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剑, 郑 亮, 张志刚, 贾 磊, 杜永辉, 惠鹏宇, 于 靳, 倪 锋, 党晓平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38)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泌尿系结石全球发病率为1%-15%,其作为泌尿外科常见病,在我国总体发病率约为6.5%,而且南方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其中有25%的患者需住院治疗[1]。上尿路结石以活动后疼痛伴血尿为主要症状,下尿路结石以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尿路感染、尿路梗阻基础疾病及机体代谢异常的患者为多发群体,且随着结石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细菌侵入泌尿系统,诱发尿路感染,部分患者甚至会反复发作,进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手术作为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可发挥有效作用,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软镜下狄激光取石等多种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福音,临床治疗效果均较佳,但部分患者在确诊泌尿系统结石时,就已经出现肾功能损伤,治疗后结石复发风险相对较高,不仅增加再次手术风险,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因此积极分析影响患者泌尿系统结石复发的因素至关重要[3,4]。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及尿液成分出发,分析其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相关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出现腰酸、血尿,伴随肾绞痛,经B超检查发现在上尿路及下尿路存在0.3mm以上结石);②均在我院进行治疗;③无泌尿系统疾病或手术史者。排除标准:①甲亢;②临床资料不全,且不配合临床工作者;③精神异常者;④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⑤伴有糖尿病者;⑥由于个人原因导致中途退出研究者。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8.48±10.11)岁。
1.2方法及观察指标:①采用电话、上门、微信、复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第一次随访与患者约定好时间,随后诸次随访均根据第一次时间设置为同一天,1次/月,特殊情况随访时间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调整,并记录患者结石复发率。②对比分析结石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病变范围、肾积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感染类型、手术方式、结石位置、年龄、合并症、手术清石率、24h结石成分、24h尿液成分。应用杭州晶飞科技提供的红外光谱分析仪(型号为FLA8100)对结石成分(草酸钙类、尿酸类、磷酸钙类、磷酸镁铵类)进行分析;尿液成分中钙、尿酸、磷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2700)检测,pH值采用上海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提供的pH仪器(型号为FE20)检测;草酸、枸橼酸采用瑞士万通离子色谱仪(型号为883)检测;尿量则采用常规量杯记录。
2.1结石复发情况:随访1年,无失访者,120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结石复发,1年复发率为22.50%。并将复发者纳入复发组,余下93例未复发者纳入未复发组。
2.2一般资料比较:对比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发现,两组性别、病变范围、肾积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感染类型、手术方式、结石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年龄、合并症中内分泌疾病、手术清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2.3两组尿液成分分析: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尿量、钙、枸橼酸比较无差异(P>0.05),但复发组尿液成分中pH值低于未复发组,尿酸、草酸、磷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尿液成分分析
2.4两组结石成分分析: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结石成分中草酸钙类、尿酸类、磷酸钙类占比无差异(P>0.05),但复发组磷酸镁铵类成分占比高于未复发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结石成分分析n(%)
2.5多因素分析:对以上有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内分泌疾病史、磷酸镁铵类结石成分、手术清石率<80%及尿液成分pH值、尿酸、草酸、磷均是影响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结石成分中磷酸镁铵类与结石复发呈正相关(r=0.536,P<0.05),尿液成分中pH值与结石复发呈负相关(r=-0.417,P<0.05),尿酸、草酸、磷与结石复发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7、0.425、0.439,P<0.05),见表4、5。
表4 多因素分析
表5 结石复发多因素分析
微创手术作为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改善其症状,但术后结石复发依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且随着病情进展,结石长期存在,久而久之就会增加术后感染风险,给患者康复带来不利影响,而当前复发机制尚未明确,影响术后复发因素较多,因此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是当前研究重点。本研究发现,120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结石复发,1年复发率为22.50%,提示在临床治疗中,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需引起重视。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70岁、内分泌疾病史、磷酸镁铵类结石成分、手术清石率<80%及尿液成分pH值、尿酸、草酸、磷均是影响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70岁以上的患者多存在免疫系统衰竭状态,术后免疫功能及抵抗力均降低,大大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及复发的风险,不利于康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加强对70岁以上患者的看顾,术后给予长期抗感染治疗,降低结石复发风险。
内分泌异常的患者其内环境相对紊乱,而且胃肠道、肾脏等脏器均会出现功能异常,而肾脏功能异常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泌尿系统负担,泌尿系统功能受损,其结石复发风险随之升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加强对内分泌异常患者的监护,必要时在术后及时纠正内分泌紊乱,降低术后结石复发风险[5]。
部分结石发病部位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进而降低手术清石率,残留的结石则会持续伤害泌尿系统,随着病情的进展,结石逐渐增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对结石进行有效清除,并在需要的情况下,配合使用影像学技术,实现彻底清除,降低术后复发风险[6]。
对尿液成分进行分析发现,pH值、尿酸、草酸、磷均是影响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可能是因为尿液中草酸、磷过多,则会导致草酸钙过饱和,极易因大量沉积而形成结晶;而形成大结晶体则会短暂停留在肾小管内形成草酸钙结石;尿酸增多会促进草酸钙结石以尿酸为核心形成异质核,增加结石复发风险;pH呈酸性的尿液中含有的尿酸较多是因为其溶解度偏低,长期下去可进一步促进沉淀物的析出,增加尿酸结石形成风险[7]。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加强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重视,给予相应措施以降低风险。
本研究在对患者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草酸钙类、尿酸类、磷酸钙类不会影响术后复发,而磷酸镁铵类则会增加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分析可能是因为泌尿系统在出现感染后,相关病原菌会促进尿素酶的生成,将尿液中尿素迅速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在一定程度上会间接影响尿液pH值,而pH值的改变又会进一步促进铵离子与尿液中磷酸根、钙、镁结合生成磷酸镁铵,二者互相影响[8,9]。亦提示临床在治疗中,需对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术后复发。另外本研究中还发现,结石成分中磷酸镁铵类与结石复发呈正相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磷酸镁铵类存在于感染的肾盂肾盏内,而结石患者尿液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钙、草酸,当其尿量减少,尿中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就会增高,就会出现呈超饱和状态的磷酸镁铵结晶,其发生结石复发的概率也就越大,针对此类患者需要限制含钙、草酸成分多的食物摄入;另外尿液成分中pH值与结石复发呈负相关,尿酸、草酸、磷与结石复发呈正相关,是因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尿液pH值波动范围为中性或偏酸性,一般是借助人体肾小管系统分泌电离子来维持相对平衡,而在pH值显著降低的状态下,肾小管表面钙黏蛋白分泌增加,草酸钙对其粘附力最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结晶,进而形成结石;而尿酸溶解度表现为pH依赖性,当pH值越低即呈弱酸性,肾小管细胞氨生成不足导致尿酸晶体析出,尿酸结石形成的概率也就越大;磷酸相较于上述两种物质,呈若相关性,是因为其溶解度偏于中性,只有当尿液pH值逐渐趋于6时,其饱和度才会增加,溶解度降低,可见结石复发不仅与pH值息息相关,也与多数结石形成具有明显关系,进一步验证在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治疗中,需加强对磷酸镁铵类结石成分较多者,pH值较低,尿酸、草酸、磷值较高者的监测,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综上所述,年龄≥70岁、内分泌疾病史、磷酸镁铵类结石成分、手术清石率<80%及尿液成分pH值、尿酸、草酸、磷均是影响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且磷酸镁铵类结石成分与尿液成分均与术后结石复发相关,提示临床不仅需关注结石清除率,还需对结石成分及尿液成分进行分析,预防结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