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总结诸家观点,认为“饮”之初文为人饮酒之形,本义为饮酒。从“饮”的形体构造和字形演变进行分析,再从“饮”的动词义项解读其“喝”的本义,并引申出“饮”的名词义项。在此基础上,揭示“饮”字背后蕴含的造字观念,古人造字秉持的是一种直观思维的认知方式,且在创制文字时经常将文字与占卜和祭祀关联。根据“饮”字的构形与词义进而解读与之密切相关的酒文化,酒后来不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饮料,更是升华成为了一种表现精神内涵的社会文化符号。至于“饮”的字形为何与茶无关,是因为喝茶习俗形成较晚的缘故。
关键词:饮;字形;酒文化;茶文化
中圖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4-0077-04
On the Character “饮”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Wang Yanli
(Handan No. 1 high School, Handan 056006)
Abstract: The character “饮”(yin)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and summary of the views of scholars from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haracters original form illustrates a person who is drinking alcohol and its original meaning refers to “drinking alcohol”. We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 “饮”, and then interpre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喝”(he) from the verb meaning of “饮”, and derive the noun meaning of “饮” from i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oncept of character creation behind the character “饮”. Ancient Chinese held an intuitive cognitive way in the character creation, and associated Chinese character with divination and rituals. According to the pattern and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饮”, we can interpret the culture of win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饮”. Wine was no longer just a drink to satisfy physiological needs, but was also sublimated to become a social and cultural symbol that expresses spiritual connotations. The reason why the character “饮”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ea is that the custom of drinking tea was formed later.
Keywords: 饮(yin); character pattern; liquor culture; tea culture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基本要素,而中国的饮食却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饮食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我国众多书籍中都有关于饮食文化的记载。《礼记·礼运》中有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586,又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607,在此不仅将饮食看作“礼”的开端,而且认为饮食是与“男女之欲”并列的“人之大欲”之一,足见古人在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对饮食的重视[2]。而饮食一词,古已有之,“饮”的词序尚在“食”之前,可见在古人的认知中,“饮”的地位极其重要。“天生刘伶,以酒闻名”的典故传遍五湖四海;杜甫名篇《饮中八仙歌》更是将酒中八仙的“酒品”“酒趣”描写得栩栩如生;陆羽的《茶经》更是千古旷世之作,将一部写“茶饮”的专著置于经书的高度,从中可见“饮”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鉴于“饮”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本文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对“饮”字的字形、字义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探究中国独特的“饮”文化。
一、字形分析
在字形方面,“饮”字有着许多的异体字,如飲、淾、飮、等[3]。在《说文解字》中,“饮”的形体为(小篆),即“”,其解释为“歠也。从欠,酓声。凡之属皆从。”[4]但是由于许慎未曾看过此字的甲骨文形体,因此是以小篆字体的“饮”为依据进行解析的,故而错误地将“饮”字定性为形声字,其解释在今天看来是一种谬误。古人造字的灵感和依据更多的是通过字形会意,故而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面貌。
“饮”的初文,即其甲骨文形体为,依据《汉字源流字典》的解释,其为会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下是一个酒坛,右边是一个人弯着腰,低着头,向酒坛伸出舌头,做饮酒状。由此可见,在“饮”字最早被创制时,先民们主要是以饮酒的形态来表示“喝”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另有一字“酓”,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被用为“饮”,其字形为。根据学者谭步云的观点,其为“”的异体字,而“”则专指饮酒,“飲”则泛指喝的意思。此观点确有证据,因为“饮”字的甲骨文字形,另有和等,其与上文“”的常见甲骨文字体的区别在于左下部分。前者即“”之初文的左下部分为酒坛;而后者即“飲”之初文的左下部分则为“皿”。也就是说“”之初文明确指向了饮酒之义,而“飲”之初文则没有专指饮酒之义,而泛指喝。而“”与“酓”互为异体字,“飲”则与前两字为同义词。目前,谭步云的观点虽有证据,但尚未被广泛接受。可以确定的是,今天的“饮”字是简化“飲”字而得来的。而“飲”字是在隶书中才出现的。无论是“”与“酓”还是“飲”,都表示“喝”的意思。根據《字源》的解释,“饮”字由“”变成“飲”是小篆隶化的结果。这种观点目前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笔者在本文中也主要秉持的是《字源》的观点。
“饮”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字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讹变,原本字形中人的头和舌头逐渐演变成“今”,右边的人形则演变成了“欠”。所以“饮”的小篆字体为“”。而“”又经过隶化,变成了“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饮”的异体字一直存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饮”的异体字均被废除,只保留了“饮”这个简化字。
二、字义分析
(一)动词义项
