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勤 陈燕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理论的深刻阐释,是对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精准论证,是对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精深把握,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的精良设计,也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湛探索,体现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理论精华和思想智慧。
关键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研究阐释”专项课题(23SKCS)。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7-0093-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7.007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共同富裕总的思路中的重要内容。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核心内容。那么为什么如此重视人民精神世界呢?因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142。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作出全面阐释,彰显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理论精华和思想智慧。
一、文献综述
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当前,共同富裕已进入扎实推动期,在保证物质富裕持续推进的同时,精神富裕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的着力点。此前,学界已有“精神富裕”“精神脱贫”“精神需求”等研究,但正式使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关表述的研究相对较少。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命题,明确了党和国家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抓手,相关研究逐渐丰富、成熟起来。关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现有成果主要围绕其发展逻辑、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角度展开。
一是围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寻其发展逻辑。多数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特别是从唯物史观中寻其理论基石[2]、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探其历史依据[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其文化基因[4]、从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中探其现实基础[5]。还有部分学者立足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体过程,从基本前提、关键环节、工作重点中探其发展逻辑[6]。
二是围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结构与层次建构辩其深刻内涵。部分学者通过梳理精神富裕的关系结构,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置于共同富裕的总框架中[7],从其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中[8]明晰其内涵;还有一些学者立足精神富裕本身,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表现形式[9]、层次结构[10]、要求标准[11]等方面出发阐释其内在意蕴,并通过对“精神”“富裕”等词汇的词源分析[12],厘清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涵义。
三是围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究其价值意蕴。一些学者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价值[13],具有明确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基本目的、根本目标的历史价值[14],具有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价值[15];还有部分学者将探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作为侧重点,聚焦时代背景的变化和我国历史方位、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16],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17],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支撑[18]。
四是围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宏观举措与微观措施探其实践路径。多数学者立足长远、着眼根本,从宏观层面提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或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作为根本前提[19];或将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作为制度保障[20];或将持之以恒推进文化强国作为战略举措[21]。还有学者着眼微观,从小切口深入,主要强调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24]等具体方面分析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法举措。
总的来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新命题、新概念,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颇为丰富,同一视角下的研究成果也多维呈现,极大地丰富了该研究的理论成果,但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魅力与思想力量的深度研究较为缺乏。党的二十大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将共同富裕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5]22。本文着重探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以此深化对这一命题的理性认知,并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精神生活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精准论证
共同富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熟都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之中。我们党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深刻内涵,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结晶,并以此指导实践,将共同富裕引向深入。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我们党再次洞察了精神富裕的重要地位,将共同富裕与发展精神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在实践中全面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智慧。
(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艰辛探索阶段的时代注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5]22“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5]22,这是对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即物质生活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具有制约作用的新概括,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中蕴含了共同富裕的深意。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会导致贫富对立,结合劳动者与生产的关系,指出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一切社会生产都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将共同富裕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样态。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伊始,就明确了人的精神特质和人的精神的相对独立性,指出人“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26]。马克思打破旧唯物主义的局限,创造性地提出人类的首要属性是能动性,并将社会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指明了方向,这样的思想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建党之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信仰马克思主义,将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李大钊同志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出发,明确提出将平等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当时中国有志青年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建党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我们党将共产主义确立为党的最高纲领,宣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通过开展土地革命运动阐释和践行了共同富裕思想。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始终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在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之后,继续为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而奋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守初心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了摆脱新中国经济上文化上的落后地位,在探索“四个现代化”的道路上,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从“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27]的角度,首次提出“共同富裕”;1956年4月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高度,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8]的方针,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毛泽东同志将“共同富裕”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旨归,深刻表达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围绕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路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创造性地把“共同富裕”与“高度的精神文明”[29]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强调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就是对共同富裕这一中心课题的战略全景部署和阶段跃升谋划。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新旧更替,江泽民同志正是在科学揭示了党和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伟大探索中的经济基础、先进精神文化、人民根本利益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高度,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30],要实现人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所以党和国家全部理论与实践活动就是要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共同富裕,实现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强调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扩展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影响力、推动力。
