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绘本为幼儿情感教育开启一扇理解之窗

2023-08-09 05:52华志秋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巫婆魔法绘本

华志秋

导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处于理解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具有鲜明的理解形式和特征。幼儿的理解分为直觉理解、感官理解和意识理解,而理解又和情感教育直接挂钩。幼儿教师要深谙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原理,从主客观层面全方位提升幼儿理解能力,运用绘本这种感性材料让幼儿的理解活动彰显主观能动性、情感创造性和客观功能性。

一、幼儿理解活动的特征

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萌芽期,由于社会认知、生活阅历的缺乏,对事物的理解依赖感官和直觉。与此同时,对知识的快速积累会促使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之间不断形成冲突。幼儿教师正担当调节者、引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幼儿理解活动首先和直觉理解挂钩。幼儿认识一件事物往往以潜意识的思想判断和情感反馈为依据,不依靠外界理念的输入,凸显主观能动性。其次,幼儿具有敏锐的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感知觉,他们懂得调动全部感觉器官和大脑来理解新事物。在认知过程中,这种屬性往往伴随情感的自然生发和任意流动,具有异常强大的情感创造性。最后,幼儿的内在意识和外在物质互相作用,使得自身的主观理解经常和客观理念、知识、物象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在这种协同斗争过程中,他们的意识不断得到发展,走向更成熟、理性、科学、智慧的方向,这就是幼儿理解的客观功能性。

二、幼儿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指的是将一些基本的情感规范、情感类型、情感知识传递给幼儿,让幼儿体会不同情境下亲情、友情、社会情、师生情等典型情感,学会情绪管理和情感分析,在美育和德育上有所收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幼儿掌控情绪和情感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让幼儿懂礼仪、知共情、谅他人、识自我,促进全面健康成长发展。一般来讲,情感水平和智力水平呈正相关。《指南》提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情感因素,并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烙印,情感教育正基于最真切的教育客体学情应运而生,旨在给幼儿提供快乐自由、贴近生活、关注精神的童年。

三、绘本的多元特征

(一)从理解活动角度出发

绘本将画面和文字结合讲述精彩的故事,幼儿识字量很少,对新鲜的事物和多彩的图画具有高度敏锐性,同时注意力容易涣散,好奇心旺盛,探究欲强烈。从理解和认知的角度来看,绘本能弥补幼儿对文字认识的欠缺,利用文学性、戏剧性、艺术性强烈的篇章吸引幼儿精力和兴趣,使用互文、象征、多角度叙事、比喻、画面细节处理等手法随时将幼儿分散的注意力拉回阅读活动。在浏览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图文关系进行推理和联想,从而提升情感水平和智商,多方位促进理解活动准确性、创造性和深刻性的提升。

(二)从情感教育角度出发

绘本一门为幼儿订制的艺术,而艺术的本质正是情感。绘本浓缩社会中各种感情,关照幼儿最纯粹、本真、原始的内心世界,是幼儿潜意识情感的缩影,也是最适合幼儿阅读和学习的情感教育素材。多彩缤纷、丰富多元的图画,搭配相得益彰、优美动人的文字和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多视角、多维度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能将情感教育推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四、运用绘本为幼儿情感教育提升理解程度案例

(一)运用绘本介绍和价值

笔者运用绘本《巫婆的孩子》对幼儿开展情感教育和理解活动。本作品是2010年12月1日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乌尔苏拉·琼斯负责文字部分,罗素·艾图绘图,我国台湾绘本作家方素珍翻译,是经典的奇幻题材童话作品,无论在叙事、构图、色彩、线条上,还是在文学技巧、艺术性质、情感主题上都可圈可点,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情感审美能力和理解水平。故事讲述在刮风的公园中巫婆的孩子出于善意的目的,将小美变成青蛙,将松鼠变成了士兵,将冰激凌车变成长途汽车。他们不知道如何解除咒语,当陷入僵局时,三妹施展魔法召唤他们的母亲。巫婆登场,将所有东西变回原形。

故事具有奇思妙想,尤其在情感层面、德育方向具有多重解释维度,不同的幼儿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画面非常绚丽,故事情节丰富有层次,人物形象鲜明,尤其在情感角度能最大程度调动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基于此,这是适用于提升幼儿在情感教育中阅读理解能力的范本。