“饮”的本义为何,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一派认为“饮”的本义为饮酒。这种观点的依据是“饮”的甲骨文字形。并且翻阅古籍中也有很多例证可以证明。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用“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描写了一对男女“琴瑟合鸣”的生活场景[5]。《尚书·酒诰》中有言“越庶国,饮惟祀”“尔乃饮食醉饱”等。
另一派认为“饮”的本义就是“喝”,泛指一切表示“喝”的动作。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先于文字产生,“饮”的义项的出现时间要远远早于其形体被创造出来的时间。并且一个字的字形义和其本义也没有必然联系。这种观点也有很多例证,如《礼记·郊特牲》中所言:“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6]417又如《礼记·乡饮酒义》中所言:“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6]1065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饮”的本义为动词“喝”的意思,只不过前一派认为“饮”特指“饮酒”,原因是从其字形来看,古人强调在酒缸中喝这一动作,这显然是强调喝的东西为酒,因此其本义强调“饮酒”应为最合理之解释。随着语言环境的多样性,词汇的适用性逐渐扩大化,即从饮酒到泛指喝的动作。笔者认为,“饮”的本义应为“喝”,即将“饮”作为饮酒的专用词汇,但仍旧具有“喝”的含义。因为饮的物品不局限于酒,人们也会喝其他的液体,如水、茶等,而“喝”最早的字体即为小篆字体,且其本义为口渴。并且在同一时期,并没有其他的字可以用来表示“喝”的意思。因此,如说“饮”之本义专指饮酒,那么显然不太符合逻辑,释义为吸食液体更为恰当,而这又正好是“喝”的含义。
除了“喝”的义项外,“饮”还逐渐发展出了其他的动词义项,如“使……喝水”。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有言:“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孔子家语·相鲁》有言:“常朝饮其羊。”[7]
(二)名词义项
“饮”的名词义项是由其动词义项引申出来的。上文已谈及,“饮”的动词义项中最常用的义项为“喝”,由此引申出其名词义项,泛指喝的东西。如《礼记·玉藻》中有五饮之说,即指五种贵族们常喝的饮料——上水、浆、酒、醴、酏[6]1065。有时也专指酒,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有言:“王闻之,召子反谋。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8]
三、“饮”字与中国文化
(一)从“饮”看古人的造字观念
从上文对于“饮”字字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人在造字观念方面的几个特点。
首先,古人造字秉持的是一种直观思维的认知方式。大脑的认知先于手部的记载。在创造文字之前,人们早已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认知,也掌握了独属于自己语言社团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依靠口头的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此时,创制一套能够保留下来的、作为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也就是文字,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创制文字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创制固定的、数量较少的符号来表音;一种是创制一定数量的特定符号来表意。而汉字便是属于后一种造字法创制出的文字。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先民们在创制“饮”字的时候,从喝酒或者饮水的动作中提取造字的灵感,是以自己生活中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为基础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无论是哪一种“饮”字的字体,都是以喝某种东西的形式来表示“喝”的意思,从字的形体上便能清楚地看到字形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其次,先民们在创制文字时经常将文字与占卜和祭祀相关联。殷商时期,人们通过一定的仪式进行占卜,获得神明的指示,以便更好地开展生产与生活活动。而活动内容则是用象形文字甲骨文记载于龟甲或兽骨上。这些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商代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其中以商王的记录为主,少部分是大贵族们的占卜记录。这种仪式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符号都必须展现出人们的虔诚和对神明的尊重。因此,在文字创制之初,人们常用于占卜的文字很多都会以一些礼器为部件,如皿、簋、鼎、酉等。这些礼器的使用,一方面,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神明的虔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造字者为奴隶主贵族阶级,需要参与这样的占卜或祭祀活动,因此在造字时往往选取在这些活动中常用到的器物作为构字部件。
(二)“饮”与酒文化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目前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饮”的初文是由人饮酒的形象来表示“喝”的意思,而与“饮”搭配最多的饮料也是酒,甚至随着“饮”字词义引申出的名词义项“喝的东西”,在古书中也多指酒。因此,从“饮”字的构形与词义中能看出酒在中国饮品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酒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通过对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酒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当然,这种酒很可能是谷物或水果通过自然发酵产生的液体,而不是人为作用形成,被古人无意发现后加以收集的结果,其酒精度数很低。到了夏朝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酿酒方法,中国酒文化中两个重要人物仪狄和杜康都是夏朝人,并且被推为造酒的始祖。甚至在《战国策·魏策》中专门有狄造酒后送给大禹,使得大禹大醉,从此远离仪狄的记载。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用酒曲造酒的方法。汉代以后,造酒产业已十分成熟,人们能够用不同的谷物酿造出不同的酒。在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经详细记载了制曲的方法,明代《本草纲目》中对酒的不同功用进行了系统分类,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当中,拓展了酒的应用范围。
酒的作用,最初在于能够使人兴奋,减缓疲劳,刺激人们从事繁重的劳动。到了后来,酒逐渐承载了两种职能:其一,从国之大事来说,酒用来祭祀;其二,对普通百姓而言,酒可以用来享乐。追溯至上古时期,古人祭祀就常以酒求神之福,古人总是以酒的多寡来衡量生活质量的高低,故而以酒敬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早在先秦时期的宴会,酒就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饮品。出土的大量的殷商时代酒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盛酒的器皿大陶尊,其形像一颗子弹,弹头朝下,整体下尖上粗,其形与甲骨文“饮”中左下部盛酒的器皿极为类似。
