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更名利弊的实证研究

2023-07-31 09:42南晓鹏
教育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名校友办学

南晓鹏

一、问题提出

高校更名,指高等学校名称发生变更的现象。由高校更名引发的纠纷时有见诸报端,如泸州医学院、唐山学院、泰山医学院等高校在申请更名的过程中出现纠纷,引发了社会舆论的热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更名呈现出更名数量多和更名频繁的特点。截至2020年1月,全国2688所高校中1883所发生过更名,占比超过七成,14个省份超过七成的高校发生过名称变更,辽宁(92.17%)、黑龙江(86.42%)、西藏(85.71%)、甘肃(83.67%)、河北(79.51%)、宁夏(78.95%)等10个省份高校更名比例位居前十。辽宁省比例最高,新疆更名高校比例最低也近五成(数据为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及各高校官网整理所得)。同一所高校多次更名,更名次数在5次以上的高校数量达469所,更名次数在10次以上的高校数量达89所,更有12所高校更名次数为16次及以上,其中3所高校更名21次。[1]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更名,于2020年8月底印发了《高等学校命名暂行规定》,对高校命名现象加以规范,高校更名已经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利益相关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者等关注的焦点。[2]

如此规模庞大和次数频繁的高校名称变更,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高校更名利弊得失何在,为什么有必要加以规范?学者研究发现,高校更名有积极的影响,如有利于拓展高校办学空间[3],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和吸引优质师资[4],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5],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实力。[6]高校更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容易造成高校历史文化割裂,影响师生和校友对高校的文化认同;[7]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8],容易使高校模糊办学定位,丧失比较优势[9],会导致校名资源的浪费;[10]非理性的、频繁的高校更名会造成高等教育管理的混乱[11],不利于高校的特色内涵式发展,更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

已有研究为高校更名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有两个方面有待完善:一是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多数基于个人管理经验或思考,对高校更名的影响进行阐述和分析,但基于详实数据资料进行的实证研究不多,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研究范围有限,多聚焦于某一所、某一类高校,研究其更名的影响,但面向全国高校进行的研究为数不多,缺乏代表性、推广度和说服力。基于此,本研究面向全国东中西地区6个省份教育行政部门中有关人员和高校管理者、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围绕高校更名现象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探讨应对策略。

二、研究设计

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基于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对普通高校更名现象进行研究,旨在发现高校更名的影响,为反思高校更名行为,规范高校更名提供启示与参照。为最大程度获取有用信息,保证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使用非概率抽样,聚焦更名较多的省份,分别在我国东中西地区各选取2个省份,各省份选取5类高校,各类型院校选取2-3所,最终确定样本高校85所。[12]

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资料。焦点小组访谈具有诸多优点,如可以多次组织不同的人进行,研究者可以通过细致、系统的分析,在表达的观点中分析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访谈在更加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对受访者进行研究;获得与研究主题相关度较高的内容;[13]可以激发受访者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这些优势有利于收集到尽可能丰富、全面的资料。为克服焦点小组访谈的缺点,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给每个受访者发放访谈提纲,便于其发言内容紧密围绕主题;二是规定了第一轮发言的次序,避免“冷场”和混乱,第一轮发言后可自由发言;三是规定了每位受访者发言时间区间,以保障每位受访者都有发言的机会。受访者包括教育厅及其职能部门代表、高校领导及职能部门代表、教师代表,他们或是参与高校更名的筹备、管理,或是对高校更名了解较多,可为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他们当中既有高校更名受益学校的代表,也有受到高校更名不良影响的代表,通过他们对高校更名问题的争论、观点,以相互印证,使得研究的结果更加可信。

研究使用Nvivo11.0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形成了“开放编码”“主轴编码”“核心编码”三级编码。运用类属分析法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建构出高校更名的影响。在对全部访谈资料编码完成后,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理论检验显示已到饱和状态。随后,对获取的编码进行分类、排序、权衡、汇总,最后形成理论。为保护有关高校及受访者的隐私,笔者对信息进行了匿名化处理,分别使用英文字母A-G加数字,以代表不同省份的高校,如(A1,校长)就代表对A省A1高校校长的访谈记录。[14]

