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玲 潘景丽 覃正金
[摘 要]文章针对北部湾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高级英语课程中存在的学生人文素养薄弱、对课程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学“痛点”,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待完善、教学内容难度大、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单一、与其他课程融合及衔接薄弱、思政元素融入不自然等教学“难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为基于“金课”标准和新文科建设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做好教学顶层设计和目标确定、重构进阶式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优化教学模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活动、建立个性化教学反馈评价机制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新文科;高级英语;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053-03
2018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四新”协同发展。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各学科适应时代发展提供了新的视域,新文科建设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的具体履行。在新文科建设及其理念指导下,高校新外语学科不再仅仅是课程或专业的简单更新,而是必须有新的理念、结构和体系[1]。
高级英语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修主干课程,是继基础英语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本课程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高水平的英语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从总体上促进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和掌握。名篇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新文科的“战略性”和“融合性”特征也要求外语人才的培养要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人文社会学科求善的价值趋向[2]。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部湾大学(以下简称本校)为例,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级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痛点”和“难点”分析
经过多年课堂教学以及通过学生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本课程教学团队充分了解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展了教学研讨,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如何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将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易懂,如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语篇鉴赏能力等。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现将课程教学“痛点”和“难点”梳理如下:
(一)学生人文素养薄弱,对课程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本课程内容包含大量人文学科知识,学生人文学科知识欠缺必然影响对篇章的分析和理解,更别说鉴赏了。受互联网自媒体和短视频等的影响,学生时间利用呈现碎片化特点,课外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效果均大打折扣,极大影响了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在课程教学效果调研中也发现本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人文学科知识特别是文学知识欠缺,课文理解费劲,对课程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待完善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希望实现的学生学习结果,是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改革前的本校教学目标过多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而课程思政、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还不够明确。
(三)教学内容难度大,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单一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教材选文都是情文并茂的经典篇章,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高度一致。而本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农村生源比例较高,整体外语基础较为薄弱。教材篇章数量多、篇幅较长,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导致学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畏惧心理。如何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到有限的课时中并使之易于理解、如何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特点选取教学内容,是教学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多样化和评价机制具体化是有效教授教学内容的重要保障。在座谈调研中,师生反映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的单一性使教与学出现了瓶颈。
(四)与其他课程融合及衔接薄弱
人文社科领域内各学科的融合、交叉、拓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普遍特征[2]。本课程综合性强,集人文类课程内容和语言类课程内容于一体,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教学内容范畴广,相对来说,课时量非常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将本课程需要拓展巩固的教学内容与阅读、文学、写作等课程深度融合与衔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语言训练,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思政元素融入不自然
新文科建设要求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本课程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担负着重要的导向使命。然而,教材中的篇章多为20世纪外国作家的经典名篇,作家们的人生经历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当代大学生相距甚远,难以使学生产生共情。因此,教学团队需要深度理解和挖掘思政教学内容,让本课程的思政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二、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前面提到的本课程的教学“痛點”和“难点”实质上也涉及“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达成问题。基于“金课”标准和新文科建设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团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做好教学顶层设计和目标确定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一门高阶性、综合性的专业课程,高级英语的教学顶层设计和目标确定尤为重要。
首先,要调整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把语言知识和语言训练作为本课程唯一的教学内容,而应该把课程教学内容转为以文化为主题展开语篇逻辑分析、语用功能分析、文体鉴赏等高阶性的内涵建设。
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层面的提升,还包括在学习中感悟世界和人生,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文化传承与保护、人类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养成。
最后,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创新,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重构进阶式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1.教学内容阶段化
针对课文篇章内容多、理解难度大,学生对课程畏难情绪较重的教学“痛点”,教学团队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中阶、高阶三类(详见图1)。基础知识以相关主题的词汇表达、文化背景知识为主,要求学生以课前预习的形式自学相关内容。中阶知识包括文体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在教学中以小组研讨、线上自习等方式配合教学推进。高阶知识包括篇章结构分析、课文长难句分析(转述)、文章的写作手法,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和讨论,详细展开。
2.课内外内容重构
对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是新文科建设对外语学科建设的要求,这也是外语学科作为文科属性的价值核心[3]。高级英语所选文章题材广泛、体裁丰富、语言地道、表达丰富、内涵深刻,但篇与篇之间相对孤立,略显跳跃。对此,为提高经典教材的使用可持续性,可增设教材文章相关人文学科内容,并将其模块化与系统化;同时,依托数字教学管理技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与课程思政内容呈现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循环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政素养。
(1)人文学科内容模块化、系统化
增设人文學科内容并使之模块化、系统化(详见图2)。一是根据教材将本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划分为对人类自身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人类关怀意识的提升、人类矛盾的解决等模块。二是打破常规篇章意群结构分析单一性,增强篇章连贯性、整体性,融入文学知识、人物介绍、历史发展回顾等人文内容。三是建立课程资料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联合其他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互补。
(2)建构多循环课程思政体系
思政元素来源于篇章内容,又高于、超出篇章内容。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梳理思政元素,形成多循环的“思政环境”:从课堂导入、小组学习到课后讨论,从背景知识介绍到写作输出练习,从线上学习(通过Q群、学习通、云班课等教学管理平台)到线下讨论,并引用“学习强国”平台内容,注重从纯粹的篇章内容讲解到“思政讨论”的自然衔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人生、明事理。
(三)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为达成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基于OBE教学理念,采用BOPPPS有效教学法,应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BOPPPS有效教学法起源于20 世纪70年代的加拿大,强调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反馈,它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教学环节(阶段或元素),即导入(B:Bridge?in)、目标(O:Objective)、预评价(P: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评价(P: Post?assessment)、总结(S:Summary),将教学中的任务产出“驱动—促成—评价”更加细化[4](具体案例详见图3)。
(四)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活动
为了活化中阶和高阶知识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常规的教师讲授,教学团队还设计了8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分布在各环节中(详见图4)。
针对学生人文学科等背景知识的欠缺,考虑到课程课时有限,教学团队首先设计了经典晨读、思辨读书会、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活动,为学生人文学科等知识的输入提供平台;其次设计了主题演讲、话题讨论会、小小辩论赛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平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即输出能力;最后还通过Cosplay(角色扮演)小剧场、名篇续写/改编等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高阶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书面表达即输出强化。
(五)建立个性化教学反馈评价机制
教学团队建立了精准、个性化的教学反馈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当减小终结性评价比重,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
总评成绩构成调整为“过程性考核成绩(7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成绩(30%)”。其中“过程性考核”的内涵丰富,包括课程学习的参与情况、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后讨论参与度、读书报告质量以及教学活动中的观点呈现和分享等。
三、结语
新外语建设与教育改革必须牢牢抓住新文科建设的机遇,并将新文科建设作为内生发展动力,积极探索学科与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并扎实推进。在近年的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中,教学团队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硬件设备还跟不上日益丰富的新形态教学活动的要求,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和丰富;第二,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的开展尚未常态化,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还有待完善,尚未形成相对固定的备课团队;第三,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任务较重,受到专业实习等外在因素影响,课内外学习时间紧张,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压力过大,影响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以及学科竞赛的意愿。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在今后将继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一起开展集体备课,设置更加合理的教与学任务,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引导和带领学生申报教研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为引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求善的价值趋向、专业能力强且具有健全人格的外语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蔡基刚.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4-19.
[2]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6):1-7.
[3] 金瑛昊,何影.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2,29(6):29-31.
[4] 孙曙光.《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评介[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4(2):81-84.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