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与创新路径

2023-07-30 23:59廖民生
教育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家长

●廖民生 关 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主要教育任务和职责所在。个体的努力奋斗和无私贡献关系到社会的长足发展和稳定运行,个体的受教育情况对个人发展和国家稳定十分重要,而个体是否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学校能否发挥好共同教育的作用。《决议》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庭作为推进立德树人、全面育人工作的首要阵地,对个体的影响尤为重要,是个体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第一课堂。聚合与统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新时代培养“五育”人才重要途径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1]目前,家庭教育在大学教育阶段呈现边缘化趋势,家庭教育功能也逐渐被弱化,难以发挥作用,这种现象增大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本,也对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新时代高校应该重视家校共育建设。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生效,如何完善和畅通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重,以及如何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和育人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管窥

现今大学生的思想受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网络多元思潮等因素的影响,正逐渐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由主干家庭转为核心家庭。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2人。[2]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会出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较差、抗挫和抗压能力比较弱等现象,容易在学业、恋爱、心理、人际关系和择业等方面出现困惑与迷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责任意识较低,容易滋生不担当、诚信缺失等现象。大学生个人信用缺失,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点关注问题,追溯到学生家庭教育层面,体现了学生的家庭教育中欠缺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意识教育。因此,脱离家庭环境时,学生对失信行为及其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导致学生诚信意识缺失。

第二,大学生渴望创新,吸收新思想、新观点能力较强,但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错误思潮误导。随着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当前社会讨论时事热点的阵地。《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成年人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3],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社交环境下,各路新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大学校园相对独立,特别是远离家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主要靠学校。然而,家庭教育倾向于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学习和日常的教育,难以介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网络生活作为个人隐私,具有独立性、封闭性。一般的家长对生活在疫情影响下闭环管理校园内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甚少。如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弱,大学生网络生活教育的正面引导出现欠缺和忽视,就容易出现网络教育的误区,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认知误入歧途。

第三,在百年变局持续演进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某项调查显示,60.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17.0%左右的学生有抑郁症,15.0%左右的学生有焦虑症,10.0%左右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悲观情绪,10.0%左右的学生对家庭和社会都有一种气愤的情绪。[4]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呈多样化趋势,主要有对压力表现出不适应、对新环境表现不适应以及由于情绪波动造成心理压力。基于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环境的分析,家庭、恋爱、学业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等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因素。

二、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动力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这句话也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意见提出的“联系与沟通机制”给新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提出了新使命、新任务与新要求。

传统教育模式形成的家校分离的现象逐渐被改变,社会、学校、家长都意识到并不是单纯凭借某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者应与学生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渠道,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于是,家校共育在“家校合作”“家校沟通”“家校互动”的基础上产生了。但是,家校共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高中阶段,很少被运用到大学教育阶段。一方面,高等学校的生源分布相较基础教育更为广泛,生源地的广泛必然造成家长与学校、学生之间沟通不畅、沟通不及时等问题。因此,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成功经验无法按步照搬至大学。另一方面,家长家校共育意识不够。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被视作成年人,家长将学生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学生身上,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部分家长虽然想与学校保持沟通,也较少有了解渠道,且大多数时候是在学生表现出明显的问题行为、反常行为时,家长才会主动联系学校。这就表明学校与家长双方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亟待加强。

大学生家校共育就是为了顺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客观需求,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整合升华,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结,做到“同频共振”“取其精华”,真正能够实现这两种教育形式的最大优势组合,以求发挥家校共育的最大合力与功效。学校与家庭共同为受教育者服务,相互支持,为大学生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屏障与支撑体系。学校与家庭相互沟通,平等交流与互动,打破固有的传统落后观念。家校共育是新形势新阶段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条件和背景下,年轻家长的教育重心主要在于如何让子女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考,往往忽视如何教会子女独立成长,教会其基本的生活技能。因此,一些原本应该在高等教育之前学会的技能,到了大学却成为部分学生产生适应性、协同性问题的根源。家庭教育的缺位对学生的影响,在家长保驾护航的初等教育时期无法凸显。一旦脱离了父母的保护进入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面临着地域文化、制度管理、教育方式方法、人员配置等诸多新变化,学生成长成才的速率和方向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冲击。此外,社会竞争的强大压力、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及个人的强烈成才欲望、真假难辨的信息都在迫使学生还未来得及快速成熟的心智极速完成成长。面对这一情况,学校或家庭单方面发力都会显得势单力薄、力有不逮。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二者缺一不可且必须同心同向发力。大学生家校共育是高教工作者和家长必须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初心、使命和重要责任。