(二)人物理解:突破狭义情感的正反派理论

通常在幼儿教育中,一些教师喜欢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正反派,这固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能迅速为幼儿的思维构建一个简单的框架,易于幼儿在清晰明了的大前提下梳理情节,评价角色。但这种策略的实际运用总会出现二元对立、过于偏颇的问题,长期而言这对情感教育并不利。

故事中,作者开篇就借鸽子、松鼠等配角之口给巫婆的三个孩子进行“人物定性”。这些配角畏惧主人公,称他们为“麻烦”,纷纷躲到树上,乃至树枝变得异常拥挤。幼儿的思维被自然引导,他们读到这里普遍觉得巫婆的孩子是“坏人”,是反面角色,基于配角对他们的评价。此时,教师要懂得分清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人物之间的态度的不同,暗示幼儿关于角色塑造的一些关键细节,或请幼儿自行寻找能证明主角不是坏人的地方:“小朋友们,你们读完故事后,觉得松鼠、鸽子说的话对吗?巫婆的孩子真的是坏人吗?”

这时,普遍有幼儿秉持正反派的二元论视角,这和幼儿接触的生活情感比较狭窄、情感世界比较纯粹有关系:“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搞破坏,把小女孩变成了青蛙,要不是他们妈妈,这一切还不知道怎么收场呢!”但同时,也有细心的幼儿发现了端倪:“可是他们之中的大哥看见小美的船快要沉下去了,才把她变成青蛙的!他不是坏心眼!”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幼儿基于情感层面开展“辩论赛”,各自拿出证据证明观点。

正方:巫婆的孩子是坏人(传统的二元论观点)。

反方:巫婆的孩子不是坏人(广义的人物行为论观点)。

正方意见采撷:“大哥看见小美心爱的船要沉下去,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帮她捞上来,而是把她变成青蛙,他都没想过自己能不能变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三妹还不停地笑,一点也不顾小美的感受!”“二姐也在帮倒忙,她把树林变成一座巨大的皇宫,根本就让事情越来越乱,他们根本对自己的魔法没有一个了解就在乱用!”

反方意见采撷:“大哥、二姐、三妹的魔法分别是把人变成动物、把场景变得像童话故事、呼唤妈妈,他们不能改变自己的魔法,他们想用魔法帮助别人的心是真实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在努力让事情变得更好!”“巫婆最好收拾了残局,巫婆是好人,她的孩子怎么可能是坏人呢?”“我觉得他们只是太孤单了,想和别人做游戏,事情没有那么严重!鸽子和松鼠才对他们不友好呢!”

在观点的激烈碰撞中,幼儿的情感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宽,两方幼儿交换和坚持彼此的观点的过程,也是倾听、理解对方思考角度的过程。最后,虽然有的幼儿受到对方想法的影响,有的幼儿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但他们都获得了不同的思维角度、理解视角和情感出发点,懂得从事物的各种侧面思考本质,以此评判好与不好。活动过后,幼儿为作品粗暴划分“正反派”(认为正派做的事情一定全是好的,反派的行为逻辑一定全是坏的)的现象明显减少,说明情感教育对他们思想的成熟度和深远度有一定的促进和提升效果。

(三)主题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传统绘本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为幼儿设定一个固定的、不容置喙、不易更改的主题,在情感和理解活动过程中所有问题设置、阅读引导和底层逻辑就是将幼儿的思维引向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对幼儿情感主体性和认知思维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每个成年人尚且对一部文艺作品、一件生活中的事情、一个具体的人物持有不同的看法,幼儿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家庭环境、思考方式各有不同,教师切忌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挥。

实际上,看完这部作品后当被问到主旨时,幼儿普遍陷入了思考。这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故事并没有一个明晰的主题,想要教导读者特定的道理,更多想通过对主题的模糊产生多义性,鼓励幼儿享受阅读过程,结合具体的看法书写属于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此时要运用宽松、温和、鼓励、充满童趣的语言激发幼儿的表达欲:“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也像巫婆的孩子一样会魔法!情感和理解就是我们的魔法呢!每个人对故事的感受都不一样!都来给老师施展一下属于你自己的魔法吧!”

