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竞赛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23-08-03 10:29徐博许德新邓雄綦志刚
高教学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模式

徐博 许德新 邓雄 綦志刚

摘  要:目前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诸多教育模式方面的约束,而社会急切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这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以科技竞赛和本科生导师制为连接手段,借助“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法、科技竞赛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能够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思想、创新人格的新培养模式,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藉此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科技竞赛;“本硕博”贯通培养;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023-0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ained by many educational models, and the society urgently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leads to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This study tak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s the connecting means, with the help of the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al" through training metho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ith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training mode that can enhance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novative thought and innovative personality,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Bachelor, Master and Doctor"train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mode

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首要关注的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之大事,也是高等院校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首要前提,因此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迫在眉睫[1]。世界各国均已注意到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性的问题:美国重视课上创新,而且其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在综合素质中占比并不是很高;英国将研究生的创新性作为其能否顺利毕业的主要依据[2]。相对而言,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一直不被看好。近年来,我国高校也逐渐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3]。科技竞赛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最快的途径,能够帮助研究生把课堂知识与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020年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然而,由于培养方式的不同,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产生断层,并且本科生只参加科技竞赛而研究生只参与科研项目,这严重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因此,应改革高校的教育方式以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处在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多数理工类高校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完备[3]。科技竞赛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通过科技竞赛,研究生可以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4]。本文旨在探究以科技竞赛为导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研究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科技竞赛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载体。高校应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借助本科生导师制,整合“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法,促进科技竞赛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力求形成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整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方法

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进行本科生培养,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需要选择自己的导师和研究方向,因此会在人才培养上产生断层。要做到“本硕博”贯通培养,首先要让本科生教育对研究生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5]。

“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本模式中本科低年级主要进行基础和通识教育,按专业大类培养;本科高年级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进行科技竞赛和初步科研训练;硕士低年级主要进行学科交叉课和核心课的培养,辅以科技竞赛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硕士高年级以竞赛、项目为主,同时需要参加学术会议进行交流,使其对学科前沿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博士研究生主要進行关键课题的科学研究,同时需要一定的论文发表量。本模式中主要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和科技竞赛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联系起来,统一进行课程编排,协调进行科研实践,从而达到综合管理的效果[6]。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联系起来[7]。院系应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长,让学生们自发结成兴趣小组并为其分配适当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自身爱好帮助学生拟定发展计划、参加相应比赛。导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标准,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从而形成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8]。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的关键一环。

科创比赛是联系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使校园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9]。虽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整齐划一,后者体现各个研究方向的特色,但是对于参加科创比赛而言,二者的差别并不大。因此可以依托科创比赛构建出一条由本科生通向硕士研究生继而前往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通道。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应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以吸引学生注意,促使其主动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各种比赛,例如“互联网+”全国大赛、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菲尼克斯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大赛、交通运输科技大赛等赛事中均能看到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子的身影。同时,校方针对各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举办校内科技竞赛,例如RM校内赛、“五四杯”、“启航杯”等,力求让学生的创新实践多样化,让所有学生都额能参加适合自己的科技竞赛。这些科技竞赛不仅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问题,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推动整个团队的运作与发展。

(二)  科技竞赛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方法

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区别不仅在于前者整齐划一的课程和后者方向鲜明的导师制,还在于本科生只参加科技竞赛而不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生只参与科研项目而极少参加科技竞赛。这导致了本科生参加竞赛时只有课堂知识而缺乏参与项目实践所引发的深度思考,不清楚自己的作品最应该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动手实践,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放到科技竞赛中,学生就会思考其长久性的解决办法。

如图2所示,高校教育主要有四个主要内容:教学课程、科技竞赛、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10]。其中教学课程是基础,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是应用和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位论文是检验,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应用进行查漏补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应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以吸引学生注意,促使其主动参加科技创新竞赛[11]。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将学科前沿的科技竞赛与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共同驱动教学方式改革,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进程为基础,填充适当的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探索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学生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中应与自身参与的项目和竞赛相结合,检验所学,深化巩固。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为每四到五名本科生分配一位具有相关科研背景的导师,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适当参与导师项目,在项目中引导学生思考,并传授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是给予学生灵感的过程。由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对参与者的要求一般较高,本科生很难直接参与到项目研究当中,所以鼓励学生将自身想法付诸于科技竞赛的实践中,根据科研兴趣组成小组参加竞赛,在竞赛中引发学生对于科研课题的深入思考。科技竞赛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竞赛成果进一步服务于科研项目或者提炼成新的项目。

同时,创新实践基地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研究生在创新基地内开展创新活动,准备科技竞赛,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营造了创新氛围,促进了学风建设。固定地点的科技创新基地,可以为参加比赛的学生提供稳定的研究环境,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也会对导师的能力加以提升,造就出创新型导师[12]。

如图3所示,构建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项目为科技竞赛提供灵感,科技竞赛为科研项目提供科研训练的平台。通过组织科技竞赛引出创新活动,结合科研项目巩固创新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全面培养[13]。除此之外,还要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科技竞赛体系,构建推动科创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完备的科技竞赛体系,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还是研究生自我认识、自我展示的新平台。同时要完善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从内部激励学生对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从外部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检验人才培养成效。

