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轩,郭子晗,张铄
(1.韶关市气象局,广东 韶关 512028;2.唐山市气象局,河北 唐山 063000;3.唐山市生态气候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加强对玉米生长环境的分析,可以不断挖掘玉米产量、质量提高的潜力。综合多方面数据来看,玉米产量、质量的提高会受到气温和降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来还需要不断优化玉米的种植技术,找到最适合玉米种植的区域。
近几年来,我国对生态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始终致力于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想要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对其他方面进行创新。尤其是在过往农业发展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对土地和周围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威胁到了人体健康安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理念不断落实的过程中,创新发展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尽可能采用物理、生物技术,减少化学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还从侧面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拥有着广阔的种植面积,保证其产量、质量是现阶段重点。玉米这一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根据目前我国玉米的种植区域来看,所有种植区域的年降水量都在800~1500 mm,且夏季的平均气温>18℃,年有效积温≥1900℃。如果在不满足上述气候条件的地区种植,很可能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玉米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在生长发育期间气温必须要≥10℃,且年有效积温要在1800~2300℃,其中24℃时玉米发芽最快。若气温<10℃或者>25℃,均不适合播种,会造成播种-出苗期较长。拔节期和开花期的最佳温度分别为20℃、25℃,其中开花期对温度要求较高,如果气温>31℃,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玉米结穗率下降。另外,当气温<16℃、>25℃时,还会导致成熟期较晚,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减产减质的情况。综合来看,玉米在不同生长周期中对气温有着严格要求,在气温20℃~25℃时整体生长效果较优,花粉活性、淀粉酶活性都会得到保证,玉米生长发育期的养分得到了保证,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从降水角度来看,玉米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降水量都有着较高的需求,耗水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1]。根据不完全统计,当玉米产量为7500 kg/hm2时,降水量必须要达到500 mm,在这个过程中一共需要消耗水4500~5550 m3/hm2,不同生长阶段对降水量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播种期-出苗期的耐旱性较强,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对水量的需求较高,根据不完全统计,拔节、抽穗阶段需水量占全生长周期的50%,拔节期后对水量的要求较低。想要保证出苗率,就必须要确保土壤水分持水量在60%~70%,但也需要在出苗期保持必要的湿度,以此让幼苗得到健康成长。拔节期-抽雄期需水量较高,此时土壤水分要控制在80%左右,进入乳熟期后水分需求量较低,维持在60%即可。
为了更好地分析玉米产量和气温、降水条件之间的关系,选择了高产稳产区域深入调查分析不同生长发育周期内气温、降水的情况。将玉米的生长发育分为了播种-出苗期、出苗-拔节期、抽雄-乳熟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对应的时间段分别为5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下旬。相比较而言,高产稳产区的出苗-拔节期更长,而低产不稳定区域成熟期较短、出苗期较长,因此很难保证产量。在高产稳产区域,播种-出苗期在20天左右,从具体数据来看,这一周期气候条件正常,而在和低产稳定区域的气候条件对比分析后发现,出苗阶段降水量和气温都没有达到玉米生长的最低指标,因而导致出苗期较长,玉米产量受到了影响。综合来看,播种-出苗期这一周期内,降水量是最为主要的控制因子。进入玉米的生长中后期,气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呈现出负效应,降水量则和玉米产量呈现出正效应。但随着玉米的生长,这种效应会逐渐发生转变,当玉米进入生长末期气温对玉米的产量也会从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降水量则从正效应变为负效应。综合来看,玉米生长期间,气候条件保持在较高气温、降水量较少的大环境较优。如果出现低温干旱的情况,极有可能会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玉米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对气温、降水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抽雄-乳熟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间段,气温对玉米产量具有正效应,而降水对玉米产量具有负效应,但随着玉米的生长,这种正面影响会逐渐下降,进入8月中下旬后,降水量的负效应逐渐转为正效应,而气温的影响会逐渐转为负效应。随着气温的升高,玉米产量也会逐渐减少,但如果降水量随之增加,那么玉米产量也会有所回升。综合来看,玉米在抽雄-乳熟期需要保证处于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多的环境。如果种植地区气温较高且降水量较少,那么玉米的产量也会受到影响。玉米生长后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再次对调,此时气温对玉米产量产生负效应,降水量则产生正效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气温处于负效应但在不断上升,反之降水量虽然处于正效应却在逐渐下降,在9月下旬,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发生变换,此时玉米处于籽粒灌浆成熟期,生长较为缓慢,气温升高、降水量下降有助于玉米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对玉米成熟具有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降水量较少,导致玉米无法正常灌浆,那么会出现籽粒不饱满的情况,玉米产量也会随之下降[2]。