(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扎实推动阶段的内在要求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靠勤劳智慧来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历史。如何围绕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奋进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在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基础上提出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更是对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精准论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全面、深化,将实现共同富裕置于新的战略高度,继续奋力谱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作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31]。2020年,我国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共同富裕在物质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效,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内容,他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1]171,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而要把它看作与党执政基础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还把精神生活作为共同富裕新的奋斗方向,强调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1]311。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提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之间的紧密联系[1]209,凸显精神富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内容,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要素,是助推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准确认识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双富裕的基础之上,投身到实现”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进程中,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举措,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果显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光辉时刻,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已经具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是基于对我国共同富裕现状的准确把握,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是确保共同富裕能够行稳致远的正确命题。正如二十大报告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是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宏远目标出发,对“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前瞻,对“五个文明”协调发展问题作出的现实回应。换句话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不仅很好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与重视人民精神生活的理论境界,而且在全方位深化的理论观点中还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升华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蕴涵。
三、“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精深把握
新阶段新征程新任务,新发展阶段表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推动我国发展目标任务的转变,新任务的明确昭示着我国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共建共享为举措,补齐我国精神领域的短板,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人民精神生活存在短板是新阶段新矛盾的具体表现
新发展阶段之所以明确了我国未来30年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在于它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立足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起点上,拥有了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不断赋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新的时代内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造成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各个方面的向往不适应、不匹配,这就形成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建设领域的表现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不充分,精神文化资源的享有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域、区域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32],也就是说,要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重要的是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新的侧重点,保证文化建设不松懈。
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既拥有广阔市场空间又充满活力,呈现出效能和活力的有机统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长期向好,人力资源丰厚,社会大局稳定,我国“效能”总体稳中有进。然而,我国“活力”却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全球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导致有些领域人们的创新活力不足,即创造愿望得不到满足、创造活动得不到支持、创造才能得不到发挥、创造成果得不到肯定。因此,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和保护,迫切需要高素质劳动者,最需要解决的是城乡区域发展的显著差距、民生保障的薄弱环节、基本公共服务亟须健全等问题。这就要求在直面精神领域的矛盾上,确保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使人民群众呈现出知识充足、情感富足、心理健康、信仰坚定、活力充沛的状态。
(二)实现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新任务的重要内容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各个领域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立足提高效能和活力的双重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结合现实状况,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突破了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领域特有目标的局限性,将其扩展到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赋予了精神生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解决了如何在新形势下不穿新鞋走老路,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要实现精神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必须重视精神本身的力量。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33]这句话提及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就是“美好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要“同等”“丰富”地得到这些资料,则需要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的浸润和支撑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期待的关键举措,也是对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精深把握。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战略保障和奋进力量。高质量发展是更好实现人民利益、要求、愿望的发展,即是高水平、高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美好生活的灵魂,是“软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在地包含了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质量。新阶段催生新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共同富裕不是追求单纯的物质富裕,而是包含了对“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34]的美好生活向往,特别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新需求推进新发展,新需求一经产生就必然对实践提出更高要求,即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作为,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精神生活发展质量不高是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阻力,是降低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精神生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质量品位不高、精神消费主体的鉴赏品位不高,这都会造成精神领域供需关系的失衡。通过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产出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培养出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高的人民群众,使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目标更加健康向上、精神生活资源更加充足持久、精神生活要素更加科学崇高、精神生活获得感更加真切踏实,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充分证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精神生活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发展精神生活的衡量标准,凸显出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意义。
共建共享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戰略意义和方略举要。回溯历史、前瞻未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新阐释,特别是在完善分配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发展中,强调改革成果由人民共建,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新发展阶段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境。共建共享精神成果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坚持精神文化成果由人民共建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的智慧,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精神领域的需求端和供给端都以人民为主体。人民对精神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作为“共建”的内生动力,推动优质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涌现。此外,人民可以直接参与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中,坚持勤劳致富、创新致富,依靠人民开拓精神生活新局面。依靠人民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对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尊重,体现了“共建共富”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坚持精神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智慧,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然之义。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实现精神文化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当前,精神贫困问题仍然在某些地区存在,成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薄弱之处。在实践中,克服地域、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确保人人公平享有精神文化成果,是彰显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总之,在精神文化成果的创建过程中,坚持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
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精良设计
