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三全育人”要求的提出,一个多元、开放、科学的教育生态正在逐步形成。“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操作方法。如何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值得我们探索。在育人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从协同发力,促育人情怀深入人心;从课堂出发,把育人元素融入实践;从营造氛围做起,让育人文化浸润心灵这三大策略,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阶段;德育;三全育人;践行策略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教书育人的总方略,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育人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这些都指明了立德树人的落实需要遵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着眼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协同、课堂、氛围出发,在积极的德育实践中推动“三全育人”理念落地生根。
一、协同发力,促育人情怀深入人心
道德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依靠老师的培养,还需要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教师、家长、专家协同发力,方能点亮那一盏指引孩子前进的明灯,让孩子在呵护中得到健康成长。
(一)教师面谈,打开心结
戚同学是一个文静内敛、心思细腻的女生,母亲改嫁让她提前“长大”。开学后的一天晚上,她突然发微信说不想活了。我当了8年班主任,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等她道出了自己的委屈和难以排解的抑郁后,我答应第二天会带自制冰激凌给她品尝,并与学校进行了沟通。
学校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立即请我过去商量对策。我们分步骤地积极应对此事。先由我出面,邀请小戚来到家中。为了消除她的隔阂,我特地安排了只有我和她的会面。那天,我们像熟悉的朋友一般,谈了各自的兴趣爱好、未来的计划憧憬、交友的经历感受,唯独没有谈学习。第二天,德育主任、年级主任和学校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理构建中。我们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讨论着孩子的点点滴滴,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像老朋友一样聊一些日常,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在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戚同学封闭的心门慢慢打开了,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二)家长来校,说出纠结
这件事必须要让戚同学的亲生父母参与进来,才能找到根源所在。我们深入了解才得知,与戚同学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脾气古怪,会经常指责孩子,一门心思只要她学习好。对于这么大的孩子还睡在客厅这件事,他们丝毫没有觉得不妥。这无疑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迫感。
接着,戚妈妈也说出了这些年自己内心的纠结:“我小时候也经历了父母离异,也无数次想过轻生,心理医生说我有抑郁症倾向。这些年组建了新的家庭,也逐渐淡化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我现在的处境也很艰难,家里的孩子还小,正需要人照顾,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唯一能做的就是抽出周末的时间陪陪小戚了。”坐在一旁的爸爸沉默不语。
(三)专家引领,找到症结
对于心理极度敏感的孩子,我们必须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从根上“治病”。学校特地聘请了校外的心理辅导老师,从心理问题的来源、成因、结果出发,对戚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小戚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之一部分遗传因子,让本身性格过于敏感的她遇到问题就一触即发。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对她学习的关注,分散她的注意力。结合小戚的情况,我巧心筹划,利用给集体过生日的契机将同学们邀请到她家里。我们一起去超市采购新鲜食材,一起用烤箱制作蛋糕坯子,一起将奶油打散均匀地涂抹在蛋糕上。她在集体劳动中感受到了同学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集体的温情此刻从学校延伸到了家里,育人的情怀于无声处绽放!
二、从课堂出发,把育人元素融入实践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一次活动或者一个时段,它需要关注育人的整个过程。全过程育人包括生命成长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期学年育人的全过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从接触学生到毕业的全过程。而课堂是实施全程育人的主阵地。我充分利用午会课、中队课、开学第一课等契机,把育人的理念引入课堂,融合在课堂教育实践之中。
(一)重温经典故事,感受宽容力量
小黎是正义感满满的小学霸,班级里但凡有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他都会管理督促、耐心劝导,但同时他也是有着一颗玻璃心的孩子,总会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发泄不满的情绪。因为一次练习没做好,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重地打了自己一耳光,还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是人!”
