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振义,戴小江
(江西省永修县林业局,江西 九江 330304)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水湖泊[1]。据水文资料记载,湖区面积一般在3150~407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越冬候鸟栖息地,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珍禽王国”和“候鸟乐园”。它还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鄱阳湖西、南部为河流泛滥平原,沿岸湖港多为沉积性泥沙,经湖水冲击和风力堆积而成绵延不尽的沙丘、沙山[2]。因此,加强鄱阳湖地区防沙治沙、生态环境保护很有必要。
永修县吴城镇境内的松门山位于鄱阳湖西侧,由赣江和修河水系冲积而成,又叫松门山岛,面积8平方公里。岛上环境优美,风景独特,犹如镶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中的一颗明珠。松门山四面临水,北面与都昌县城隔湖相望,其余三面均为水天一色的湖光风景。松门山属江南罕见的独特地貌,海拔91米,最低点16.5米,一般海拔30米,地形呈馒头状或垄岗状的沙丘。整个松门山为黄红色的沙层,由均匀大小的中沙或细沙组成,沙层厚度可达100米。松门山与吉山是相互毗邻、东西相连的水中沙山,将鄱阳湖分为南北两段。松门山居住着百余户村民,他们全部以渔业为主业。走进松门山,犹如走进沙漠一样,这里除村庄周围有植被外,很少见到植被,到处是一片白色和黄红色的沙,风蚀地貌景观十分明显。
松门山的湖沙层分选性极佳,是理想的建筑材料。20世纪50年代,鄱阳湖北部沿岸相继成立了几家国营矽沙矿公司和沙厂。改革开放后,私自挖沙活动泛滥,一时间,松门山的沙山被疯狂采挖,沙床遭到严重破坏。
21世纪初,在沙山开着越野汽车纵横驰骋的活动一时兴起,从几十人到百十人、从几辆车到几十辆,在松门山的沙山上进行越野比赛,严重破坏了沙山的整体结构和沙山的生态环境。
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公益性工作,要想做到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机制,就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分析鄱阳湖地区防沙治沙要点,可从以下几点加以把握:
依法治沙应多项措施并行,通过依法治沙,提高执法水平,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防护体系,保证鄱阳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注以下要点:以《防沙治沙法》为核心与指导,提升鄱阳湖沿岸县(市、区)对土地沙化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执法力度,针对一系列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并从重处理;其二,将所有沙化土地纳入四级林地管理,全面完成县、镇、村、组四级林长构建体系,建立起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负责制,每个区域、每个阶段的林地管理皆可找到对应的负责人,构建“责任在县、运行在镇、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确保一山一坡、一林一带都有专员专管,确保在发生相关问题时可锁定责任人,以此来明确问题出现的原因、具体特征,实现对其的提前干预、提前处理,避免问题进一步严重化;其三,在沙化土地利用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流程,所有单位、个人在使用沙化土地前,需到相关部门呈递申请文件,按照规定办理程序,签署协议,保证对个人、单位行为负责,并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其四,由县(市、区)森林公安局、县林业行政执法大队开展林业执法巡查的重点区域,一旦发现违法行为,立即依法处理,严肃查处违法使用林地和毁林案件,实行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建立专人销号台账,实行案件查处情况动态管理。
动态监测涉及以下内容:其一,由县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定期监测鄱阳湖区域动态变化,组织开展打击毁林专项行动和2022年森林督查及森林资源变化图斑监测工作,以此来进行图斑初核;其二,做好外业核查、内业分析、自查上报、问题整改等相关工作,保证动态监测工作的稳定展开;其三,结合鄱阳湖整体面积、地形地貌、海拔特征等,布置长期监测点,设定1000米×1000米样地,实现对鄱阳湖植被覆盖、沙化土地类型、植被类型等动态监测;其四,建立管理数据库,将各个阶段的监测数据上传到数据库中,对各项数据加以分类、归纳、总结、研究,从占用林地、林木采伐、土地整理等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得出造成土地沙化的具体原因,针对鄱阳湖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展开针对性治理,以此来凸显动态监测效果。
编制工程建设实施规划,搞好森林分类区划工作,为保证工程实施能够科学、合理、有序和统一地开展做好准备[3]。鄱阳湖地区不同区域的沙化情况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又相互联系,在对其加以整治、处理时应凸显整体化,加强上级部门的统一规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加大鄱阳湖沙化治理力度,增强对其抑制沙化的程度,建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环境保护建设放在区域发展第一位,在防沙、治沙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资金,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从航运发展入手来进行防沙治沙;其二,组织各个相关部门编制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着手编制《鄱阳湖生态保护与发展总体工程规划》,涉及生态文化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建设等多个方面,以此来为后续的防沙治沙、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建设性意见;其三,做好鄱阳湖湿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涉及珍稀候鸟保护、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个方面的规划,按照具体的规划来展开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四,在环境资源规划后,还应着手进行生态恢复培育、林业发展,在组织进行多方研究试验后,选择搭配种植湿地松、蔓荆子、香根草等植物治沙,实现各个区域植被覆盖率提升到90%以上,增强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地流失现状,提升沙化治理成效,并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报纸、广播、电视等各个途径将治沙经验推广到鄱阳湖及周边各个区域,提升治沙效果。