三、新时代家校共育存在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的家校共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对家校共育也有了新的要求。但在开展家校共育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与短板,主要表现为合作双方对家庭教育以及共育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共育的形式狭隘且单一,成效欠佳。此外,没有明确的共育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给予指导与制约,导致家校共育流于形式。

(一)家校共育责任主体对家庭教育认知不足

对教师而言,教师在家校共育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管理上,都具有丰富、专业的学习指导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正是这种“专业性”,导致教师在开展学生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将自己对学生教育责任定位大于家长的家庭教育,影响到家校共育的效果。对家长而言,许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作用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然而,由于受教育程度与环境的不同以及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误认为高校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家庭教育只负责孩子的生活保障工作,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全割裂,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家长在学校教育中主动参与意识缺乏

家庭是孩子理解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重要形式和渠道,家长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和天生的偶像。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依靠的是代际传递中积累和接受的教育经验,加上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多以学习成果判断,长期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教育子女,更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只关心学校教育中以成绩展现的结果。家长在学校教育日渐完善、社会压力日趋加重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和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对子女教育的主动参与意识,忽视了子女德育、智育的均衡发展。因此,部分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和社会上种种诱惑时,容易产生困惑和心理落差,对自己接受的世界观、价值观念产生质疑,甚至产生自我否定。当下高校已经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成长管理,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等问题,也取得一些积极成效,但家长的不理解和缺位导致有些学生在积累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三)家校共育沟通机制、平台与治理体系不完善

学生基数众多、家长对学校职能部门缺乏了解等各种因素致使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只有学生面临学业预警、违纪处分和出现突发情况、心理问题时,学校才会通知家长。因此,学校与家长之间消息互通存在盲区和壁垒,往往容易导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滞后性,甚至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家校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解决上述问题以及防微杜渐最佳途径与方式,但在现实的管理模式和条件下家校沟通机制和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四、新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的创新策略

(一)更新家校共育理念

我国目前出台开展家校共育的指导文件只针对幼儿园、中小学,如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没有对高校家校共育工作给出指导性意见,这也是高等教育层次的家校共育缺乏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家长和学生之间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误区,即认为考上大学就完全独立了,进入大学就是成年人了,应该靠自己和学校,从而减少了应有的成长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只有家长和学校双方能够充分认识到在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的道路上,二者是齐驾并驱、互为支撑的互动关系,拥有了共同的目标、任务,才能真正认识并重视家校共育实践的重要作用、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推动家校共育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强化大学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扮演与责任担当

大学教师是在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员角色转变的重要指导者,因此是高等学校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主力军。专任教师负责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引领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专任教师面对的学生过多,根据现实情况考虑确实不便于开展家校共育工作,但可以在家校共育中扮演指导者、开拓者、思想启迪者的角色。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沟通最紧密的大学教师,在家校共育中扮演着实践者、组织者的关键角色。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学生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辅导员主要是完成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学金评定、学生党团建设、创新创业等工作,更为偏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指导;班主任通常由辅导员兼任或专任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倾向于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上的指导与服务。辅导员和班主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个人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需,真正深入学生宿舍、学生课堂、学生社团与学生密切交流,并根据学生情况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增强家长对学生学习动态掌握、价值形成与发展、心理问题突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能极大推动高等教育中家校共育的实践,在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发挥“指挥员”“联络员”“消防员”的重要作用。

(三)继续发挥传统沟通方式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巧用书信等文字沟通方式,共建家校合作育人理念。书信作为传统沟通方式,既能准确表述想法,又能传递人文关怀,比微信、短信等现代沟通方式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学校需要利用好入学通知书、学生成绩告知书等契机,就学校的教育目标与理念、校史校情、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思想动态等与家长交流,为家长讲明与大学合作实施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让家长明晰在家校共育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配合和促进家校共育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家校共育的基础,谋求学校与家长的共同信任,达成家校共育的教育共识,让家校共育的优势能够良性循环。

