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瑶
实践课创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自高校思政课实施“05方案”以来,不少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扎实推进,有效提高了“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目前“纲要”课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形式陈旧”“效果不佳”和“评价不健全”等关键症结。鉴于此,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四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的背景下,对标“八个相统一”,进一步创新实践课教学模式,建立“唱”响“四史”实践教学模式。从知识学习、形式探寻、成果再现、效果评价四个层面,通过“唱”响“四史”,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深化实践教学育人效果。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保持生机活力,与它的“问题意识”分不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也要保持“问题意识”,着眼于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改革创新的思维和路径。
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长时间的授课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状态散漫,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不深入。因此,“唱”响“四史”的实践课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创新思政课实践形式,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并高度凝练,将其谱写成原创歌曲并用微视频形式演绎出来。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歌曲创作过程当中融入个人情感。通过歌曲演绎的方式串联中国近现代史,无疑创新了思政课的“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的实现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群体多为文理科两种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文科生普遍对教学内容熟悉但理论视野不够,理科生普遍有明晰的历史逻辑感但对历史细节知识不清楚。在同一课堂“唱”响“四史”的实践课教学模式能够将原本单一的课堂转化为课上、线上、线下三个区域,教师从原本泛化地教学转化为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从原本课上单纯地“听”转化为课下自主地“学”和创造性地“编”,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从而提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活力。
实践教学是一种能够打破教材前因后果、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的束缚,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一种沉浸式学习体验的最好方式。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要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探寻一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课模式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内容。“唱”响“四史”实践课教学模式在主题设计上对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10个教学专题,学生的实践成果作品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近现代史。因此,“唱”响“四史”实践教学成果既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拓展的平台。正如学生所言,“用现代歌曲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拉进与历史的距离,使历史不再那么枯燥”。
“唱”响“四史”实践教学立足于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好地入脑入心,通过学生将学习内容谱写成原创歌曲并用微视频形式演绎出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主线、三个目标”的思路开展。“一个中心”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两个主线”即通过“课上/线上指导”与“课下/线下实践”的有效联动,激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教学模式;“三个目标”即通过美育与德育的契合,实现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信仰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的全过程。最终,将原本单一的课堂转化为课上、线上、线下三个区域,将教师从原本泛化地教学转化为针对性地指导,将学生从原本单纯地“听”转化为自主地“学”和创造性地“编”,从而打通课堂的“小思政课”和社会的“大思政课”。
“唱”响“四史”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课上/线上指导”与“课下/线下实践”有效联动、协同育人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谱写原创歌曲,在与历史情境的“代入”结合中深化“唱”的仪式感,最终在不断传唱中加强思政课入脑入心、立德树人的效果。其中“课上/线上指导”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或网络,增强与学生的实时交流,解决学生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各章节的主题和主线;“课下/线下实践”主要是学生以团队形式谱写原创歌曲并制作成为微视频,把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讲好故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同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做时代新人。
“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几乎覆盖了“四史”教育的全部,对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有重要意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和完善,让教材在教学中‘活起来’”[2]是创新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会随机抽选到自己要创作原创歌曲的教学专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典型示范和学生自主学习四种方式加深学生对所选教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接触到英雄人物、感人故事等重要素材、鲜活案例和现实题材,均有助于其接受精神洗礼、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和课后实践的隐性教育相统一,专题教学的知识性和实践引导的价值性相统一。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政课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不断加强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课的“能力”与“效力”。“唱”响“四史”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形式,是以美育促德育,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主要渠道。思政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阵地,尤其需要注重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易于促成师生共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唱”响“四史”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学生将学习内容谱写成原创歌曲并用微视频形式演绎的形式。这种综合艺术手段的教学方式着实改变了思政课传统刻板的政教宣讲印象,创新思政课的“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灌输性和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启发性相统一。
