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辨析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08-04 10:30:23王刚杜烨能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王刚 杜烨能

摘 要:放眼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为人类贡献了全新的文明形态。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也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本不会产生争议。但是,海内外却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于‘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于‘中国模式”等谬论。针对这些所谓的“等式论”,我们必须进行辨析和回应,才能以更为清醒的状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等式论”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研究”(22AZD003)。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7-0082-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7.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1]中国式现代化的这幅新图景来之不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都曾梦想以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却屡遭失败,其原因就包括秉持“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这种观点。部分海外学者也对中国式现代化存在误读,热衷于为中国式现代化贴上等式标签。而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辨析“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于‘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于‘中国模式”等这些“等式论”,才能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全新选择。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长期以来,探索现代化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即要想实现“现代化”是不是必须“西方化”。正如亨廷顿所说,“‘西方与‘西方化概念的形成促使人们产生使人误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现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2]。他们之所以有此认识,是因为西方国家既是“现代化”进程的先行者,也是“现代化”模式的输出者。但是,率先实现现代化并不代表着唯一实现现代化。后起的现代化也可能获得成功,并形成新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那么,在此之前为什么会形成“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呢?而中国式现代化又是怎样打破这个“等式”的迷思呢?

(一)“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传统认知

“现代化”概念传入中国之时,的确曾与“西方化”画上等号。“现代化”作为Modernization的译文,是起源于西方的概念。Modernization与其衍生词Modernity(现代性)、Modernize(使现代化)大致出现于西方的17—18世纪。但是,最早传入我国的Modernization的概念并没有译作“现代化”,而是与“西化”“欧化”等概念相互通用,具有进步、改善、发展等积极意义。这也就促使近代中国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从开展洋务运动,提倡军事西方化与国防西方化;到开展戊戌变法,提倡政治制度西方化;再到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化与教育的西方化。这些“西方化”的努力并没有换来“现代化”的成功,反而让中国人民始终陷于落后与战乱,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迷思”一词源于希腊语,是英语单词Myth的音译,指的是很多人都那么认为但其实错误的观点或说法,常与“谬论”“误区”通用。可见,“现代化=西方化”是一种错误观点,但曾被大部分人相信。造成这个“等式论”迷思是因为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第一次接触现代化就是与西方有关。但是,这也存在一个认识悖论,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因素,但主导现代化的西方势力却成为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障碍。正如王国维所说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3],这很好地体现了彼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学与西方化的困顿心态。

(二)“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认知转向

随着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全盘西化论”的批评与反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区别。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上刊出了“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障碍和先决条件是什么;二是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是哪种。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国民经济也受到衰退影响。东北沦陷日本之手,但西方列强并没有对中国施以援手。因此在这次讨论中,尽管大家对现代化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强调,中国现代化应该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要走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这次讨论后不久,又掀起了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大争论。针对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观,不仅中国文化本位派进行了批评和责难,而且西化派对这个观点也并不认同。这是因为,西化论者和中国文化本位论者都热爱祖国特别是热爱中国文化,他们希望中国能迎头赶上世界,而达成的前提是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因此,他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区别。在张熙若看来,“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4]冯友兰也指出:“即专就名词说,近代化或现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实亦较不含混。”[5]由此可见,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在争论与反省中唤醒了民族意识,逐步修正和突破了“西方中心论”,从而偏重使用“现代化”话语,以“现代化”取代了“西方化”概念。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辨析

其实,中国共产党早就辨析清楚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之“源”,正是从推进工业化出发,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才得以进一步变革与发展。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6]因此,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道理采用侵略掠夺的方式,逼迫东方国家开展现代化。这种逻辑就是资本主义的国强必霸逻辑,而共产党人反对的、推翻的正是这种逻辑。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就提出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区域自治、民主权力、男女平等、教育普及”等具有现代性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落后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障碍,只有打倒西方帝国主义和军阀,才能走上现代化。国民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总是把现代化和西方化等同起来,中国共产党予以坚决的反对,同时在寻求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正如蔡和森在1922年时所说,中国的“近代化”不能再走帝国主义的歧路,而要走上革命解放运动的正轨[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对西方的崇拜是一种迷信”,要“破除对西方的迷信”[8]。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只有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事实上,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最先進阶级的政党,也是拥有最先进的意识形态的政党,所以它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四)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后果

