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家校共育路径探讨

2023-07-31 14:15褚衍武
考试周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素质提升家校共育

摘要: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思想性的特点,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小学生身体、意识、情感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两大主体环境,在其劳动教育培养中必须要相互合作,最终达到共育。文章系统分析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方面存在问题,并为有效推进家校共育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7-0026-04

热爱劳动历来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美德之一。劳动教育也是各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在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家校共育,对学生优秀劳动素养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勞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现实意义

学校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优秀劳动素养方面担负重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家庭生活中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从学校习得的劳动技能和观念真正付诸实践,实现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持续性。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与家庭各自担负着无法替代的重要责任。

实现家校共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家庭与学校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依托、紧密配合,共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爱劳动、会劳动的优良品质。通过家校共育,也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统一性、持续性,丰富学生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家庭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双方采用合作育人的现代理念,有效实现资源、信息和方式方法共享,对学生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并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的确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弊病,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家校双方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矛盾和偏差

1. 家校双方对共育的观念冲突

近年来,“双减”全国范围内广泛落地,学校作为学生综合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也越发凸显。这本是令人可喜的变化,可却也让相当数量的家长产生教育惰性,将学生的教育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学校一方,以期缓解自己的生活、教育压力。

然而在学校方面,文化课教育早已不堪重负,更多的希望家庭一方能够转变观念,强化合作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科学发展的教育局面。在“双减”政策和协同育人思想的双重作用下,两者的权力与责任分摊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双方之间时常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矛盾冲突。

2. 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广大学校普遍高度重视文化课教授,直接导致“以劳育人”的教育思想被忽视。在升学压力的驱使下,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放在讲授文化知识、力保升学成绩的方向上。

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相比,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面相对虚化、弱化,导致该门课程很难像文化课那样得到广泛的关注。有些教师为求分数,对劳动教育十分轻视甚至无视,甚至变相将“干活”作为对学生的训诫方式之一,让学生对“劳动”心有余悸,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消极影响,劳动教育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3. 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相当数量的家长迫于生活和其他压力,未能很好地建立劳动育人的教育观念,普遍认为孩子只有读好书、考出好成绩,未来才有前途。于是家长们只关注于孩子的语数外等文化课成绩,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不愿让孩子分心或受累。更有甚者,一些家长将劳动视作低级行为,让孩子拼命地读书就是为了获取富贵,以摆脱劳动。

当代家庭多是一孩或两孩构成,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劳动,长辈们都是竭力避免让孩子插手,以期让其集中精力学习文化课,这让很多学生忽视劳动,甚至以劳动为耻。长此以往,这必然导致孩子从思想根源上排斥劳动,久而久之,自然很难培养起爱劳动会劳动的优秀品质。

(二)家校共育资源不充足

1. 缺少专业人员指导

纵观当前各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其学校师资队伍素质水平与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师资的要求并不相称。在部分学校中,劳动教育教师的师资配比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任何非此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成为该学科的授课人。这类教师自然缺乏专业的课程培训,教学内容落后守旧,讲课方式死板,上劳动课只为应付上级安排。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大多平日忙于工作和家庭琐事,很难拿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加之普遍缺乏科学专业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又溺爱孩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家庭劳动教育缺失滞后。

2. 缺少专业的教育条件

劳动教育不同于文化课教育,专业的教育场地和设施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条件。但由于相关政策的缺失以及经费设备、安全鼓励等其他条件的制约,一些学校无法也不愿组织开展专业性的劳动教育活动。真到了非上不可之时,也只能把劳动教育限制在教室内,对学生进行空讲,如此学生自然无法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以劳育人自然也无从谈起。

3. 缺乏专业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小学综合评价体系仍以文化课成绩为主要内容,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完善的多样化、专业化的评价体系。

就评价目标来说,只重视学生是否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和知识,忽视对学生劳动意识和情感的关注;就评价方式来说,只强调对学生最终行为效果的考核,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缺乏持续性和实时性考察;就评价结果来说,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年终考试中采取笔试答卷以最终定分的方式来进行测评,让实践性极强的劳动考察变相成了单一劳动理论考评,严重销蚀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成了权威评价者,家庭也完全置身事外,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评估更是缺少应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三)劳动教育课程停留于表面

当前,国家规定学校必须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广大学校响应号召开课,但也基本上是“为了开课而开课”,对该门课的重视程度普遍很低。在文化课教学任务重时,更是被语、数、外等学科无情“霸占”,仅存的课只是讲解劳动的相关理论,实践性的劳动活动更是难得一见,劳动只是“表面文章”。

另外,一些学校为节约师资力量,很少配备专职的劳动教育任课教师,此门课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或副课教师兼职,而这类教师本不具备专业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多只能“纸上谈兵”,点到即止,直接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缺失,知识结构单一落后。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劳动素质实难提升。

三、 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可行性策略

(一)科学把握劳动教育内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家校双方应当努力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劳动教育投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关于劳动教育,家校双方应保持一致的立场与宗旨,不单纯将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应当也关注学生的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教学压力大,即使无法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也可将劳动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学生从与劳动的独立状态慢慢实现相互交融;家长应摆脱“分数即一切”的桎梏,真正认识以劳促学的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在家中对孩子潜移默化,为孩子树立爱劳动、会劳动的表率,营造浓厚的家庭劳动氛围,尽己所能地与学校合作,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五育教育的培养任务。

(二)积极开辟高素质的师资与教育场地,打造专业化的劳动教育课程

充足的师资配置是开展专业劳动教育的前提,安全多元的活动场所是保证劳动教育鲜活有效的硬件保障,两者的有效结合必将有利于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工作实效。