三、研究结果

高校更名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关乎更名高校本身发展,而且关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相关高校、校友、教育主管部门;更名带来的影响是多重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高校更名的积极影响

高校更名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而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引进优秀人才、获取更多资源,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高校的健康良好发展。

一是提高学校知名度。高校更名有利于高校知名度的提升。知名度就是影响力,就是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5]高校知名度的提升有利于学校对外宣传、吸引生源以及引进师资等。有受访者提到:更名后,学校的获益与行业特色更加契合,学校认可度也得到提高,在C省的招生中分数比较高。(C11,校长)更名标志着学院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特色更加明显,社会影响力增强,利于提高社会声望,增强社会对高校的认知力。(G16,副校长)

二是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高校更名后往往知名度提升,会吸引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生源。一方面,高校更名体现在学校名称中往往是“学院”变成“大学”、学校名称去行业特色后的综合化,或学校名称中的行业、专业增多,传递了该校所面向的地域或专业辐射范围扩大的信号,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另一方面,高校更名带来生源质量的提高直接体现在学校招生分数线的提高,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好的前置条件。有受访者指出:学校更名后整体规模进一步提高,受专业科类增加的影响,招生范围也相对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生源。(A4,校长)我们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以后,很明显体现在生源质量上、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率已连续两年创造了历史新高,尤其在2018年度,我们一本A类的专业招生一跃跨入全省前三,这是历史性的进步。(A8,学校办公室主任)学院更名为大学,利于招生宣传。相对而言,学院更名为大学能吸引更多的报考生源,招生录取分数能提高,生源质量相对会更好。(D4,校长)

三是引进优秀的人才。高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校进行社会服务的主要要素。因此,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社会声誉的提高、学科专业的发展至为关键。高校更名有利于学校吸引优秀师资队伍,促进学校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正如受访者所言:一个高大上的校名对招生、对引进人才,对于方方面面都很重要,所以很感谢教育厅为我们把名字保留了15年,我们就算不负重托,最后终于用上了。(B3,校长)

四是获取更多办学资源。高校更名有利于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办学资源包括资金支持、行政许可、学科点数量、校企合作机会等。大学体量、角色与功能不断扩张和走向多元化,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依赖性也空前增强,资源、经费、技术及政策等外部供给构成了大学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16]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不断从环境中获得办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17]办学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办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高校更名吸引更多的办学资源,有利于为高校的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正如受访者所言:很多企业、政府主动过来和我们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我想这对高校发展来讲,意义是非常积极的。(A8,学校办公室主任)在中国高校行政化现象中,学校行政级别升格,高了一个档次,社会声誉评价相对提高,获得的政府资源相对会增加,有利于学校的建设。(D7,校长)通过更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招生的吸引力,并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G15,校长)

五是提升办学水平。办学水平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高校社会声誉的源泉,也是高校获取社会支持和办学资源的重要前提。高校更名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筹备高校更名的过程中,拟更名高校会对照相关标准加强建设,起到以评促建的作用,对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高校更名有利于高校提升办学管理能力。在筹备高校更名的过程中,高校需要盘点学校基础,对照相关标准,明晰办学定位,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服务办学的能力,有利于推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聚焦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是高校学术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校办学水平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18]高校更名有利于学校聚焦优势学科,优化学科布局,改进资源配置,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正如受访者所言:在筹建期,更名对学校全面发展的牵引力非常大,因为目标很明确、任务很明确、时间很明确,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搞筹建,起码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学校理清思路,抓好顶层设计。二是有利于学校凝聚人心,培育优良校风。三是有利于学校夯实基础,抓好内涵建设。四是有利于学校聚焦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A8,学校办公室主任)高校更名的积极意义在于:更名学院或大学,标志着学院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特色更加明显,社会影响力增强,有利于提高社会声望,增强社会对高校的认知力。(G16,校长)