最后要强化科技竞赛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是师生参加创新竞赛的原动力。对于学生而言,除在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外,学校需给予参加竞赛的优秀学生以对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是增强学生创新动力促使其继续做出更好的作品的关键因素[14]。对于指导学生的教师而言,学校可以给予职称方面的奖励。此外,应定期给予其中优秀的指导教师以额外的奖励,让优秀的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三)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目前各高校已经逐渐增加创新能力在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中的比重,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基本做到了人人都有创新点,但是其中不少学生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显现出急功近利的负面思想。显然,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思政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工科学生习惯性地认为专业课程比思政课程更加重要,后者只需读一读、背一背,通过考试就可以。同时,教师们普遍认为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专业课程由导师们传授给学生各种专业技能,而思政课程则是马克思学院和学工队伍应该考虑的事。从而导致了当代研究生教育在思政方面的欠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中,如何做到立德树人,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进行探索[3]。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5]。单纯地要求师生提高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显然不现实,因此,本文提议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形成课程思政的新模式。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平时的课程和研究中,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6]。让所有的专业课程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进而带动全院或全校的思政教育[17]。

在课程思政的德育过程中,研究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还处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思政教育应围绕专业课教师展开。“育人”先“育德”,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意识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健康的心态,使得学生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面对,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通过专业课程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中心是专业课教师,所以课程中仍以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辅以适当的思政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专业课教师要在保证当前课程特色不变的前提下,立足专业知识背景中,结合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加入思政元素,辅以正确的道德引导,整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工作的认知水平和德育能力,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将思政考核加入到职称晋升和评优机制中。对指导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计算相应的工作量,建立对应的导师奖励机制,以激发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藉此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的校园思政氛围,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研究生导师也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研究生和导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生是基础,导师是灵魂[18]。研究生道德素养的源头是导师的道德素养,所以选好研究生导师至关重要。导师团队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技竞赛为载体,不忘初心科研育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指導团队,体现“传帮带”团队建设效应,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最后,应将课程思政的重心落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来,建立相应的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对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是研究生提升自身创新素质的“指南针”。要建立健全的、符合国家教育规范的创新素质评价体系[19]。在构建学生创新素质评价系统时,应该充分体现出科学性和整体性,应该将学生测评和导师测评充分结合,藉此保障研究生时刻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明确定位,同时让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为清晰的认识[1]。

二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一)  科技竞赛组织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

学生参加的科技竞赛一般由学院科技协会和团委共同组织。但须知科技竞赛也是十分复杂的,包含学生的立项、教师的审核、最终的奖励等诸多环节,或许还需要设立科创基金,因此科技竞赛离不开学校教务处和财务处等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20]。因此,不少高校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科创活动领导小组,让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科技竞赛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

(二)  以竞赛为突破点与系统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参加科技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绝不能只抓科技竞赛。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巨大工程,要系统化培养。无论何时,理论都是实践的基础,在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参与实践的同时,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适当的工程试验和实践教学,将创新思维融入研究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营造出更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三)  重视创新素质培养与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创新素质只是全面素质的一个方面,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具有创新的能力,还具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人格。目前创新素质已经成为评价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现在多数研究生在毕设答辩中总结出不少的创新点,但多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实为效仿而非创新,虽然有创新的能力,却没有创新的品格。须知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的能力,更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奋斗精神,这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和思想保障[21]。

(四)  创新人才大众化培养与精英式培养的关系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既需要大众型培养也需要经营型培养。大众型培养作为基础要融入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而精英型培养则是因人而异的人性化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具体的实行中不能有所偏颇,要既重视又区别,从而实现创新人才有精英和大众共创新相互补充、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三  结束语

本课题的研究,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和科技竞赛,推动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科技竞赛与科研项目共同驱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兴趣,能够调动其创新积极性,营造更好的校园创新氛围,从而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王锁萍.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 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14-116.

[2] 陈齐平,田玥,章海亮,等.基于科技竞赛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7):129-130.

[3] 徐成,刘宏哲,代松银.基于课程思政和科技竞赛的工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吉林教育,2021(Z2):134-136.

[4] 张翔,黄启军,耿辉,等.科技竞赛在航空宇航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4):107-110,114.

[5] 黄明福,王军政,肖文英.新工科背景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171-176.

[6] 韩春玲,左志香.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下奖助体系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1):49-50,94.

[7] “本硕博”课程贯通的核心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6-03-14(007).

[8] 曾空,胡银银.“协同教育”视域下“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147-150.

[9] 余克强,赵艳茹,严欣,等.以科技竞赛为驱动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1):37-39.

[10] 李高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导向下的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66-67.

[11] 黄艺坤.以科技竞赛为依托,推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福建电脑,2018,34(5):84-85.

[12] 张丽,朱军,杨明,等.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探索——以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7):27-29,38.

[13] 周盛全,徐颖.基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3):106-108,112.

[14] 刘永红,纪仁杰,蔡宝平.高水平科技竞赛平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以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为例[J].高教论坛,2021(7):104-107.

[15]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16] 刘楠,陈凯航.基于“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13-15.

[17] 尚亚力,徐跃帼.显隐结合促推课程思政与纺织专业课程相融合[J].辽宁丝绸,2021(4):81-84.

[18] 沈洁.工科优势高校一流本科教育规划与集体行动——基于一流本科教育规划的文本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6):1-4,18.

[19] 季卫兵.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误区及其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54-157.

[20] 王洋,孙运彩,王秀华.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16):142-145.

[21] 耿会玲,高锦明,尹霞,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应用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11):64-68.

猜你喜欢
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机制的新探索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