利用午会课,我讲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廉颇由于蔺相如位居其上,心怀不满。后来廉颇明白蔺相如的苦心后,身背荆条上门请罪,两人成了生死之交。学生们在讨论、交流中深化着对宽容大度的认知。谈感受时,小黎坚定地说道:“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常人犯错在所难免,犯了错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要有知错、认错、改错的勇气和决心。我们要懂得包容理解别人,才能显得自己心胸宽广。”看着他谈感受时的认真状态,我知道转化的契机来了。从认知到情感升华,小黎在浸染之下变得冷静客观,心理缺失的一角也在慢慢被填补。
(二)重现生活场景,触发心理体验
小黎从故事中感受到宽容的可贵,进一步深化体悟迫在眉睫。接下来,“畅所欲言大家谈”主题班会开始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他们谈起了自身经历或见过的校园冲突事件:有的孩子承认自己有时心胸狭隘,不肯吃一点点亏,导致同学们都疏远他;有的孩子忏悔自己的暴脾气伤害了很多人……此时,沉默的小黎也举起了手:“我回想起六年级上学期英语课上发生的情景,觉得很惭愧。铃声响起,同学们在认真做着眼保健操,英语老师接到请假电话要去给学生开请假条。此刻,小程同学走下座位摸了一下我的腦袋,瞬间点燃了我易怒的火苗,旁边看热闹的小陈同学说:‘你就是有病,有本事就跳下去啊!我瞬间被激怒了,居然真的跑去窗户边架起腿试图跳下去,靠窗的两位女同学都被吓懵了,立刻闪到一边。”
能够毫不遮掩地描述他当时的情感变化历程,足以说明此事对他影响很深。我聚焦心理体验,让他谈一谈当时内心的想法以及周围同学的变化。小黎异常冷静地说:“人在冲动时,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我也不例外。一开始,我只是想打开窗户吓唬一下那位同学,没想到陈同学的煽风点火,让我失去了理智……”他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现在想想既后怕又惭愧,我不该跟同学锱铢必较的,这是不大度的行为。”听了他一番话,我悬着的心稍稍踏实了一些。
(三)重现冲动情境,改变偏激行为
作为班主任,我很困惑,对品学兼优但内心敏感的学生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他?我极力寻求新突破,“积极德育”教育思想出现在脑海中。鉴于学生们对“宽容”的深入体会,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们来到讲台前,重新思考当时应该怎么做。黎同学、程同学、陈同学、坐在窗户边的两位女同学都走上了讲台进行情景重现。我播放了预先准备好的舒缓的轻音乐,此事在学生们的演绎下产生了新的变化:只见,程同学摸了一下黎同学的头。黎同学心平气和,对他微微一笑,并且认真地告诉他:“我不喜欢别人摸自己的头。好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理解,若想和我玩,可以下课时商量。”程同学立马承认:“我原本只想逗逗你,却完全没考虑过你的感受,对不起……”由此可知,若能够换个角度,多为他人着想,同学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从五年级到六年级,小黎在一次次实践中变得更合群,也更理智了。每当遇到问题,他都会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心理问题容易反复,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们容易被激怒而做出一些偏激行为。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结果,让他们学会反观自我,做情绪的主人。
三、从氛围做起,让育人文化浸润心灵
道德素养的形成仅从一方面入手,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全方位把握。班级、家庭、社区三方协作,开展全方位辅导,积极营造育人氛围,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构建育人氛围,将育人文化积极渗透,全力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班级熏陶,生成集体影响
“大家排查下是哪个班级的孩子,下课后捡起石头去砸了二年级和四年级的窗户,这太危险了!”王老师的话音刚落,我立马一惊,联想到班级里那个“捣蛋大王”。我嘱咐了一位能干的同学,希望他能把在外面“游荡”的彭同学“请”来办公室。
在办公室里,我牵起他的小手,蹲下来认真倾听他的内心独白。了解下来,我才得知平日里家人对他简单粗暴,动不动就用武力解决问题。他泣不成声。待平静后,我牵起他的小手来到教室,扫视全班:“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他的优点呢?”此时仅有一位同学举手:“同学犯错时,我看到他主动帮助别人,并且劝同学改正错误了。”我趁热打铁:“人非圣贤,都有犯错的时候,只要同样的错误不再犯,就还是个好孩子。同学们愿意给他一个机会改正吗?同意的,就点点头;不同意的,就摇摇头。”出人意料,只有极少数的同学点了头。此时,他眼里隐隐有了闪烁的泪光,情绪慢慢产生了变化。我知道,班集体育人的氛围有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来了。
“你们真的不愿意吗?”底下还是摇头一片。我及时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将育人文化理念融入集体。“那大家愿不愿意给张老师一个面子,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老师相信只要他诚心改过,我们还是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对吗?”学生们点点头,大家达成了共识。随后,彭同学一字一句地倾吐:“我向大家保证,我会努力做个好孩子。”这句话,于此时发出,最有分量!
(二)家庭主导,达成包容理解
彭同学家长得知此事后,立即来到了学校,询问原因、共商对策、积极应对。在家校协作下,彭同学的爸爸妈妈转变了理念,为家庭营造了包容和谐的氛围,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会更加考虑孩子的感受,倾听他内心的想法。若是犯了错,也会耐心了解原因,和孩子一起改正缺点。慢慢地,孩子变得爱笑了,喜欢和同学友好交往了。
在家庭的主导作用下,调皮捣蛋的彭同学变得更加遵守纪律了。每次上课,他坐得笔直,听课也十分专注,有时还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班级传递着正能量。原先那个只会动歪脑筋逃避错误的男孩不见了,换来的是遵纪守规、伸张正义的阳光小男孩。这些改变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三)社区牵头,形成齐抓共管
如果说班级文化的熏陶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家庭环境的和谐给学生提供了沃土,那么社区的牵头则会给学生注入长久的动力。社区组织的一系列阳光活动——“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给社区环境做保洁”“为社区宣传献计策”……我都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区发动、学校组织、家长支持、学生参与,学生们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心灵得到一次次的滋养,育人文化于无声处见功力。
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经验与情感,在问题中“看见”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表达,推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协作,开展全方位辅导,全力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张小秋 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