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职教文化促人文交流

2023-08-05 23:23田佳峰
国际公关 2023年12期

田佳峰

摘要:作为中国职教“走出去”的品牌项目,本文介绍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柬埔寨鲁班工坊致力于推进人文交流、文化互鉴的相关做法,体现了制度标准文化、课程建设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国职教文化,彰显了国格、校格和人格三格合一的中国职教品格,有助于培育“澜湄意识”,构建“澜湄人”身份认同。

关键词:柬埔寨鲁班工坊;中国职教文化;澜湄意识;人文交流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交融,和谐与共。文化习得和传承靠教育,教育来源于文化,并稳固文化。中国职业教育来源于中国古代 “班墨奚”文化 (工匠文化),其根源是中国人民宝贵的实践经验。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习得,传承中华文化。职业教育 “走出去”为中华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赋予其崭新内涵。

澜湄合作是中国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确立了 “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其中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一环。作为天津职教 “走出去”的品牌项目,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于2016年9月着手创办,在此基础上,2018年10月成立鲁班工坊。通过举办师资培训、留学生交流,实施教材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以及举办 “澜湄周”系列活動,实现了输出中国先进制造装备、中国职业技术标准、天津职业教育品牌、天津EPIP教育理念、中德校本培训模式、中德实训条件建设理念和中德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等七大建设成果。

通过与湄公河流域国家进行职业教育交流,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实践相结合,中国 “班墨奚”文化得以湄公河化,有力地推动了澜湄国家文化传承、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人,教育是育人的观念,通过中国技术文化、传统文化、语言文化等的传播,中华文化得以散发巨大吸引力。湄公河流域国家人民耳濡目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也产生了对中国这个国家和人民的亲切感。“心中的墙”最难拆除,人的工作最难做。中德老师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文化中 “宽广包容、精益求精、崇尚科学、服务社会”的精神彰显出来。湄公河流域国家人民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觉得中国不再抽象和神秘,这就拆掉了人们心中的一堵墙,搭建了人与人心间的一座桥,通过这座桥,文化得以传承,文明得以互鉴,友谊得以缔结,自信得以彰显。

中国职教文化不是封闭体系,而是开放系统;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流动;是儒家文化和佛教的交融互鉴,是中国文化在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本土化,是崇尚思考、勤勉、秩序、仁、礼、德、文的儒家思想与尊崇冥想、无欲、正念、正精进、正定的佛教理念的结合。[1]中国职教文化正因海纳百川的胸怀,才得有容乃大的魄力。

中国职教文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制度标准文化、课程建设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制度标准文化

(一)推广中德实训条件建设理念

各实训室按照理实一体化学习岛进行布局,讲练结合,工坊采用5S管理,强化5S培养,实训室形成整理 (SEIRI)、整顿 (SEITON)、清扫 (SEISO)、清洁 (SETKETSU)、素养 (SHITSUKE)的文化氛围。制度上墙,张贴设备介绍,营造项目文化氛围,将管理精细化的文化传承下去。

(二)输出中国职业技术标准

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技术难度等级划分、针对柬埔寨人力资源现状,共开发出6个技术工种13本培训教程。六个技术工种分别为维修电工、钳工、车工、铣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和4G通信网络管理员。

二、课程建设文化

(一)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 (EPIP):工程 (Engineering)、实践 (Practice)、创新 (Innovation)、项目 (Project),以工程为出发点,实践为载体,创新为手段,项目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导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项目教师团队基于 “创新思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营造学习情境,每个情境下设工作任务,输出先进的课程建设模式。

(二)工程实践创新体验

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举办 “澜湄周”特色活动,其中的工程实践创新体验包括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磁悬浮技术、无线传能、乐高机器人、3D打印技术、新能源、模块化生产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等,充分诠释EPIP课程建设理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

(一)“班墨奚”文化

中国职教文化发源于 “班墨奚”文化,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职教文化 “走出去”将鲁班、墨子、奚仲的工匠精神以及勤劳勇敢、师徒制、以人为本、崇尚科学等优良传统充分发扬,将中华民族传统技艺蕴含的匠人精神广泛传播。

(二)中国文化体验

在中国文化体验环节,湄公河五国留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学习中国书法和中国旅游地理,参观陶艺工作,了解津派旗袍文化、丝扣编制、茶道等,充分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三)第二届“澜湄周”系列活动

1.天津历史民俗文化体验

聚焦区位特色,扩展参与主体,邀请湄公河流域国家老师和学生体验天津历史民俗文化,参观千年古镇杨柳青、素有 “华北第一宅”之称的石家大院,品味天津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民俗民风。大家沿着南运河漫步杨柳青年画廊,听老师们讲述年画故事,品味中国年画民间艺术。

2.骨干教师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沿袭师徒制,采用 “一人一策”培养方式,中国师傅和柬埔寨徒弟签署一对一 “拜师协议”,通过专业与个性化培训项目,帮助学员实现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的迅速提升。师带徒责任制,使徒弟深入系统学习师傅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精进学习成效。

3.留学生成果展

为充分展现湄公河流域国家留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中国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举办留学生成果展,展示留学生创作的中国风数字油画、京剧脸谱、硬笔书法和实物立体作品。

四、三种优秀品格

文化必以精神为依托,柬埔寨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教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三种优秀品格:国格、校格和人格。