由于酒可以使人进入酒醉的状态,进而产生一种欢乐的感觉,激发人们的艺术灵感,因此文人大多爱酒。魏晋时期著名的两位嗜酒大家阮籍和刘伶都是“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更是号称“天生刘伶,以酒闻名”,其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论述饮酒与道德的文章,名为《酒德颂》。在此,酒不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饮料,更是升华成为了一种表现精神内涵的社会文化符号。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酒文化的兴盛,有两位大文人——陶渊明和李白更是无酒难成文。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自述了其对酒的嗜好,后人更是将其作为酒的代表,有“陆羽茶经元亮酒”的说法。李白被称为“酒中仙”,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流传千古。
直至今日,各种酒及酒类饮料依然在现代人的饮品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饮”字创制之初发展到几千年后的今天,“饮”一直与酒保持着紧密联系。通过对“饮”字字形、字义及其与酒关系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三)“饮”与茶文化
谈及中国古代的饮料,除酒之外,一定会提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茶。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自古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不饮茶。茶与酒不同,茶的味道和缓幽香,不似酒的辛辣;茶的受众群体比酒更为广泛,老少皆宜;酒的适用场景往往较窄,但茶则不受地域限制,在生活中随时都可饮用。元代武汉臣《玉春壶》第一折中写道:“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之地位。可是,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尽管茶与酒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但在“饮”字的字形演变中丝毫看不到有茶的身影;在“饮”字词义的演变中,可以发现其有时在文中专指“酒”,却未见“饮”专指茶的。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华茶文化,分别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在字形方面,“饮”的字形与茶毫无关系,这主要是由饮茶的历史发展决定的。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人应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才逐渐开始普遍饮茶的,在此之前,只有巴蜀地区有饮茶的习惯。而即便是在先秦时期的巴蜀地区,人们也是将茶当作一种药材,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煎茶服用,目的是驱瘴气,清热毒。由此可见,相比酒的饮用历史,茶的饮用历史则要晚得多。因此,在“饮”字创制之初,选取饮酒形态造字,而不以饮茶形态作为构字基础。一直到魏晋时期,饮茶才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风尚,彼时江南地区饮茶风气颇盛,并逐渐进入宫廷。《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中记载吴主孙皓即位后,经常在宴会上让群臣至少喝七升酒,韦曜不能饮酒,便用茶水替代,可见此时饮茶已成为常事。据中国茶叶博物馆中陈列的史料记载,茶在南北朝时期已被用作招待客人,成为社交活动的一种媒介,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但直到此时,茶的地位依然不能与酒相比。在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字已然定型,楷书、行书等早代替了隶书,汉字已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而“饮”的字形早已定型,自然不会在字形中融入茶的元素。
其次,“饮”字的字义(或词义)并无专指茶的义项,这也与古人饮茶的历史有关。诚如前文所言,直至汉代以后,古人才逐渐养成了饮茶的习惯,故在先秦的古文著作中,有关于“茶”的作品论述较少,茶与普罗大众也没有十分密切的关联。而“饮”自造字之初就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由于“饮”与“酒”均为单音节词,故在先秦散文中可见以“饮”代酒或代饮酒的例子,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写道:“饮酒孔嘉,维其令仪。”[9]中华茶文化真正得到蓬勃发展是隋唐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饮茶的习俗开始逐步风靡于大江南北,由此而产生出来的茶道、茶艺、茶经等文化研究工作也逐渐兴盛起来。此时,一方面“饮”的义项已相对固定,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往往依从前例;另一方面,此时人们对茶的饮用与现在不同,不仅要将其捣碎,而且会添加许多配料,故既可说是喝茶,也可说是吃茶。茶的饮用经历了唐的“煮茶”,宋的研末“点茶”,明清的“沸水冲泡”,茶与“饮”并无极其密切的联系,“饮”的义项中没有专指茶的义项也就可以理解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饮为先。人降临世上的第一口食物也是“饮”,饮文化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综上所述,站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来看,“饮”极大地包含了中国语言的文化特征,彰显了汉语的文化精神。由于汉字有会意这种独特的造字法,本文首先从汉字的构形、造字理据出发,对“”部字群中的代表汉字进行了分析,通过考察古文字的原始形态及汉字不同形体结构间的组合会意,逆推人类造字之初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基本状况,可以看出在“”的物质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属于精神层面的语言文化现象,从造字之初“饮”与“酒”的实际关联的探究到“饮”与“茶”相关联之后文化意向及内涵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从中折射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物我相融的精神境界,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审美情趣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1]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种方.“人之大欲存焉”的饮食文化[J].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2016(11):6.
[3]石晓博.《说文解字》“酉”部字的文化阐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7-31.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501.
[5]兰波,TP.《郑风·女曰鸡鸣》:过日子与饮酒[J].当代学生,2018(12):40-41.
[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孔子家语[M].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9.
[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85.
[9]程俊英,蔣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695.
作者简介:王艳丽(1978—),女,汉族,河北正定人,单位为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教育。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