西方化不一定能带来现代化,把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很可能会带来恶果。虽然要承认西方现代化本身的确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比如工业化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升等。但是,西方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和罪恶,如西方现代化早期进程中包含着殖民掠夺、资本剥削、人与人之间的压迫、种族歧视、种族灭绝、社会不公等。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西方化”变革,非但没能实现现代化,而且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政治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如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其右翼政府上台全面奉行新自由主义,学习美国开展工业化,最终使得全国绝大多数的财富为少数人所有,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经济发展持续停滞不前。再如俄罗斯进行以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为蓝本的“休克疗法”,使得商品价格飞涨,持续通货膨胀,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90—1995年,俄罗斯的经济下降幅度达38%……工业生产下降了50%”[9],使得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乌克兰进行西方化改革后,国家财富被寡头迅速瓜分,工业化体系分崩瓦解。时至今日,乌克兰已经成为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有超过900万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有大量人口正逃离乌克兰。可见,俄罗斯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实行西方化,不仅没能成功继续推进现代化,反而把之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毁于一旦。

承上而论,现代化决不等于西方化。对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兹曼早就指出,“用西化来说明现代化,可以说是用词不当”[10]。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从动态来看,“现代化”指的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从静态来看,“现代化”指的是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现代社会的独特状态。而西方化就是照搬西方模式,既吸收西方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也全盘继承西方现代化的矛盾与问题。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作祟。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等于“现代化在中国”

近年來,有学者曾把“中国式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在中国”,由此否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客观性和可能性,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于“现代化在中国”多种论调中可以分为以下若干错误观点,如“西方恩赐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论”“新自由主义中国化论”“中国崛起顶峰论”等。在他们看来,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本质上都是西方推动的,因而也永远追赶不上西方。那么,这些观点错在哪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本质区别在哪里?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在中国”的内涵辨析

“中国式现代化”和“现代化在中国”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命题。从内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实践目标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规定性,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性质。“现代化在中国”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推进的现代化。这段现代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侵略和战争等手段,把中国拉入现代文明进程;第二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主动的现代化探索。从本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让现代化带上了中国特色,注入了中国元素,使得现代化在中国实现了转化与创新,形成了可供借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在中国”则是指“现代化在中国怎么具体实现”[11],其中暗含了“现代化”的普适性。所以,“现代化在中国”一般而言是可以含蕴“中国式现代化”,易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在中国”的可能境遇之一。

首先,要在“现代化在西方”“现代化在东亚”等概念群里考察“现代化在中国”概念。“现代化从中心向外围推进的方式把众多国家卷入世界潮流”[12],但是“现代化在美国”“现代化在英国”与“现代化在日本”“现代化在新加坡”等并不相同。英、法、美等国家进入现代化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德、日等国家进入现代化是因为战争等手段;俄国等国家进入现代化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巴林顿·摩尔看来,这三种现代化方式属于三种类型,“一个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方式,会在下一阶段上改变另一国家观察问题的角度”[13]。既然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从本质上看也不存在统一的“现代化范式”。在20世纪50至90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东亚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在政治上,发展由强势政府主导;在经济上,强化政府管控和干预;在战略上,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但需要指出的是,如今东亚现代化模式的研究已经基本被纳入西方现代化理论范畴,因此也不再能为后发现代化提供新的现代化方案。

与“现代化在西方”“现代化在东亚”相比,“现代化在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罗荣渠就曾指出,中国型现代化的特点是经历内部严重衰败化,但边缘化程度不深重,“通过长期的革命化的重组过程,缓慢地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14]。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军事、工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和经验教训。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而且“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具有根本区别。

第一,现代化的性质有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现代化是需要原始积累的,但是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不能像西方那样通过掠夺进行原始积累,反而中国自己也是被掠夺、被侵略的对象。在当时,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采取向外举巨债,向内收重税的方式。因此,在列强的破坏和其代理人的掠夺下,近代中国陷入“政治上的失重与失序、经济上的失衡、文化上的失调而使其现代化处于艰难竭蹶之中”[15]。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现代化的前期准备,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可见,两者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第二,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有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由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领导。时任国民政府要员的蒋廷黻就曾指出:“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16]尽管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认识到要发展现代化,但是由于现代化领导力量的腐朽无能,现代化成果被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窃取。1948年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仅历时10个多月就因为滥发迅速贬值超过2万余倍,最终就同废纸无异。币制改革的背后是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极速下降。与此相对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赢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成功结束了多年来人民群众深受其害的恶性通货膨胀,安定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走在正确方向。

第三,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有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从根本上看,是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即将垮台的政权而进行的被动的现代化。据统计,1947年和1948年,官僚资本占当时全国近代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比重达64.1%,占全国金融业资本更高达88.9%[17]。由此可见,当时的现代化只是为了满足少部分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和生活享受。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是一种主动的现代化,不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还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如今,中国基本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巨大飞跃。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才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现代化在中国”多种论调中的“西方恩赐论”辨析

