益。
(三)增加的课外阅读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还要寻找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我国有无数经典著作,教师在讲授完教材之后,应指导学生多读一些名著,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国家的历史。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学生的大脑,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扩展课程,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绘本,如《獾的礼物》让他们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也可以开设读书课,让学生浏览喜欢的绘本,如《魔奇魔奇树》《市场街的最后一站》《明天要远足》。在读完绘本之后,请学生说出主要内容或感兴趣的部分,表达对这段内容的理解,这也是提高阅读水平的一种方式。
(四)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
在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放松自己,还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阅读学习积极性,这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的重要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创造生动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首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意识,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其次,可以给学生灌输一个观念,即如果不努力就会失去更多交流机会和娱乐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例如,先在課堂上播放有关读书的录像带,再将学生分为若干组,给每组学生发一本不同种类的绘本。因为每个小组阅读的书籍都不一样,所以在讨论环节展开时,学生会产生一些分歧,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思考和交流的重要性。最后,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一篇文章,让学生共同浏览和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新的体会,也能让学生对阅读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五)适当对学生鼓励引导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鼓励下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阅读课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为阅读习惯养成打下基础。例如,提供《妖怪山》《我的友情要出租》等绘本,让学生根据需求和兴趣爱好等选择相应的故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加大引导,提高学生总结、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设计教学活动,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期,教师应加强阅读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