复兴是一个由盛而衰、衰而再兴的过程,其实现的标志绝不止于跳出衰败的谷底,也不是追赶过去的巅峰,而是超越以往的荣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让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更大。我们党经过百年探索,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推进到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体现在这是关键时期的必要任务,就体现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必然要求,归根到底,就体现在这是中國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的必然过程。
(一)推进中华文化复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32],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文化复兴是内在统一的。文化复兴是指充分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弘扬,并与时代的先进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领域的强大,更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崛起,可以说,中国梦也是文化复兴之梦。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是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层追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真正内核是精神文化需要,而利用这种精神文化实现强国、富民,并用优秀的价值观、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本民族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深层次的追求;二是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基石,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源头,是判断国家和民族是否崛起的重要标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建立在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之上,而随着文化复兴的实现,强大的文化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将随之形成。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作用正是通过促进文化复兴表现出来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先实现文化复兴,而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够发掘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弘扬中华民族昂扬的精神气节,从而推动文化复兴的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文化复兴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文化复兴内涵的生动诠释。要达到人民精神富足的状态,需要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发扬革命文化的“斗争”精神、需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改革创新精神,最终汇聚成文化复兴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文化复兴要求的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5]文化复兴是一个大国崛起并在世界民族之林发挥重要作用的表征,主要表现为一个民族拥有精神饱满的状态、自尊自强的品格和昂扬奋发的意志。通过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使每一个中国人坚定理想信念,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凝聚起文化复兴的精神伟力,为文化复兴乃至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点。
(二)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中国长远目标的擘画包含了对人民精神富裕的不懈追求。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是党中心任务的重要内容,在于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就是走自己的路,这一条路是基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的,是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予以考量和谋划,深刻认识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只有精神上更强,才会更持久、更深层、更有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新的概括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精神世界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的精良设计。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历史主动,必将进一步增强党在我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有利于夯实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
中国近期目标的规划蕴含了实现人民精神富裕的深意。为稳扎稳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作出详细规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25]25,这是精神领域要实现的目标,揭示了精神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对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出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规定,成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制度安排。同时,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动力,而且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过程特征,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发展人民精神生活的理论结晶和思想智慧完美契合,必将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标已经确定,奋斗正当其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国家形象和民族精气神成为急需塑造提升的关键领域,而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国形象的塑造、中华文化的创新、国家认同的增强都离不开人民精神世界的富裕。因此,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36]。一是实现中国梦,需要精神力量提供支撑。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不倒,贯穿其中的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经过历史打磨的民族精神、是反映现实需求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形成了中国人民拥有的巨大精神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障。二是实现中国梦,需要精神文化为我们的伟大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才能过硬、精神富足的高素质人才,这需要个体能够从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中获得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拥有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统一起来的精神境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三是实现中国梦,需要发展精神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就是是否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国家必须形成文化供给充足、文化氛围浓厚、人民精神富足的良好局面,才能满足民族复兴的精神文化标准。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人民精神生活的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够形成强大精神力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而使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和价值感召力实现质的飞跃,形成文化大繁荣的局面。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涵养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智力资源,以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要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文化繁荣满足人民需求,以文化自信促进国家兴盛,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振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湛探索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37],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着眼于人的本质,将全世界人民看作一个共同体,与人类前途命运休戚相关,是探索人类共同发展新格局、新道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结晶和思想智慧。这一思想力量必将转化成强劲引擎,构筑起美美与共的新型社会主义文明,造福世界人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终将散发出与时俱进的理论魅力。
(一)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国家以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别国的殖民掠夺历史性地推动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但暴力和战争同时也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不可逆的危害。如今,大部分被殖民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凭借资本优势主导全球化进程以获取剩余价值,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直到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大量财富,它都无法超越资本持续不断复制的边界,也无法让大多数人享受创造财富的成果,这催生了例如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等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矛盾产生。因为资本剪掉了人们之间所有真实的纽带,自私、敌对、原子般的存在溶解在人类世界。显然,资本主义文明的这些弊端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忽略了世界人民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出现了危机,这些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性文明困域。