(一)国格

学校鼓励澜湄国家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进彼此间了解、友谊和互信,实现 “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理念,持续并稳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校格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于2018年和2019年相继举办两届 “澜湄周”系列活动,体现学校三大办学支柱: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及背后的理念和初心。

1.澜湄职业教育论坛

澜湄职业教育论坛题为:同饮一江水,共创新未来。论坛邀请澜湄六国使馆教育参赞,外交部、教育部以及天津市相关单位、中国—东盟中心领导,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代表等政、校、企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头脑风暴,各界争鸣,共话澜湄职教合作。通过论坛,各方进一步深化共识,促进职业教育服务,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澜湄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投身澜湄合作建设。论坛充分体现学校与企业对接、与世界接轨的办学理念。

2.企业进中德

天津多家优质企业如三星电机有限公司、加美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天狮集团、津荣天宇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优联集团等面向湄公河流域國家留学生进行招聘,提供岗位30余个。留学生增加了了解中国企业的机会,提升了就业信心。留学生表示在中国企业就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双语优势,又能用到自己在中国学到的专业技术技能,获得可观收入。企业的高度参与体现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校企合作助力国际合作到达新高度。

3.文艺活动

第一届 “澜湄周”活动安排湄公河流域国家留学生文艺展演,展现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及其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交融。第二届 “澜湄周”活动设置湄公河流域国家留学生成果展、“澜湄周”主题书展、天津历史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澜湄文化征文比赛等活动。各国师生齐聚一堂,体现学校文化互鉴、同频共振、和而不同的胸怀。

(三)人格

1.以身示范

“敬业乐群、海纳百川”不仅是一种中德精神,更内化为教师的个人修养。“崇实、求精、致良知”也不单单是一句中德校训,更落地为教师的个人品质。自柬埔寨鲁班工坊正式揭牌成立以来,柬方师生目睹中德老师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受触动。鲁班工坊建设开始时,时间紧、任务重,中德老师没日没夜参与工作,与时间赛跑,主动要求在柬方学校下班后继续工作,柬方老师从最初不解到后来积极加入,思想实现很大转变。中德老师第一天就亲自去拆箱搬运设备,柬方年轻老师和学生不会使用撬棍、叉车,也不适应体力活,中德老师就亲自上阵,手把手地教,其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感染着柬埔寨的孩子们。中德老师身为世范、为人师表,他们教给柬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不仅是使用工具的方法,而且是 “担当作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 “海纳百川、敬业乐群”的崇高精神。双方教师相帮互助,从拧一个螺丝钉开始,到组装成一套完整的设备为止,大家全力以赴,完成澜湄项目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中德人 “乐观向上、包容和谐”的工作精神,以及 “苦干、实干、乐干、巧干、能干”的基本素养,深深触动着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人民,为澜湄精神的铸造添砖加瓦。

2.成效卓著

中德人的人格魅力结出丰硕果实,鲁班工坊广受赞誉。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校长本费林称赞道:“中方把先进教学理念、优质专业课程以及优秀师资等带到柬埔寨,参加过工坊培训的教师大都成了教学骨干。”26岁的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教师桑·卫司南感慨道:“鲁班工坊传授实用性强的专业技能,并为我们提供师资培训、赴华学习交流机会等,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中德人将崇高的品德和精神播撒到柬方师生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文交流传承的不仅是 “术”,更是 “魂”,无形却有力量。

人文交流,是人和人用文化沟通,交的是心,流的是情。知识和设备是死的,而人和精神是活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接触,让冰冷的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文化气息和人情味儿。中德人用实际行动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职教文化。“其身正,不令而行。”中德人以言感人,以行化人,以道育人,正可谓言传身教,以身示范。鲁班工坊,第一层传技术和设备,第二层传制度和理念,第三层传文化和精神,层层递进,从器物表象到文化内核,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响应时代号召,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国情相结合,散发创新活力。

建构主义学者亚历山大·温特认为,相互依存和共同命运有助于形成集体认同。[2]在澜湄合作中,集体认同体现为 “澜湄意识”,促进 “澜湄人”的团结和凝聚。要实现澜沧江—湄公河沿线国家的持久健康稳定发展,培育 “澜湄意识”至关重要,它是种共同体意识,其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历史和文化纽带。文化这种 “软货币”的流通,包含教育的输出,可以解决湄公河流域国家人民的关切,有助于赢得民心。青年是民族的未来,职业教育合作可以加深青年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重塑共同历史记忆,从这一点看,职业教育育人不仅传技术、器物、制度和文化,也意味着播下平等理解、包容和平的种子,在可预见的未来,结出国与国之间共存共荣、共赢共享的果实。

五、结束语

柬埔寨鲁班工坊通过师资培训、留学生交流、设备输出、课程建设、制度搭建等活动,实现器物、文化和精神的输出和沟通,传播中国职教文化,增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世界和平,凝聚 “澜湄意识”,塑造 “澜湄人”身份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柬埔寨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教 “走出去”的品牌项目,不仅可以促进中国职教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塑造 “澜湄意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共筑世界梦,共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树立大国公共外交新典范。

参考文献:

[1] 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屠酥.培育澜湄意识:基于文化共性和共生关系的集体认同[J].边界与海洋研究,2018,3(02):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