“唱”响“四史”实践教学的成果展示主要通过学生“课下准备”与“课上分享”结合进一步巩固教育效果。展示的作品内容包括与抽选教学专题内容相对应的原创歌词、演唱视频和心得体会等三部分。其中原创歌词集中体现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高度凝练,演唱视频展现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具体效果,心得体会则呈现了学生已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正是通过三部分的成果再现,使新时代大学生自身构建了以弘扬家国情怀为主体、多维度融合的新思政体系,实现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是提升学生参 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3]“唱”响“四史”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采取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大众参评的方式,力争建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其中,教师点评(占50%)主要从学理上评价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情况;学生互评(占50%)主要是彼此间对作品原创性、感染力和启发性的评价;大众参评(根据点击量和好评情况酌情加1-5分)主要是在师生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宣传优秀作品,从而在全校以致全社会形成学习“四史”,弘扬家国情怀的教育氛围。
“唱”响“四史”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开展知识学习、形式探寻、成果再现、效果评价“四步走”,构建了一套融合教师、学生、社会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助力双向驱动的育人模式。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提升了他们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以专题教学为导向,通过设计、引导并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需要相契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进而激发他们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提升学生知识、情感和信仰获得感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从课程的角度看,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从切合教学主旨和学生需求的问题出发,将教学重点归纳为明确的专题,进而设计好能够串联教学全过程的创意性教学模式,着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答案,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学习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得到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结论。
“纲要”课教学内容体量较大,教师主要精选每一时段的重点内容进行专题授课,这就容易造成对历史不熟悉的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历史逻辑,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唱”响“四史”实践教学模式依托“纲要”课的实践课而构建,注重将“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以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4],学生作品主要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的渠道,以及“四史”教育的鲜活资源在课堂和网络上展示,使其成果不仅能够反哺课堂教学,而且能成为教学延展资料和“四史”学习材料的有益补充。作为一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探索,无疑能够为其他四门思政课做出示范。
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入脑入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实践课是增强思政课活力的有益补充。实践既是对理论认识的验证,也蕴含着情感和理想信念的深化。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相比社会实践活动,其显著特点在于它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此,“唱”响“四史”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它是思政课教学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是思政课多样化探索的一个维度。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必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是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活的呈现手段下,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只有遵循在教学目标、内容和环节等方面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深化育人效果。
思政课是深度拓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力抓手。可依托“唱”响“四史”实践教学已有的工作基础和传统优势,在工作体系构建方面继续深化和完善教师、学生、社会广泛参与的课程协同育人平台。构建起以“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和学生自学”为基础,“校际互动、校社联动和媒体推介”为辅助,专题式原创歌曲为核心,各级学院、管理部门、学生部门通力配合,涵盖课堂教学、党建引领、新媒体辐射、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完整工作体系,不断强化教学方法创新对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保障功能。
在原有的知识学习、形式探寻、成果再现、效果评价“四步走”体制机制基础上,可继续深化“成果再现”这一核心环节。首先,在明确教师职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实践路径的前提下,进一步凝练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用“问题”将“历史现场”作为“实践教材”的切入点,推进思政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其次,重点强化以“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典型示范和学生自学”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中,教师必须发挥宏观设计和微观指导的作用,对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以及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要有准确的把握,以构建能够互动合作的“师生共同体”。再次,聚焦“问题”的阐释情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获得感及时填补知识漏洞和引导情感升华,使实践教学成果固化、内化,并将其纳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循环利用。最后,继续深化以“校际互动、校社联动和媒体推介”为辅助的推广途径,丰富“唱”响“四史”的品牌内涵,衍生学生党建育人、社会性“四史”教育的新方案。
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在优化拓展平台载体方面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角度共同助力。一方面,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课堂内外多维度交流准确掌握学生的关注点和困惑点。进而建立“新媒体+”模式下的成果展示平台,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短视频APP等,采取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展示优秀实践作品,传播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以有效的“滴灌”替代无针对性的“漫灌”,夯实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实践教学成果时,可由学生骨干担任助教参与指导“大授小讨”;或组织学生宣讲小组,利用好党团组织的“三会一课”,以实践教学成果反哺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四史”教育的社会性、广泛性影响。
“唱”响“四史”实践教学着力以构建“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和学生自学”为基础,“校际互动、校社联动和媒体推介”为辅助,打造课程育人和党建育人的品牌为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继续推进以“纲要”课教学专题为主题的歌曲创作,丰富“唱”响“四史”的成果资料库;其次,根据时事和学生关注点,不断增设新的教学专题,延展“唱”响“四史”的教育内涵;再次,根据思政课的课程特色,将优秀作品转化为学生党建活动中“四史”教育、红色文化宣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搭建学生党建育人的新平台;最后,通过新媒体传播,进一步拓宽作品展示平台,以营造全社会“四史”学习的良好氛围。
首先,聚焦课程建设,以实践教学为手段拓宽思政课的维度,增强思政课的效果。实践教学必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是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活的形式方法下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其次,着力体系化建设,以实践教学的成果作为教辅资料,丰富“四史”教学的资源,拓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最后,加强对话性交流,以实践教学的形式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校社之间的广泛交流,以对话促成长,构建基于共同价值的协同育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