近年来,海外学者高度评价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和实现方式。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西方恩赐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论”“新自由主义中国化论”“中国崛起顶峰论”等“现代化在中国”的多种论调。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用“现代化在中国”命题来代替“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因为“现代化在中国”论调试图遮蔽“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性与可能性。在这里,我们仅撷取“中国式现代化由西方恩赐”这一论调进行重点辨析。

所谓“西方恩赐论”,其实质上并不是要为中国谋现代化,而是为西方国家谋求更大利益寻找理由。在这些人看来,“中国发展壮大是美国恩惠的结果”[18],更有甚者美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认为没有西方国家的恩赐,中国的现代化就不能启动,更不会有后来的发展。“西方恩赐论”将中国式现代化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其实质是要抹杀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价值与推动力量。这种论调最终的结论就是,中国的一切行动都应该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应该遵循“美国优先”的原则。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出来的。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伟大的成就大都来源于伟大的品格和勇气……中国经济成就的取得主要的不是得到外国政府的支持”[19]。所以,“西方恩赐论”并不成立,尽管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都重视与外部世界的合作交流,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并不依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

把中国式现代化看作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现代化或新自由主义中国化,是为了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如孔诰烽认为,“中国遵循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出口驱动型的资本主义活跃中心”[20]。还有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虽然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别,但是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21]。尽管此类观点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予以肯定,但是将“殖民侵略”看作“现代文明”的洗礼,将“改革开放”看作是“资本主义化”,把中国式现代化看作资本主义性质。这种倾向并不是无意之举,而是有意为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其实,此类观点就希望在社会性质上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彻底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贡献。对此,有学者就指出,国内外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資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儒家资本主义等,从根本上说则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2]。这也更能说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拥有了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是依靠外援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独立自主、自信自立的现代化。从晚清政府到北洋政府,再到国民政府,它们都将外国的援助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其精神面貌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一种‘勇者不惧的奋斗姿态和拼搏精神向前推进的”[23]。能够具有这样精神面貌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接受了最先进理论的政党。诚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4]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主动精神,中国人民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战胜一次又一次风险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中国式现代化不等于“中国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关注和讨论“中国模式”。尽管部分海外学者从比较客观和正面的角度评价“中国模式”,但是更多的海外学者由“中国模式”衍生出了“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影响论”等错误观点。海外学者大多具有西方思维惯性,即将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置于西方模式的对立面,如从“威权主义”解读“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由此还形成了“中国威权主义论”。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中国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宣传成果,但是要警惕海外“中国模式”研究的错误倾向,更加理直气壮地在国际上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取代“中国模式”话语。

(一)“中国模式”的提出及话语陷阱

随着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会之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模式”,如西方学者雷默发表了研究报告《北京共识:中国是否能够成为另一种典范?》,在他看来,中国并没有遵循华盛顿的发展模式,其自身形成的“北京共识”区别于“华尔街共识”,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发展模式[25]。斯科特·肯尼迪也认为,“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等有关中国发展道路的概念是在与“华尔街共识”“西方模式”及其相关举措对立和对抗中形成的。但是还有一些西方学者在宣传“中国模式”同时设置了话语陷阱,即以“经济威胁论”“经济掠夺论”歪曲中国互惠共赢的发展倡议,并提出“中国文化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新兴技术威胁论”。在他们看来,“中国模式”非但不是造福世界的智慧和方案,反而是对世界的最大威胁。正如有学者提出,西方正在“借‘中国模式话语体系曲解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26]。

输出“模式”在实质上是“中心主义”思想作祟,要警惕这种话语陷阱。《辞海》释义,“模式”一般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的试样。所谓“中国模式”,是相对于“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提出的。而“中国模式”的出场语境也正是在“苏联模式”宣告失败、“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之际。因此,就有海外学者从文明冲突的角度看待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未来将会以“中国中心主义”取代“欧洲中心主义”,以“东方化”取代“西方化”[27]。这说明,他们并没有跳出“中心主义”“国强必霸”的思维怪圈。由此可见,“模式”主要强调其具备的普遍性,而忽视了模式主体的特殊性。同时,“模式”往往带有“强加”的意味。由此,西方谈论“中国模式”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中国正在推行自己的模式,但会运用“强加”的手段给世界带来动荡与不安;另一种是认为根本不存在“中国模式”,所谓的“中国模式”是走样的“西方模式”,即是既想要走向现代化,又不遵循西方模式以往做法的“异端”。这些学者之所以如此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还是自觉输出“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并没有把现代化看作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潮流,而是看作西方国家享有的“专利”和“特权”。

