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统编版教材在每一册都设置了“习作单元”,无论是“精读课文”的范例呈现,还是“交流平台”的梳理统整;无论是“初试身手”的迁移运用,还是“习作例文”的拓展补充,都积极指向单元习作。因此,教师要整合运用单元中的习作素材,通过读写之间的交融,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本文提出,“习作单元”,在确定目标中厘清差距;“精读课文”,在洞察辨析中习得方法;“交流平台”,在统整交融中升华理解;“初试身手”,在迁移历练中明确得失;“习作例文”,在拓展完善中助力写作。
关键词:“螺旋式上升” “习作单元” 拓展完善
统编版“习作单元”契合了语文课程中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把握了语文读写的内在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构建阅读支架,强化读写一体化,在读写交融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读写意识,提炼助写资源,为推动学生的表达思维和言语能力奠定基础。下面,本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谈一谈利用统编版“习作单元”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习作单元”,在确定目标中厘清差距
统编版“习作单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写一篇符合要求的高质量文章。“螺旋式助写”的本质,在于引领学生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回到起点,形成认知和能力的飞跃。这就需要教师清楚学生的能力,通过关联习作要求和语文要素,明确“螺旋式助写”的最终目标。
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主题是:“游XXX”。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游览过的印象最深的景点,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作文,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这一要求与本单元着力训练的要点一致。因此,笔者本着“习作先行”的理念,在正式教学之前,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原生态的创作,展现自己真实的水平,暴露自己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阅读、评价和分析,发现学生的习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写作的顺序,针对某一景点,常常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观察的视角含糊不清;二是缺乏真实的体验,描写的角度相对单一,只会从“看”的角度展开描写,导致习作相对枯燥、干瘪;三是重点不明,详略不当,语段之间的衔接过于生硬。
二、“精读课文”,在洞察辨析中习得方法
统编版“习作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两篇名家作品,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不仅有着高妙的立意,还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方法。因此,教师既要在整体上尊重文本的内在价值,又要关联单元语文要素、习作要求以及学生习作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进而凸显“精读课文”的范例价值,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
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所编选的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巴金的《海上日出》和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经过统整对比,笔者从两篇课文中明确了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海上日出》聚焦瞬间自然景象,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日出过程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针对阳光不同的颜色、光亮、形态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记金华的双龙洞》依照移步换景的策略,描写了游览双龙洞的过程:(1)有清晰而明确的游览顺序。(2)游览线路和泉水来路形成了明暗双线的文本布局。(3)有真实而丰富的体验。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对语文要素的一次回应。教完这两篇课文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及时反思从课文中习得的内容,积极探寻文本中的资源,针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
三、“交流平台”,在统整交融中升华理解
统编版“习作单元”所提供的习作都非常典型,借鉴和示范的价值也非常高。如果教师细心阅读、辨析和审视,就会发现统编版“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在类型选择上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在不同层面体现了语文要素,回应了习作的要求。因此,教师既要进行单篇的教学,又要引领学生在整体性的基础上,通过辨析异同的方式,进行方法的整合和梳理,助力学生表达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的《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两篇不同类型的写景散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游览的顺序”。因为《海上日出》中日出的景象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作者设定的时间顺序和描写的视角,都呈现出不同;而《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以观察的地点变化观察的视角。“习作单元”在“交流平台”对两篇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了归类和梳理。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该文通过有序的表达,将“游览经过”写得清楚明白,同时重点描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而对富于变化的自然景观,《海上日出》则依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依循“螺旋式助写”的理念,紧扣“交流平台”所呈现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修改,再次回归单元习作的具体要求,围绕着“有序表达”这一认知原点,提升学生的认知。
四、“初试身手”,在迁移历练中明确得失
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正式的单元习作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之间,设置了从读到写的“初试身手”,旨在为学生搭建迁移运用的平台。因此,教师要精准解读教材所设置的“初试”资源,找准这些资源与习作训练要点以及学生能力的差异,让学生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进而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比如,教材的编者在“初试身手”中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再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习作,将习作中所描写的内容,作为这道题中所要选择的一处“景物”,对习作进行反思,并与学生一起交流、研讨,针对习作重新复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习作单元”的归属点,鼓励学生在反思、研讨和重构的过程中,实现对训练重点的再度认知,将“螺旋式助写”落到实处。
五、“习作例文”,在拓展完善中助力写作
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升级,都是依循打破平衡与再构平衡的模式展开的。学生经历了单元前期学习,通过习作先行的理念,与精读课文进行对比,认识到了自身习作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实现“螺旋式上升”达成学生认知的再次平衡呢?对此,“习作单元”设置了“习作例文”。
比如,在教学《颐和园》时,笔者引导学生将重点聚焦在表示地点转换的过渡性语句上,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同时感受巧妙过渡所起到的表达作用。再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默读,说一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天山的,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以及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针对“单元习作”教学,教师既可以鼓励学生在习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也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创作,将重点落实在对写作方法的迁移上(如可以先绘制游览线路图,以科学、严谨的规划进行创作构思),让学生在教师“点拨助写”的过程中,紧扣习作训练要点,实现表达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蔡秋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學,2021(8):91-92.
[2]吴敏敏.结构化视野下的部编版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重构[J].快乐阅读,2021(6):50-51.◆(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螺旋式助写——基于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架构下的教学策略探究”(课题编号:D/2021/02/5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