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本书阅读的《红楼梦》课后探讨的三个主体方向

2023-08-01 00:24:19杨大忠
学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楼梦探讨途径

摘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注意教学对象的差异。师生课后探讨是深度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手段,探讨集中于三个主体方向:探究细节内涵,丰富人物形象;质疑传统观点,开展学术争鸣;立足前人观点,提出自我见解。基于整本书阅读的《红楼梦》课后探讨,提升了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极高要求。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途径;探讨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之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成为高中阶段的必修内容。对于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如何实施课内与课外教学成为语文界同仁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当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缺陷很明显:就教学对象而言,忽视了学生阅读、理解《红楼梦》能力的个性差异,导致对《红楼梦》领悟力强的学生不得不削足适履。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围绕《红楼梦》全书内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师生课后自由探讨的方式来深度理解《红楼梦》,不失为一种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极好途径。

《红楼梦》整本书教学不必过分纠缠于书中的细枝末节,否则很可能会走向凭空索隐的虚无之途。但对于熟读、精读甚至研读了《红楼梦》的那部分学生而言,掌握小说的大致情节早已不在话下。曾有一位学生告诉笔者,她把《红楼梦》足足读了八遍,对小说的熟悉程度竟然超过了笔者。对这样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所授的具有共性的同质化内容显然已经不适合他们,课后与教师围绕《红楼梦》进行专题探讨成为提升他们文学素养的极好途径;至于基础一般的学生,与教师在课后进行探讨也会有效提升他们对《红楼梦》的領悟能力。“新课标”阐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式是:“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1]13可见师生平等交流讨论是提高整本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鉴于具体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教学《红楼梦》的时候就和学生约定:课后可以和我自由探讨关于《红楼梦》的任何问题;有的问题,如果我一时解决不了,我会虚心向大学里研究《红楼梦》的专家进行咨询,获得圆满答案后再反馈给学生。由此班级产生了积极阅读、探究《红楼梦》的浓厚氛围。就师生讨论效果而言,如果能明确课后探讨《红楼梦》的主体方向,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确立阅读、研究的重点,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就笔者教学实践来看,师生课后探讨《红楼梦》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主体方向。

一、探究细节内涵,丰富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效果如何?这是需要教师及时检查并反馈的。落实检查反馈的方式很多,其中“提问、练习和对话被普遍认为是三大基本策略”[2],作为三大策略之一的“对话”,无疑包含师生之间的课后探讨,这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手段。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宏观层面的悲天悯人与文以载道,更在于细节层面的小中见大与幽隐发微。经典作品的宏大叙事、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质等因素往往都是通过各种细节的精心建构以及细节丰富的内隐意义体现出来的,探究细节的高深内涵对挖掘作品的整体价值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四大名著中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中的种种细节都隐含着深刻的内涵,与小说的丰富主题与独到的艺术成就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细节内涵,往往成为学生与教师课后探讨《红楼梦》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脍炙人口的“宝玉挨打”,原因之一就是贾环在贾政面前暗中挑唆,污蔑金钏投井是宝玉逼奸所致。宝玉挨打后,围绕贾环挑唆之事,众人的态度显然是不一致的。学生在课后曾向笔者提出过以下问题并和笔者展开热烈的讨论:

袭人知道贾环陷害宝玉吗?事后她对贾环的态度如何?这种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种过于微观的问题显然涉及到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就本题而言,袭人无疑是知道贾环陷害宝玉的,证据是:焙茗告诉袭人“那金钏儿的事,大约是三爷说的,我也是听见跟老爷的人说”。(第三十二回)

这个很小的细节,在《红楼梦》中是一带而过的内容。《红楼梦》整本书教学相对比较粗放,一般不会留意于这样的细节。从本题来看,由袭人知晓贾环陷害宝玉这个细节推广到对袭人的行事特征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总结,进而领悟《红楼梦》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正是本题的高妙之处。详加推敲,该细节着实不简单:袭人竟然没有记恨贾环。即便王夫人问她:“我恍惚听见宝玉今日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没有?你要听见告诉我,我也不吵出来叫人知道是你说的。”袭人仍旧回答“我倒没听见这话”。(第三十四回)袭人替贾环遮掩,既体现出袭人的善良仁厚,又显示出她不想说出真相而使宝玉、贾环兄弟反目的良苦用心。不管怎么说,宝玉和贾环都是兄弟,而自己是奴才,如果奴才的暗中挑唆使主子兄弟不和,奴才也不会有好结果的。这体现出袭人的远见和清醒。此外,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袭人看来,宝玉挨打在某种程度上是咎由自取:他讨厌仕途,动辄说朝廷官员是“禄蠹”,喜欢在内帷厮混,并且热衷于和戏子交朋友,所以,正可借助“挨打”一事促使宝玉自我反省。这正是袭人的良苦用心和可爱、可敬之处,也可藉此管中窥豹地透视出袭人能够在贾府长期得宠以及贾府败落后她依然能全身而退并且有好的归宿的原因。