(二)“中国模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中国模式”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根本区别,两者并不能画上等号。这是因为“中国模式”只是海外学者提出的概念,并没有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认可,相反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模式”概念的运用持反对态度。这不仅因为“中国模式”在海外学者和政客眼中带有“中国威胁”的意味,而且因为“中国模式”指代的内容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有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8]。如果说“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领域的发展势态。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就并不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时,明确提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29]。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并不只限于改革开放至今,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因此,从内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并不等同于“中国模式”。此外,从国际传播效果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跳出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规定性,不同于“中国模式”在国际传播中的歧义性,还能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输出“模式”,反而坚定反对将模式强加于人的行为。其实,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礼记·中庸》也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万物一起生长但互不妨害,遵循各自的规律运行但互不冲突。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既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也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输出“模式”,而要尊重各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的道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30]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并指出:“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31]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是以输出“模式”的狭隘视域看待现代化,而是以天下胸怀和文明视野进行自身现代化,并正在引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国际传播的路径优化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正是要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独特贡献看:一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二是破解了民族独立性和現代性的悖论;三是提出了各国现代化应立足于自身国情选择现代化路径。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观念及其实践,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在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开启众多全新的可能性,也将为世界提供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目标”[32]。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只是整理做法、思路,以供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世界参考和借鉴,并且建议他们参照自己的国情和特色来参考。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为了破解西方理论和话语霸权,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际影响力。相比“中国模式”话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则是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从非我到自我、从方案到文明的深刻转变”[3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34]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提升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一是制定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战略,构建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新秩序。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格局,设置如共同富裕、“两山论”、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议题,丰富现代化话语中的中国话语资源。由此,更加坚定国际传播中的中国话语自信,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公信力。二是拓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渠道,延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空间。如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主要依赖于主流媒体,传播渠道尚显单一。可以加强主流媒体与新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势,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国际传播的新渠道、新手段。充分运用新媒体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的针对性,结合传播对象的话语表达习惯和话语接受习惯,使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有机转化。三是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合作,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毋庸置疑,在现代化话语的国际传播中必然会存在话语冲突,但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更加强调话语对话与合作。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只有凝聚世界各国人民共识,增进话语传播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提升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认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廓清了困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即现代化既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35]。“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这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成就有力地证明了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不等于‘现代化在中国”,这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等于‘中国模式”,这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需要转化为话语创新,应该理直气壮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消除贫困、全面小康、科技进步、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也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的共同目标。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正确辨析中国式现代化若干“等式论”,从而以更为清醒的状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邝西曦,董丝雨.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学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02-08(001).

[2]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6.

[3]  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1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21.

[4]  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J].国闻周报,1935,12(23):9.

[5]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22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

[7]  和森.中德俄三国联盟与国际帝国主义及陈炯明之反动[J].向导,1922(4):27.

[8]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4-405.

[9]  张树华.私有化是祸?是福?——俄罗斯经济改革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9.

[10]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

[11]  丰子义.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15.

[12]  洪银兴.中国式现代化论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36.

[13]  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张东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5.

[1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2.

[15]  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現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758.

[16]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3.

[17]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

[18]  中国发展绝非外来恩赐[N].人民日报, 2020-09-09(004).

[19]  基辛格.中美关系对世界至关重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7-03(001).

[20]  HUNG H.The China Boom: 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5:169-170.

[21]  马津润,余凯月,丁晓钦.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性质观辨析[J].海派经济学,2022(4):170-185.

[22]  王刚.正确辨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等式论”驳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5):62-71.

[23]  王朝庆.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7-38.

[2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5]  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沈晓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4.

[26]  潘娜娜.中国模式在西方认同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误导性建构——兼论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8):91-99+108.

[27]  WilliamA. Callahan."China 2035: From the China Dream to the World Dream"[J]. Global Affairs, 2016, 2(3): 251.

[2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1.

[2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30]  習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31]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N].人民日报, 2023-03-16(002).

[32]  严瑜,王俊岭.海外各界点赞中国式现代化“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3]  吴海江,江昊.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3(3):34-40.

[34]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37.

[3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62.

Correctly differentiate and analyz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society: Refute some "equation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ang Gang   Du Yene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Looking at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human society,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new pictur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odernization, and creating a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 The history of Chinas exploring th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ince modern times also proves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build a strong country and to advanc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 would not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However,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ut forward such fallacies as "modernization equals Westernizatio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qual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quals ‘Chinas model." With regard to these "equation theories", we must properly distinguish and respond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exp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a more sober state.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human society; "Equation Theory"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政研究(2022年1期)2022-01-19 09:18:17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21年29期)2021-10-29 16:57:0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21年28期)2021-10-23 19:03:09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