鄱阳湖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做保证,要把生态比较脆弱且正在受到破坏的相对集中区域作为工程的重点,坚持以公益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恢复为中心,以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为前提,保护好鄱阳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保证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而需结合以往的调查研究、监测信息,对鄱阳湖各个区域的沙化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级,按照对应的分级结果来实施不同的处理对策,按照轻重缓急来投入对应的治沙资源及资金,以此来保证治沙工作的稳定展开,比如针对一些已经沙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4]。封禁区域内,严禁狩猎、禁垦、禁牧、禁伐等,保护现有林草植被,继续做好防沙治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持续采取封禁保护、植树种草、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措施,县(市、区)林业部门聘用巡湖员,加强沙区的封禁管理,而沙化程度不严重的区域则可采取对应的次级措施,以此来保证治沙效果。
针对鄱阳湖当前土地沙化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对应的处理对策:其一,营林造林。营林造林是进行土地沙化预防、处理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结合各个区域沙化土地的具体特性,引入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乔、灌、草相结合等措施,构建绿洲外围基干林带、农田、牧场林网,以此来营造水土保持林,并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最后还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避免土地继续沙化。其二,沙化草原治理。草原沙化亦是沙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对其进行治理时,主要从改变当地畜牧业生产经营、发展方式来实现,根据畜牧类型对当地沙化的影响,制定草畜平衡制度,并着手推进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在草原退化严重、生态脆弱区推行退耕还草、舍饲、围封禁牧等措施,以此来逐步恢复被沙化的土地[5]。其三,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农牧、农区交错地带,除了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引入各项生物处理措施外,还应实施以人工草地、基本田地、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淤地坝等为基础的小流域综合整治,并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根本上改善当地的农牧业生产环境,并对当地的农村发展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为后续防沙治沙提供有利条件,维护当地农村的稳定发展[6]。
与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数据相比,鄱阳湖周边沙化土地监测面积减少1660公顷,这主要是在沙化土地上植树造林、封洲禁牧种草所取得的防沙治沙成果。其中种植杨树、湿地松面积360公顷;周边乡镇全面禁止养牛、封洲禁牧育草面积1333公顷;在沙化土地区域种植枳壳、蔓荆子近1000公顷。
⑴沙化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生态建设工程,沙区人民的经济又相对贫困,治沙工程政府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开发沙化土地极少,严重影响防沙治沙事业,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整合当地资源,寻找防沙治沙过程中的发展机会,引入相关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⑵沙漠、沙荒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鄱阳湖沙化土地区域自古有之,且四周都是湿地区域,保持原有地貌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应对之策,在保持原有地貌的同时,应分析各个阶段防沙治沙投入的合理性、经济性,制订防沙治沙方案,并在方案推进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来加以调整、优化,以此来突出防沙治沙方案的有效性。
⑶沙化防治应强调全民参与,单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过于薄弱,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与目的,故而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出台系列政策,对退耕还林、退草还林等行为给予更高的补贴,督促当地居民配合防沙治沙工作;此外应做好系列宣传工作,主要是宣传防沙治沙、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升各个区域、各个行业人员的重视程度,以此来实现全民参与,提升管理实效,这对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