教师的语言透露出一种潜在信息,那就是对标准答案没有苛刻要求,鼓励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幼兒被这种鼓舞的情绪带动,发表丰富多元的观点。

A:“我认为作者是想说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青蛙的孩子虽然被松鼠说了坏话,他们还是坚持用自己的魔法做事情。”(做出评价:“很好,看来你也是一个坚持自己想法的人!”)

B:“我觉得是在讲母爱,三妹的魔法居然是呼唤妈妈,巫婆出现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妈妈,无论我做错了什么她都会理解我、保护我,我爱我的妈妈。”(提出鼓励:“没错,爱就是属于我们的魔法!”)

C:“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悲伤,巫婆把大家变回来时,大家虽然很开心,但也没有感谢巫婆,虽然这件事是巫婆的孩子的错。就像你做了一件很想被夸奖的事情,但别人也没有多在意。”(敏锐察觉幼儿代入了自己的经历,号召全体幼儿给予关爱:“我们给她鼓鼓掌好吗?她发现了一个多么不容易被看见的问题啊!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多向她学习,因为她一定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朋友!”)

互相评价环节:A(对B):“我觉得B一定很爱他的妈妈!”A(对C):“C平常文静,不爱说话,但今天我发现了她很有自己的想法!”B(对A):“A好酷!”B(对C):“C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我要多多向她学习!”C(对A):“我也想像A那样这么勇敢,这么有自信!”C(对B):“我要是B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在多元视角的理解主题下,幼儿分别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特性对故事做出注解,通过彼此分享情感更了解别人的想法,提升了共情能力,在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自信心的基础上懂得聆听他人的心声,真切认同别人观点中不一样的优点,相互鼓舞,共同进步。

(四)生活理解:代入和延伸生活情境,拓宽情感纵深

情感教育和理解启迪的本质是幼儿最真切的情感。《指南》提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幼儿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也在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从而反思生活,从中认识自我,了解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调和自身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辩证发展中积极成长。

故事看似简单,情节天马行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折射出生活的影子。例如,松鼠的形象是现实中刻板印象(或对事物比较整体的印象)的缩影,幼儿生活中也时常扮演审视别人和被审视、被批评的角色,他们能从中看出自己的影子,对两种不同的行为逻辑做出反思,从而更理解别人,尝试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事件成因,以更审慎的态度对待评判。

又如,人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生活中我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松鼠比较固守成规,但也友善提醒伙伴,非常遵守社会公德;大哥好心办坏事,却反应敏捷,仗义相救(他并没有帮助小美的绝对理由);二姐虽然给事情添乱,但她的魔法充满想象力,角色们虽然苦恼于被魔法所困,却也不是没有享受这场华丽的角色扮演;三妹施展“爱的魔法”,虽然力量看似弱小,却是真正解决问题的那个人;巫婆和她的孩子们长久以来被人们视作另类,不愿意接触,这和生活中我们对一些群体的刻板印象非常相似(如特殊儿童),但仔细了解会发现他们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也有温暖的母子之情,也有天真烂漫、勇敢活泼这些品质,这教育幼儿在生活中要用全面的眼光处人待世。

教师可以开展戏剧表演、“说说我和角色的相似之处”、艺术表征、“假如巫婆的孩子到了我们生活场景中会发生什么”、朗读比赛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延伸活动。在这些生活化课程中,幼儿能找到角色和自身、和同伴、和家人教师、和邻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提升情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D:“我和三妹挺像,平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好像可以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E:“故事中公主、马车、冰淇淋都是我做过的梦,我也想将我们的幼儿园变成一座城堡!”

F:“谁还记得小美快要掉下去的船?我有次我的一本书掉了爸爸妈妈安慰我,陪我做游戏,后来我也忘了我弄掉书的坏心情!”

幼儿迁移自己的生活,懂得代入生活情境思考故事,情感纵深得到了有效拓宽。

五、结语

《指南》提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幼儿理解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情感教育情境中,共鸣和共情是两大理解要素,突破了理解的难关,情感将自然而然流露和生发,润物无声地浇灌心幼儿情感的心田。

猜你喜欢
巫婆魔法绘本
松软魔法
绘本
绘本
绘本
魔法笔
热热闹闹的巫婆村
神奇的魔法
我的魔法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