师生课后探讨类似细节,可小中见大地发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由此意识到作品在情节组织上的高明。对细节内涵进行探究,会涉及大量相关线索和复杂的情节架构,所以绝不能采用静止的阅读方式,而要有由此及彼、通贯全篇的意识。就本题看,袭人是从焙茗那里知道了贾环陷害宝玉之事的,由这个小细节围绕相关事件进一步探究,就可以明晰袭人的性格特征;由袭人的性格特征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对袭人未来前途的合理预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不提倡在细节上过于纠缠,但教学对象如果是对《红楼梦》较为深入了解的学生,则要因人而异了。一方面,细节描写是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为这是探究小说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正因为细节往往蕴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教师和文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是能够围绕相关细节进行深层次探讨的。这种探讨一般在课后开展比较适合,师生可以围绕相关论题和具体内容畅所欲言,在理据兼备的基础上剥茧抽丝,层层推进,直至深入问题的实质。这种师生之间的探讨方式,使论题由表象逐渐深入本质,探索人物丰盈的精神层面;同时,更使学生认识到《红楼梦》高超的写人叙事手法与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有序化、层进式的有效提升。

二、质疑传统观点,开展学术争鸣

“新课标”提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引导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1]18-19。而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理据兼备的基础上对传统观点进行合理质疑,辨析批驳,并确立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显然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为了深入了解原著的精髓,除了阅读名著,有时观看经典影视作品也是重要辅助手段。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红楼梦》的直观了解,笔者曾围绕某论题给学生播放了央视经典版《红楼梦》第五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珍和儿媳秦可卿偷情最终被尤氏察觉是剧中的场景之一。如此场景设计,也是脂砚斋评《红楼梦》时透露出来的信息:贾珍与秦可卿有私情。

贾珍和秦可卿是否有私情?对高中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讨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伦理道德的敏感点,这也是有些老师所担心的。但是,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课后对此进行讨论,就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也不失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播放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之后,有几位学生在课后找到了我,他们认为影视剧中的情节设计有问题——秦可卿不可能与公公有乱伦之情。理由如下:

1.如果两人真有私情,秦可卿去世后,贾珍怎么可能哭得死去活来?这不等于间接承认两人关系不正常吗?

2.秦可卿生病后,公公贾珍和婆婆尤氏对可卿关心备至,操碎了心。如果贾珍真和儿媳有私情并且被尤氏知晓,面对贾珍对儿媳病情的关心,醋味十足的尤氏焉能不冷嘲热讽?可是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尤氏和丈夫一样,都十足疼爱这位懂事的儿媳。

3.如果秦可卿真是和公公偷情的淫妇,她在贾府怎么可能深受那么多人喜爱,尤其贾母和王熙凤?贾母连才子佳人式的爱情都大加痛斥,怎么可能容忍如此苟且之行?王熙凤“行的正,走的正”(平儿语,第二十一回),最痛恨贾瑞骚扰自己的举动,她怎么可能听到可卿的丑事后还会对她嘘寒问暖体贴备至?

学生以上三点理由,可谓理据兼备。其中第一条理由是依据社会常识得出的合理结论,二、三两条理由是依据具体情节和人物特性得出的结论。不能不说,能够提出以上多条论据的学生,对《红楼梦》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们的观点也应当是成立的。

但是,另有一些学生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贾珍和秦可卿的确有不正常的关系。学生的理由是:秦可卿在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名列最后一位,关于秦可卿的插图与判词,小说中是非常清楚的:“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中的场景和判词,往往与人物的身世是紧密对应的。从描写秦可卿的插图与判词来看,秦可卿是“悬梁自尽”而死的,可见她与公公的奸情暴露后无脸见人只能自我了断;“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更隐含了秦可卿和公公贾珍的暧昧之意:贾珍和秦可卿由“情”而“淫”,流言蜚语是从荣国府传出来的,实际上两人不正常的关系起初发生在宁国府。

应当说,这种观点也有道理。虽然《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具体事迹在插图与判词中没有得到确切反映,但依据插图与判词说秦可卿与贾珍有私情还是可以说得通的。

学生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笔者也无法论断。在咨询了几位和我关系较好的研究明清文学的大学教授后,笔者向学生指出,以上观点的对立恰恰反映出《红楼梦》成书的不易:曹雪芹很可能在《红楼梦》初稿中安排了贾珍和秦可卿偷情的情节,并且因为偷情被人发现导致秦可卿自杀,她的这种命运在判词中也作了暗示。但后来曹公对小说情节作了多次修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出于某些未知的原因,曹公改变了之前关于秦可卿的情节设计,删去了她和公公贾珍的暧昧情节,但忘记改变判词,導致判词与人物具体命运的龃龉不合。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单向知识输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传统观点或经典观点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而很少产生怀疑、鉴别的动机与意图。学生阅读经典小说,注意力往往聚焦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具体事件的剖断,很少能联系具体情节对一些传统观点进行证据充分的批判质疑。而传统观点往往形成于特定时代和特殊场合,容易被时代特征和特定情境所裹挟,打上浓厚的时代和个人烙印。所以,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时能够注意时代特征的局限性,探索作品的成书规律,学生就能对小说情节或前人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点评、质疑、总结、归纳,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教师而言,如果能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其他特质,则更难能可贵;而引导学生利用人物判词和命运的矛盾性推断《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特点与复杂性,使学生认识到《红楼梦》成书的不易和艰辛,正是极好的例证。