综合来看,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间,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非常关键,必须要为玉米提供最为合适的指标体系,根据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展开动态评估,明确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出发,降水量是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气温,气温即便高于均值,若降水量相对合理,那么也可以达到理想的匹配状态,但在抽雄-乳熟期,气温在这一阶段非常关键,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玉米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发育期时间较长的情况,其中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最为突出。前文中以某地区玉米生长情况和气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播种-出苗期对气温并没有明显的响应,敏感度较低,进入出苗-成熟期,则表现出了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80。由此判断,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玉米的生长发育期时间较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降水量对玉米不同生长发育周期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生长发育期来看,在出苗期降水量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进入出苗-拔节期降水量产生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降水量较大,拔节时间较早,拔节-开花期这一周期降水越多、气温越高,开花越早。但如果降水量过大,开花时间则较晚,开花-成熟期这一周期和降水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量越大、成熟日期越早,当降水量均值大于2.5 mm时,则成熟日期会相对较晚。综合多方信息数据来看,降水量对玉米不同生长周期影响更为显著,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周期内均存在着显著影响,气温较高时玉米的生长发育期较短。出苗期前后受气温的影响较深、拔节期前后受降水量的影响较深。除此之外,人工补水、光照时长、玉米品种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最终效果[3]。
简言之,玉米生产潜力会受到气象因子的影响,在当前气候变化情况下,气温和降水量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也是评价玉米生长的重要指标。在实际生产中,也不能够仅针对单一的指标进行调控,要充分明确不同地区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对气温、降水量的响应程度,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玉米种植规划,提高玉米的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经过综合研究可以看出,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降水量成为了决定玉米产量高低的关键,但需要考虑到前期土壤温度、水分、光照等其他因素,科学布局、调整种植结构。未来,还需要展开精细的分析,以此确保玉米种植规划的科学性。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分析当地的气候,趋利避害,形成相应的灾害防御机制,避免玉米出现减产、降质等问题,必要时可以采用人工增雨的方式,确保玉米的生长效果。在观测到将要出现强降雨天气后,要及时发布信息,安排抢墒播种,确保玉米不同生长发育周期的生长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区情况推行有机旱作栽培技术,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玉米栽培措施,降低气温和降水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好地应对降水时间推迟、夏季干旱、气温较低等情况,从科学的角度解决气温和降水量对玉米生长带来的影响,让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在实际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种植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该地气温和降水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合理地规划种植地区,在无法改变地区的情况下,推出针对性的种植技术[4]。
由上可知,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玉米产量、质量的关键,尤其是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间,对降水量和气温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从种植技术方面进行调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3.1 合理选择玉米种子
在北方地区无法避免低温干旱的情况下,此时玉米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的气候特点、品种的适应范围和具体特点,根据过往的气候信息数据,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在保证高产、抗旱、抗病的基础上,选择适应性较强的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削弱降水量和气温对产量、质量的影响[5]。种子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同生长周期对外部环境的需求也会相对减弱,配合其他的灌溉、施肥手段,能够从根本上弥补外界环境的不足,如在北方旱地中应用范围较广的临玉3号,通过对种子进行全面处理,配合旱作技术,能最大程度实现高产稳产。但无论选择何种玉米品种,都需要建立在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基础上,配合信息数据综合各类气候信息分析地区种植玉米的潜力。无论何种种植技术或者种植需求,都需要对品种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此提高良种的使用率。但在气候条件相对苛刻的地区,可以选择的玉米品种相对有限,更需要提高重视。
2.3.2 合理选择播种时机
由上可知,各地区可以根据气温、气候条件,抓住时机抢墒播种,以此保证玉米后续的生长。合适的玉米品种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但依然要保证基础的降水和适合的气温,并且在雨季到来前进行玉米幼苗培养工作,借助造墒播种、借墒播种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保墒效果,为玉米的质量、产量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采用旱作栽培方式,要结合当地的降雨期,综合考虑播种地区的土壤情况,确定具体的播种时间。如果在播种期的降水量无法保证,那么后续的生长也会面临较大的困境,合适的播种时间也是提高玉米栽培质量的关键。
2.3.3 科学调整土壤情况
在确定好播种时间和种子品种之后,还要对种植土壤进行全面的处理,以此有效增强土壤肥力,让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得到充分提高。土壤内含水量的提高,可以让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降水量的需求下降,保证整体的施肥效果。玉米生长对肥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施加15~30 t/hm2的有机肥或土杂肥,此外还需要施用复合混杂肥600~750 kg/hm2作为底肥。需要注意的是,肥料的施放要在整地深耕前进行,确认肥料施加完毕后,再进行相应的整地工作。不仅如此,在土壤的肥力较强,因此对水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实际对比分析,在高肥田地中需要消耗的水量是普通肥力田地的4倍,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时,要充分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综上所述,玉米在不同生长发育周期内对降水量和气温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在无法控制降水量和气温的情况下,地方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做出综合性、科学性的部署规划。新时期,需要对气候条件展开综合性的监控,以此明确具体的种植需求,落实科学的种植计划,对于潜力较弱的地区可以选择相应的种植技术进行处理,以此确保玉米种植工作的稳定落实,强化我国的农业生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