(二)高校更名的消极影响

高校更名的消极影响,体现在更名不当造成高校名称辨识度低、高校名称原有品牌效应丧失,不但割裂了校友与母校的情感纽带,影响高校办学资源的获取,而且不利于学校内涵发展,不利于高等教育布局。

一是造成高校名称辨识度低。高校更名可能带来高校名称辨识度降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校名称变更后,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考生家长等难以将更名后的学校名称与学校对应起来,给高校的招生宣传、项目申报、成果认定、校友返校及学历认定等造成困扰。其次,更改后的学校名称与其他高校的名称存在较大程度相似,给考生和家长的报考选择造成混淆和不便,甚至影响学生的报考判断,给考生造成损失。最后,更改后的高校名称与其他高校名称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性,给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混淆和不便,不利于高等教育治理。正如受访者所言:地方高校同质化,校名的同质化。就B省而言,冠以“科技”的学校,包括B科技大学、W科技学院等,W地区校名包含“科技”的就有相关几所学校。另外,冠以“工业”“工程”的学校有B工业大学、W工程技术学院、W工程学院、W轻工业学院、B工学院,就是同质化的进程。(B4,校长)(W为B省省会城市)A6 2018年招生简章还必须括号注明是“原某某学院”。学校的办学声誉、招生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就业等均受到了严重影响。对外介绍A6,经常被人问“A6在哪儿?”常常令人尴尬不已。(A6,副校长)

二是造成名称品牌效应丧失。品牌效应,指品牌的使用为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和影响。本研究所提品牌效应,指由于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带来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招生宣传、引进师资、科研立项、校企合作等。高校更名后,使用了几十年的老校名被弃用,随之消失的是原有高校名称蕴含的品牌价值,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高校轻易更改校名无异于“砸招牌”。而改用新校名后,还需要长期的发展积淀才能建立起新的良好的学校品牌。[19]高校校名及其品牌效应是学校全体管理者、教师、学生、校友不断努力、长期积淀的结果,为社会公众认可需要漫长的过程。高校更名造成原有校名弃用和高校校名品牌效应瓦解,新校名在短期内难以为社会认可,品牌效应短期内难以建立,对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将产生不利影响。正如受访者所言:学校更名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更名无形中抛弃了学校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声誉,使原有的品牌价值流失,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无形资产的流失。(E4,校长)高校校名代表了一个学校发展的历史、资源、品牌、知名度等,校名的变更不仅仅是放弃一个名字,更多的可能是流失了潜在的生源。一个新的校名要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肯定需要很长的历史阶段,可见高校更名也存在流失生源、重创品牌的风险。(G14,校长)

三是影响高校办学资源的获取。高校更名不利于学校办学资源的获取,主要体现在不利于吸引优秀生源、人才引进、课题的申报和论文的发表、校企合作的开展等。办学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制度基础,是高校提升质量和内涵发展的必要依托,不能较好获取办学资源不利于高校的发展。首先,高校更名不利于吸引优秀生源。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升办学水平,形成良好声誉,这是高校招生的“金字招牌”。高校更名造成原有校名及其品牌效应的丧失。高校新名称的品牌效应尚未建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更名后招生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正如受访者所言:经过30年的发展,我校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更名后)3年来社会认同度下降,对外宣传招生工作都要注明原校名。现在我们出去办事还要写情况说明原校名。招生咨询的时候,还要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口头解释,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的招生。(B4,校长)其次,高校更名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高校更名后,或因新校名的品牌效应短时期尚未建立起来,或因其所包含的地域、专业范围缩小,都可能导致更名后的高校知名度下降,不利于高校对外宣传和引进高水平人才。教师在选择就职高校时影响因素很多,除工资待遇,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校平台和发展前景,更名后高校的知名度下降,会降低教师对学校平台和发展前景的估计和预期,从而对人才引进产生不利影响。正如受访者所言: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我们从1965年开始就用的是D,如果更名的时候把D去掉,变为Z,那我们宁愿不更名,也不会把D换掉。我们没办法对师生交代,从D变成Z很可能对我们的招生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对我们的人才引进也有很大影响。Z这个地方本身就比较偏僻,高水平的教师本来就不愿意来,如果把校名缩小,就更不愿意来了。(D9,校长)(Z是D省地域较偏的地级市)最后,更名不利于高校科研项目的获取、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学生的就业。高校更名后,新校名的品牌效应不强,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学校教师在课题立项申报、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都可能会面临困难,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学科建设带来不小麻烦,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这也是引进优秀人才困难的原因之一。此外,学生就业也会面临诸多困难。正如受访者所言:现在的校名品牌本身的经营价值有限,至今仍然经常被误认为是民办学校,教师在申请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因校名碰壁,学生在就业时直接被拒之门外。学校的办学声誉、招生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就业等均受到了严重影响。(A6,副校长)

