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王 玉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落实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血液,并提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完成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从而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是教师构建良好师生互动氛围的高效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挖掘的重要手段。依托系列问题构建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提升。本文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关探讨,以期找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为学生的学科积累和成长提供能量。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个性、偏好、生活等进行深入了解,真正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问题,以问题带动教学情境的生成,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充分挖掘隐藏在数学知识中的乐趣,与学生一起在趣味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爱玩爱闹的天性,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构思时,要从学生喜欢玩耍的天性出发,使问题情境更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具体、生动的形式进行体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日渐增多,学习难度也逐渐加大。这时,如果教师没有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完成新旧知识结构的搭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根基不稳。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新旧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前后知识的结合点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利用迁移方法思考新知识,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教学的连续和知识的积累上,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关联,还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通过构建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应用与探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既能够完成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实践探究,又能够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稳步前行。这样的教学实践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进行核心素养的实践,从实际发生的问题中总结经验,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找到解决方法,真正促进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和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因为年龄的增长造成的,还需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积累、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尚处于起始水平,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和科学辅助,才能保障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原则,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思维理解和改进教学内容,然后创设问题情境,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这种问题情境脱离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学生无法理解问题内容和要求,导致教与学之间存在认知差异,阻碍了教学进度。
在新课标背景下,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推进课堂教学进程,实现数学教学的提质和增效。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往往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抓住前面知识与本节课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复习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这种看似师生互动、实则教师单向考核的问题情境,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会让整个教学氛围变得压抑,单一的创设形式也会降低学生的期待值,让整个数学课堂深陷“老调重弹”的怪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炼和重组学科知识,找到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力和探究兴趣的知识点,以系列问题的形式来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推动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找到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部分教师对创设目的的认知不够明确,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创设中没有从创设目的出发,也没有分阶段落实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问题情境无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可能会很高兴地参与问题情境,但是后续的教学却难以进行有效链接,教学状态急剧冷却、得不到有效持续,导致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太大效果。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精力容易分散,在课堂教学导入阶段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学生可能还在想着课间游戏,有的学生可能会将思维停留在没有完成的作业上,这样的学习状态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讲课效果和进度,还会影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和吸收。因此,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活动,激发其自主探究意识和热情,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情绪上的准备。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观察物体(三)”教学活动中,教材是通过不同数量的小正方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叠加组合后,引导学生利用三视图来观察物体。在教学起始阶段,为了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趣味化的问题情境:首先,利用多个小正方体,在平面上拼出一个有趣的图案,可以是卡通房子,可以是动画人物,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玩的游戏图标;其次,将正面和左面的图形进行直观展示,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这两个面的观察,能够猜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形状吗?”有的学生说是一个长方体,有的学生说不确定,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探究意识;再次,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只看这两个面,我们能够确定这个几何体的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最后,教师将从上方观看的视图呈现给学生,拨云见日的感觉和看到有趣图案的快乐,会让学生对探究物体的观察方法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
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会将教学活动限制在教材范围内,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的学科视野局限于教材。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狭隘的,是无法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会让整个教学过于干瘪、乏味,影响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成长。因此,教师可以从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出发,将数学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元素和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生活常识探究数学知识,以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元素,创设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的导入:王萌萌家的温室里孵化了一批小鸡,黄澄澄的,特别可爱。可是有一天,家人发现这个温室闯进了好几只流浪猫,吃了好多鸡仔,真是太可惜了!爸爸从库房中找到一个大网,将所有的流浪猫一网打尽,发现小鸡和流浪猫被网到了一起。其中,从上面数有35 个脑袋,从下面数有96 只脚。请你们帮忙算一算,这个网子里究竟有多少只猫?多少只鸡仔呢?这样的问题情境来自实际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并开阔了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学科知识的模式,还明确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打造更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实践探索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将数学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精准匹配,通过创设实践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和自主探究,以达到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小数知识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掌握在生活中使用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创设实践化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模拟超市,包括商品展示、背景音乐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产生操作欲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两三件自己日常喜欢的商品,如零食、玩具、水果、文具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单价,并询问学生选择的所有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从而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实操意识和能力的目的,完成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探究。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而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教师进行激发和引导,可以将问题情境作为载体和媒介,进行树状发散。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将这些教学问题作为触发学生学科思维的关键节点,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空间和条件。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运算定律”的教学活动中,基础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的计算方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在计算训练的过程中完成学科思维的发散,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运算定律的探讨活动,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在讲解完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可以依托具体的整数混合算式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思维发散,如这个算式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这个算式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从这些计算方法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并说明为什么?这种开放性问题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混合计算中,不同的解题方法产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从而完成相关思考和思维发散,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还处于基础阶段,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学科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差异化这一客观存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精准指导,通过创设差异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全体学生思考,以不同层次的问题匹配不同能力的学生,完成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体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依托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创设差异化的问题情境,吸引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有效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具体的问题可以按照难度从低到高的顺序输出,如以“我们曾经学过条形统计图,你还记得多少内容?”这个问题完成旧知识的回顾;以“针对这个条形统计图的案例,我们还可以将数据按照这个折线图形式来呈现。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种统计图吗?”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理论联系实践;以“这是我们班所有学生的身高数值,那么如何用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展示呢?如果再增加体重的数值,还能够用折线统计图进行展示吗?”这个问题完成知识的理解和统计实操。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精准传授,还需要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和成长。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个体性格特点和团体成长规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利用有序、连贯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完成学科教学的顺利实施,使学生在快乐、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