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造福世界人民的文明形态,因而迫切需要新文明引领全人类实现解放,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创造新文明的历史使命。在对资本主义文明充分扬弃的基础上,开创共产主义新文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从成立之日起就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在遵循文明发展规律中萌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生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成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社会主义文明,必将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25]21,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挑战,我们党胸怀千秋伟业,始终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步,以社会主义文明为支撑,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破解世界文明困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着眼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新道路,以人類命运共同体为方法论启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独具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这一理论命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价值观的基础上,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价值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出的理想价值目标,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文明价值观,必然会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实践动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形成先进文明价值体系、推动文明形态变革、最终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探寻更多有助于建构和谐关系的价值理念,为新形态的构建作出实践尝试,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完善。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场域中提出和发展的,以“五位一体”为实践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开辟、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整体文明观,是具有质的飞跃的新型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是改革创新的道路,也是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将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凝聚起来,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文明,必将成为解决人类社会诸多关系、矛盾的时代应答。同时,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路径。通过“五位一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全面积累文明成果,“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38],架构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内容。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场域中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形态,必须依靠中国特色实践来实现,这种“新形态”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
(二)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精神价值指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内在统一的。在二者主体指向上相一致,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要使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中国特色就必须将人民性贯穿其中。之所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凝聚世界人民价值追求的文明形态,始终“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545,是因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民”不单指中国人民,而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包含在内,是指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从二者客体内容上相吻合,共同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期盼,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显著标志。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明形态,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内在规定和目标指向;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具体内容和衡量标准的细化,明确将精神和物质作为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人民立场作为价值导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始终贯穿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中,二者的统一性使通过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助推形成新文明成为可能。因此,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是胸怀天下的大国抉择,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湛探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内在逻辑在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华文明为深厚支撑,以社会主义文明为性质定向、以现代文明为重要保障,是三种文明融合发展的崭新形态,而推进人民精神世界共同富裕必将使中华文明更好地传承创新,使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更加深邃,使现代文明更好地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更为强大的中国力量,展示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国智慧。同时,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民精神富裕提供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富足,必须凝聚起各国人民的价值共识,汇聚起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以形成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价值合力,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长处、汲取营养和力量,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求同存异、求同化异中提炼出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成果,全方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为跨国家、跨民族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筑起价值桥梁和精神纽带。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力量相互渗透,二者的相互作用必将更有利于形成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更有利于满足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 魏泳安.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3):26-33.
[3] 王洪波.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支撑、探索历程和实践方略[J].社会科学辑刊,2023(2):23-29.
[4] 燕连福.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J].思想战线,2022(5):1-10.
[5] 刘影.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10):60-68+118-119.
[6] 李建国,严春蓉.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涵及其实践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22(4):18-26.
[7] 毛勒堂.作为总体性的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3):4-9.
[8] 金太军,张桂岳,焦忠祝.论精神共同富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兼论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J].唯实,1998(3):18-20.
[9] 廖小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邏辑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6):25-31.
[10] 项久雨,马亚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层次结构与实现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6):11-16.
[11] 李茹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蕴、意义与推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0):1-5.
[12] 汪青松.内涵·价值·构建:精神富裕三维之解[J].学术论坛,2011(11):55-59.
[13] 王淑芹.深化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72-78.
[14] 黄鑫权.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三重价值向度[J].学习论坛,2022(5):114-121.
[15] 常益敏,孙一仰.习近平精神富裕观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考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2):9-11.
[16] 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64-75+156.
[17] 欧庭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向度[J].理论导刊,2022(11):66-73.
[18] 杨勇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党政研究,2022(5):53-59+125.
[19] 刘向军.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J].红旗文稿,2023(5):45-47.
[20] 傅才武,高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24.
[21] 陈乙华,曹劲松.新时代精神富裕的内涵与实践要义[J].学海,2022(4):5-12+52.
[22] 王习胜,狄瑞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131-138.
[23] 张鑫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4):39-45.
[24] 辛世俊,王丹.试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6):5-14.
[2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6] 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1.
[28]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
[2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30]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1.
[3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32] 新华网.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指明前进方向[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741.htm.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34] 顾海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 红旗文稿,2021(20):4-11.
[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1.
[3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38] 廖小丹,吳艳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探析[J].理论导刊,2022(9):85-91.
Theoretical Profoundness and Ideological Wisdom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People 's Spiritual Life"
Bai Qin Chen Yan
(College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Abstract: Xi Jinping Secretary's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people's spiritual life", not only is it to take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odern accurate argument, is the profound grasp of the new stage of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is the excellent design for the central task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ut also exquisite exploration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creating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hich embodies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and ideological wisdom of being confident and self-reliant, uphold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staying energetic energy,keeping moving forward with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