四是割裂校友与母校的情感纽带。母校寄托了校友的精神归属和美好期待,校友往往关心、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学校名称是高校的符号和外显形式。依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所言,学校名称是高等教育组织的传奇意象,“组织传奇甚至表现为一种存在于雕像和仪式的普遍传统、成文的历史中,由教师、校友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一个组织的历史越独特,其要求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呼声越强烈,分享记忆和象征这一机构的方式就越强烈”[20]。一个特定的校名凝结了校友学生时代的求学记忆、美好期待和精神归属,在学生毕业后,作为一个鲜活特殊的纽带,连接着母校和校友,保持着校友对母校的热爱和关注,不少校友对母校的发展,如捐赠、提高就业率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旦高校名称发生变更,属于校友的那段特定的求学记忆、美好期待和精神归属就失去了承载的符号,校友与母校的情感纽带被割裂,校友对更名后的学校名称及学校本身的归属感降低,对高校的凝聚力将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争取校友为母校的发展做贡献。事实上,高校命名不当带来了不少负面因素,影响了校友的认同。一位受访者谈到:我们学院以前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数十万校友心里烙下了很深的印记,更名后学生找不到母校,校园文化断裂,校友失去了归属。(B4,校长)

五是阻碍高等学校内涵发展。高校更名可能不利于高校的内涵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指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和实力增强[21]或高等教育内在品质的挖掘和提升,是体现高等教育本质内容的增强。[22]内涵式发展是以内在因素作为发展动力,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追求品牌的优化,其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不再将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作为导向。高校更名可能导致部分高校更加注重高校的外在形式,汲汲于追求名字的“高大上”,热衷于学校的规模发展和学科扩充,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忽视学校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更名导致高校盲目求大求全,不重视内涵建设和发展。(A3,校长)高等教育绝不是一天一夜,也不是一年两年办成的,而是几代人的传承和积淀。现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形式和表面,如升格、名称等,要很多人去考虑这些问题,而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涵建设上,不来建内功。(D8,校长)高校更名阻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丧失。大学特色,指一所大学应具有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一种个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稳定的个性风貌”,是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比较优势。一所大学具有的特色是其彰显实力、走向卓越的必要基础,是一所大学得以维系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这种特色是大学责任的担当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准确把握。[23]大学特色既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上,又体现在学校的地域特色上,如开设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高校更名,一方面,导致高校为达到更名的有关规定,在发展本校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外,大力建设其他学科,在资源配置和学科发展中平均用力,影响特色专业的平稳和加速发展。另一方面,更改后的学校名称偏向综合化、流行化,特色专业在校名中难以体现,优势专业的知名度下降,不利于吸引办学资源,最终都将导致高校办学定位的游离和错位、办学特色缺失。大区变体为名的高校更名,基本上都受到大家的质疑或否定,鲜有成功的案例。以某某大学为例,该校以纺织专业见长,原来的校名就很贴切,更名后割裂了办学历史,失掉了学科门类特色,社会公众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民办高校甚或野鸡大学。(A3,校长)(这里用某某代替校名中的一部分,匿名化处理)缺少了学科专业特色依托,学校认可度有所下降,发展受到影响。如纺织类,以及其他一些学科专业很突出的学校的更名不当,对学校发展就造成了不小影响。而某某纺织学院就经历了某某科技学院再到某某纺织大学的曲折回归。(B4,校长)(这里用某某代替地名,匿名化处理)