1. 学校方面

一方面,学校应当从管理层面加大对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例如,可定期组织劳动教师观看优质示范课视频资料,教研组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完善本校自身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多样化、有效化奠定基础。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积极邀请校外其他行业的专业人才定期来校做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给予一定的福利政策,以此不断壮大教育师资队伍,这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丰富劳动教育课堂内容,保持劳动教育的活力。

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对教育资金和设备进行科学统筹,在校内尽力提供专业的教育场所。比如在校园花圃开展花卉培育,在美术室开展手工艺品制作等,深入挖掘学校资源潜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交流能力。

2. 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相较于在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具有时间上的随机性、影响上的深刻性、内容上的生活性、开展成本的低廉性等特征。

在家庭中,家长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劳动领域,利用家中的一切现有条件,向孩子传授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生活经验,对孩子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家中能夠充分地放飞自我,充实提高自己。例如,教孩子基本的烹饪流程,做简单的家常菜,随后开展“全家品菜大会”等趣味活动,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让孩子深刻领悟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家长也应当注意充实提升自己,多阅读相关教育书籍等资料,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真正成为有劳动创造力的人。

(三)积极建立健全全面、多元、科学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衡量教学工作是否有效的最终手段,具有实时跟踪、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改善提升的效能,这也是一个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

1. 培养发展的眼光

学生劳动素质的增强不是一眼望穿的,是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逐渐呈现出来的,这一素质是发展的、连续的、终身的。教师应在重视学生劳动成果的前提下,随时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开展情况,注重过程性评价、效能性评价,适当减少结果性评价的比重。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作业和适当的开放性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本之外体验多姿多彩的劳动方式,并将自己的成果和心得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在进行此方面考评时,应当努力突破笔试的传统刻板的束缚,采取场景再现、角色饰演等丰富的考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而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劳动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如今的教学评价总归是枯燥刻板的,若想要学生真正地爱上劳动教育,教学一方应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原则,对学生的劳动认知、情感、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就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来说,应当降低结果性评价比重。不光包含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结果这类常规性指标的评价,更应将师资队伍质量、实践场所完善、技术手段应用以及对家庭和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等有机融合到评价体系中。只有做到常规指标和素质性指标相辅相成,才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劳动教育的功效。

3. 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综合家校共育的内涵,要求双方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评价权、话语权不应只局限在教师之手。评价主体应从简单的学校考评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以打破学校、教师一方作为评价主体的局面。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亲友等主体都应参与到评价工作中。例如,应积极采取学校常规测评,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等有机方式,让信息流动起来,从而打破传统的学校作为唯一权威的单一逻辑,形成多元共参的评价局面。

同时,学生一方不应只作为被测评一方,测评工作应当实现双向互动共参。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主要测评工作的同时,也要虚心接受受教育者对测评结果的异议和其他意见建议。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走访咨询,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其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如此可有效调动学生和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也可倒逼学校一方完善教育措施,增强教育实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

1. 主题教育,让劳动精神更入心

学校应当积极探索,为学生开设主题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班会剩余时间或大课间,开展小型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范围,围绕核心主题,从学生所在班级、校园、家庭逐渐扩展到社区等,开辟更为广阔的劳动教育空间,比如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清香美味端午粽”“我家厨房大变身”“体验采摘苹果”“举办我们的‘3·15晚会”“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趣味活动感受劳动创造的快乐与满足,培育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2. 岗位服务,让劳动习惯更持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岗位职能意识,因此岗位教育是非常好的劳动角色体验。学校可以根据现有教案和场所,科学设定易于操作的管理小岗位,对学生明确岗位职责,充分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角色意识,让学生体验不同领域的劳动快乐。

如北师大版劳动实践五年级教材中“我当学校讲解员”这一主题,以“我是学校讲解员”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当小小策划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路线设计、讲解词设计等从而达成整理目标。通过设计路线以及讲解词的撰写,引导学生关注便捷、不重复、不遗漏、舒适度、功能性展示等过程,完整经历设计过程。让学生不仅经历设计过程,更让学生思考设计的目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观察校园保洁员的劳动活动,借机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值日劳动中的技能等,以此来体会卫生保洁的重要性以及保洁员的辛苦付出,实现内心共鸣,进而从小树立尽职尽责、尊重劳动的人文精神。

3. 综合活动,让五育融合更充分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设置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的综合性活动。这些综合活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完全可以在原有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在不偏离劳动教育主线的前提下重新设置教学计划,以期拓宽学生劳动实践经历的广度,提高劳动实践体验的深度,让融合育人真实地发生。

例如,《义卖献爱心》是北師大版小学五年级《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里的内容。教材内容以义卖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劳动品质,初步形成创造性的劳动意识。本课通过对爱心义卖活动的认识、准备、开展和总结等四个环节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通过学生自己的劳动筹集爱心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从而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同时通过本次爱心义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义卖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体验社会生活,还能体验各类职业角色,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在活动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五育教育。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贯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在学习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五育并举,科学统筹,无论是传统的文化教育还是丰富的课外教育,应注重多措并举,以协同推进的方式融合育人。我们期待家校合作、共发合力,强化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期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双手有力、心中有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杨灵,房辉.多措并举劳动赋能——“适合教育”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现代教学,2023(6):22-24.

[2]任芳宜,刘瑞儒.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2):98-101.

[3]翟久江.家校共建中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2023:277-281.

[4]李笑颖,葛明荣.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128-130.

作者简介:褚衍武(1974~),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六联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素质提升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全面建设素质提升工程 打造高素质党群干部队伍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提升研究
新时期舞蹈编导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探索与研究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