三、立足前人观点,提出自我见解

对教师而言,教授《红楼梦》,在自我解读的基础上,也要积极采纳他人的观点,切忌闭门造车。有效借鉴、吸收他人成果,完善自己的见解,然后将自我观点传授给学生,深化学生对小说的认识,使学生获得方法论上的指导,进而形成初步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能力。这才是《红楼梦》整本书教学的最高教学目标。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比较,是阅读、研究《红楼梦》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这种比较可以是全方位的,也可以围绕一些细节展开。而有些细节内涵的发掘则不是一次性就可以穷尽的,它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拓展、完善。这也是师生课后自由讨论的内容范畴。

例如,关于宝钗和黛玉的“偷听”,小说的描写大有深意。《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说到宝钗无意中听到小红和坠儿围绕小红手帕被贾芸捡到一事的谈话,她的举动是耐人寻味的:“一个‘煞住脚,一个‘细听,便把当时薛宝钗的心态揭露得很深刻:她是一个酷爱获取别人隐私的人;但她同时又是一个绝对不愿让人知道她有这种嗜好的人。”[3]76再看《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黛玉偶然偷听到宝玉斥责湘云“仕途经济的学问”后所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她的反映也耐人寻味。经过对钗、黛“偷听”的比较分析,余党绪老师认为:“至少在上述比较中,我们看到了表里不一、不乏心机的宝钗和超然洒脱、爱情至上的黛玉。”[4]

宝钗偷听,就是“表里不一、不乏心机”;黛玉偷听,就是“超然洒脱、爱情至上”。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在解析宝钗、黛玉形象的时候,穿插了余党绪老师的观点,没想到学生在课后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小说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湘云说小戏子像黛玉,宝玉打眼色给湘云提醒她不要如此调侃黛玉,湘云事后愤怒地要离开贾府,宝玉以“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来为黛玉开脱,不料这番话被黛玉偷听到,又引起了黛玉的不快。学生认为,黛玉此处的“偷听”没有任何可爱的意味,相反,倒是显示出她的“小性儿”“小心眼”,容不得别人开自己半句玩笑,并且完全没有考虑到宝玉的良苦用心。她对宝玉的无端指责,显示出她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甚至可以说有点刁蛮。

学生的观点的确有一定道理。通过细节内涵分析人物形象,强化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小说解读的重要方向。类似的细节由于人物所处的环境不同、时间差异、心智不一,往往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思想特征和性情波动,这使经典人物的“圆形”特征显得更为典型。就拿“偷听”这个细节来说,小说中关于黛玉的“偷听”尚不止以上两处,另有学生告诉笔者,第八十九回黛玉偷听到紫鹃、雪雁关于宝玉定亲的话,竭力寻死,反映出她的纯情和爱情至上的可贵。一旦学生把小说中黛玉“偷听”的内涵全部汇总起来,黛玉的形象就会更加光彩夺目。

对人物形象进行总结,需要一个积极的探索过程。随着时代发展和研究成果日益丰硕,钗黛之辨逐渐打破了过去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模式,人物形象逐渐变得立体、多元和复杂。这体现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层递性。就《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学生围绕教师所说的话题,在小说中寻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并且还能对此发表自己的评论,这不仅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深化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学生认识到对人物形象的总结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这需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围绕相关论题在小说中继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和题材,从而完善人物形象。这种发现往往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逐层推进的动态过程。

总之,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1]11,而课后自由探讨,是达成以上目的的重要手段。笔者依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师生课后自由探讨《红楼梦》的以上三个主体方向。对学生而言,师生之间的探讨内容可以通过撰写“准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对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撰写“准学术论文”是绝对可行的,吴泓老师说:“我的学生在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结束后的‘出口,就是写一篇相对标准的‘准学术论文……在我的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写作论文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之前长时间的阅读与思考,不然,我也绝对不會称之为学习的‘出口,喻之为一座文章的‘大厦。”[5]在“准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使学生明白问题所在,最终形成满意的成果。需要说明的是,开展《红楼梦》课后自由探讨,对教师提出了极高要求,“一个能够指导高中生进行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懂名著,了解红学研究的整个状貌,知道何为正,何为偏,何为误,何为‘民科,才能比较正确地、有高度地指导中学生开展阅读与研讨。”[6]教师不仅要深谙《红楼梦》的情节内容,而且对小说的人物事件、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环境内涵等都要有自我认识,要能够围绕论题运用自身的知识素养将小说的相关回目与情节自圆其说地融合起来,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窦瑾.中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9).

[3]曾扬华.钗黛之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余党绪.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2(4).

[5]吴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J].语文建设,2020(11).

[6]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施[J].学语文,2020(1).

(作者:杨大忠,历史学博士,浙江省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桐乡市高级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责编:张应中;校对:尹达]

猜你喜欢
红楼梦探讨途径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分析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