六是扰乱了高等教育的布局。与高校更名相伴随的,还有高校办学的同质化现象,高校办学的同质化对一个地区甚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产生了不利影响,也给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校带来诸多不便。一所高校更名可能会引发其他高校对更名行为的效仿。“制度同构”理论认为,相同领域的组织外在形式和内部操作实施越来越趋于相似。[24]模仿是实现“制度同构”的一种机制。模仿机制,指当机构面临不确定的环境时,会模仿同领域的优秀者。[25]一方面,有高校通过更名,获取更高的行政级别和更多办学资源,引发面临相似发展情况的高校对更名行为的模仿。另一方面,某高校在更名中使用的字、段也是有更名意向的其他高校模仿的对象,拟更名高校就会以先例为参照,“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更名,背后的观念就是“有的学校可以如此,我们学校也可以如此”,这种模仿和攀比的心理和行为,最终导致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千校一面。由升格、院校合并等原因引发的高校更名,往往导致学校办学特色、发展重点和战略目标的转移和变化。若高校更名集中于某一层次、类型,导致高校办学的同质化,将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也不利于地方和国家进行高等学校的层次、类型、结构的布局。更名后,会引发使用原来校名颁发学历证书认定、科研成果认定、科研项目申报、红头文件送达等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混乱,给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麻烦,更给高校办学造成不便。各级各层次相近的大学名称,使广大学生和家长在报考时比较难以选择,也不利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管理。(A6,副校长)

四、思考总结

高校更名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高校更名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亦有消极影响。高校更名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产生,不能也不应该被禁止,当然也不应该盲目提倡。为使高校更名更加理性、规范,避免或减少高校更名不当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自身、政府有关部门都要做到科学决策,努力作为。

(一)高校方面

首先,高校要注意考察名称变更的必要性。高校名称凝聚着高校一代又一代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蕴藏着高校的品牌效应,是高校宝贵的无形资产,而高校更名有双重影响,存在更名不当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所以一定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规避不利影响。在确有必要时,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实施更名,不要轻率做出更名决定。其次,名称变更要做到名实相符,即新更改的高校名称要尊重学校的历史传统、优势特色、办学定位、辐射范围,要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和特定行业的发展,注意避免高校更名的消极影响,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最后,高校要发挥办学特色优势,提升办学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高校更名仅是外在形式与高水平大学趋近,虽然会在短期带来生源质量的改善等利好转变,但在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高水平大学仍存在差距,而这些方面才是导致学校整体实力和社会声望不同的根本原因。更名高校要找准校际差距,紧抓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才能有实质的提升,才能名实相符,回归高校更名的本心。

(二)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高校管理评价制度,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评价制度与资源配置方案,促进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各安其位,特色发展,办出水平,减少诱发高校更名的制度性因素。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更名的有关规定和法规,使高校更名有明确可操作的参照和坚强有力的约束,促使高校更名有据可依,有法可循,规范高校更名行为。再次,建立全国高校名称数据库,为管理高校及其名称变更事务提供信息支持,减少不规范更名情况的出现,也为政府、企业、学生、家长了解高校的基本情况与办学实力提供充分的信息。最后,做好高校更名的信息公开,使高校更名运作在阳光之下,便于高校更名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者、关心者了解动态,监督评价,促进高校更名规范化。

猜你喜欢
校名校友办学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本刊荣获“广西高校名刊”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友风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