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华
在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职能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潮流。将经济功能与政府功能紧密结合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单位行政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经济发展的测度和地方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领导地位,有着直接和必然的关系。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由地方政府高品质管理所产生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要进一步拓宽事业单位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对其在发挥经济管理功能方面的问题和改进对策进行探讨。
一、经济管理目标
首先是关于费用管理的目的。在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中,在分配金融资源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比较的关系。特别是对一个项目或者一个计划,在微观上进行资源分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找出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其次,对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目标进行研究。在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中,分配问题历来是一个关键问题,它既涉及单位间的分配,也涉及单位内部人员的分配。根据前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事业单位的分配中,要经常进行绩效考核,以便更好地实现其分配目标。
再就是,财务管理目标。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事业单位的筹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运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就当前而言,由于运营经费的差异,各单位逐渐形成了财政支持型、差额型、自筹型三种模式,而且大多数单位都有能力向外部筹资,从而有效地缓解了自身的财务压力,提高了单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是在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风险。因此,在融资的具体过程中,要尽量降低融资成本,控制风险,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事業单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事业单位通常是指政府以国有资产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致力于教育、技术、文化、健康等社会福利事业。事业单位是政府的主导,是以组织和单位的形式存在的。根据国家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不再按照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划分,而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事业单位已经不再是现代经济的主流,但是其经济治理作用却不容忽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的不同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经济管理功能,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例如,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现实状况,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从而改善行业的垄断状况,并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实现人均收入的均衡。
三、在管理中碰到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建立的行政体制尚未进行系统的调整和规划,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和掌握不够透彻,很难为有关制度的建立、实施和完善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导致在面临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时,没有可参考的依据和方法。而有的事业单位虽然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缺少强大的经济管理人才支撑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缺乏,也不注重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因此,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妨碍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财政经费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时,还不能实现专款专用。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监管机制不健全,致使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致经常发生贪污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时没有进行好的规划和设计,有些项目的实施工作比较盲目,没有结合实际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合理利用,不但会造成政府经费的大量浪费,而且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
四、经济管理功能的实现策略
(一)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的预算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总的预算分配、运行监督、预算责任等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此为依据,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从而使资金的配置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在编制预算时,要全面统筹各部门的收入、支出,并在完成前一年的预算时,对年度的预算进行调整。另外,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使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注重优化整合社会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行政审批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必须注重建立健全法制经济模型,强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与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注重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加强授权审批制度,特别是对于非行政许可的项目,必须更加具体和严格,从而使事业单位逐步由原来的行政许可功能过渡到行政服务功能,进而有利于优化和整合审批功能。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具有比较完备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中介单位和组织,实现“生存管理”和“社会中介”一体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是解决“转企”改革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必须具备某种公共服务职能,才能使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在经济和行政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必须尊重基本原则,如透明性和民主性原则,保证广大群众对事业单位各种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参与,从而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职能。
(三)加强预算编制建设的规范化
在编制预算时,要根据预算编制的基本程序,综合分析单位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使单位的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对于单位的日常开支,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预算清单和详细的开支记录。在这一背景下,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财务分配计划,并与单位的人员编制标准相结合。在实际实施中,一方面要在单位预算经费上力求开源节流,即要对职工福利补助的增幅进行有效的调控;另一方面,要对单位的接待和报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而对于单位的申报,要坚持科学、高效的原则。为此,需要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调研,以证明其可行性与重要性。
(四)加强对高质量人才的培训,健全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单位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经济管理的观念,才能在经济管理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支持。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在招聘经济管理人才时必须慎重。在注重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应重视现有人员的丰富工作经历,充分发挥其专业素质优势,并定期组织更加专业、系统的培训,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事业单位基本开支的管理
基本开支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支项目,用于维持事业单位的日常运作,并为日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事业单位的基础开支包含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基础设施设备的保养及更新、日常工作需求等资金。尽管事业单位的基础支出单笔金额不大,但由于其涉及范围广、持久性强,在年末结算的时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要把日常开支合理地纳入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之中,并采取科学、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对基本开支的预算控制,从而提高基本开支的使用效率。
(六)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推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政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要想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目标,离不开完善、规范的金融管理制度和优秀的管理人员。当前,我国的财政工作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领导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财务管理一般都是由领导来做,而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则是从各个方面着手。所以,要使财务管理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必须注重建立健全的领导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人员工作和监督制度,从不同的层面上激发和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将制度不严格所造成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七)加强对经济管理的监督
目前,我国的經济体制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无论是在体制上还是在发展上,都没有实现应有的效果,也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出现垄断的特殊因素。面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在今后的经济管理中要以上述问题为中心,加强市场监督,解决目前经济市场中的问题。通过对产业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产业垄断状况的日益恶化,对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市场定价不当也会对公众的正当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极大地削弱市场主体的竞争积极性。要根除市场的垄断,光靠市场本身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作用,既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意识,又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
五、结 语
总之,在事业单位日常管理中,经济管理是一个关键环节。尽管各部门的领导都清楚地认识到了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许多较为普遍和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从多个方面加强对经济管理的研究与监控,使之能够及时地发现、处理好每一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