第二,抓住每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家校共育落到实处。由于大学生源结构复杂,地域、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使教师与家长一般只有两次面对面机会,即新生家长会和毕业典礼,因此作为家校沟通联络员的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安排和筹划,为双方建立合作联系打好基础,展现家校共育的诚意,为后期通过线上平台促成家校共育提供良好开端和有效助力。

(四)发挥家庭隐性教育的独特优势

首先,可以让家长对学生开展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阶段,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00后”学生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存在着许多鲜明的特点,如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更新快、依赖家庭等。因此,家长可以合理运用这些特点,利用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开展思想引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背景下,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其次,可以呼吁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学生自身抗压能力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内各类心理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学校不仅要高度重视心理问题,而且应动员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呼吁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与孩子谈心,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并将掌握到的有效信息告知学校,便于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最后,家长应配合学校开展就业工作。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许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开展好就业工作。家长的态度对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和学校统一思想和认知,站在同一战线,才能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就业。同时,有效整合学校和家长双方的就业资源,提供更多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好就业、高质量好业。

(五)提高家长的组织化程度和共育能力

目前,高校仅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偶尔进行分散化联络,尚未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联系模式,这不仅不利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互通,无法完整了解学生的确切状况,而且不利于学校开展工作,导致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量增加,无法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因此,学校应探索与家长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家长受专项培训的组织化程度。具体可借鉴相关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督促各二级学院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微信群等,有效动员和组织广大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随时沟通和更新学生的具体情况,搭建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实现良好的家校联动。具体可从几个方面入手:在召开家长会时,选取家长代表发言,让其分享优秀的教育理念和交流方式,供其他家长借鉴参考;组织家长开展线上或线下的专题座谈会,讨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改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定期向家长发送有关孩子教育的书籍和资料,让其有选择性自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六)建立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共育沟通平台

第一,抓好新生入学的时间节点,建立家校联络的微信工作群,在群内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立家长委员会工作群,推动家长委员会成员动员其他家长主动关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账号,了解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的教学安排、文体活动、第二课堂等教学内容。

第二,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利用好“三微一端”网络媒体平台,及时更新和发布学校关于教学安排的通知公告和学生动态,拓宽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渠道。同时,鼓励家长在微信工作群内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家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讨论和交流好的教育方式,拉近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第三,定期组织召开网络视频会议,邀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分享好的教育方式和经验,并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开展线上的讲座,为家长答疑解惑,增强家长的专业性。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便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

第四,链接、整合家长资源,邀请有教育、心理、医学、信息化等多方面学科背景的家长开展线上或线下的讲座,为学生提供学业咨询、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和释疑解惑等。

(七)精准掌握学生信息,建立健全学生个人电子档案

在新生进校之前,辅导员主动到学校招生办了解新生的生源地、高考分数、招生类型(单招、普招)和家庭情况并建档。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思想状况、学习目标、职业理想等,并完善建立健全个人档案信息,做到精准帮扶。

(八)创建“互联网+家校共育”平台

高校要利用“互联网+”功能,有效实时发布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奖助金评定、教学、学生活动和课表等与学生培养相关内容,开通线上、线下互动,形成开放共享、互助参与的机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形成合力。另外,针对特殊学生(学习困难、心理困惑、家庭贫困及违法乱纪等),校辅导员要代表学校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与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商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帮扶计划,做到精准施策,努力使这些学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九)定期开展家校互动活动

组织家长参观校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类分层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进行参观,并安排学校教务、学工、场馆、后勤等职能部门进行现场解说。教务部门解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学业完成的标准、师资及学科建设等;学工部门说明学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和评选办法;场馆部门宣讲学校场馆硬件设施;后勤部门介绍学校的住宿条件和饮食安排等。另外,可组织学生家长参观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成就及竞技体育特色,观摩室内、室外课堂、校史馆和博物馆等现场教学情况。学校安排相关人员解答家长提出的关于学生教育的各种疑惑,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十)定期举办家长交流会议

大多数学生很少与家长分享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只有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会联系家长,长此以往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因此,高校应利用互联网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形式,适时召开家长交流会,让家长享有知情权。会前要周密安排、精心准备,会中要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生活状况及日常表现等,商讨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管理良策,共同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另外,要开展心理健康及亲子教育等相关知识讲座,引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注意方式方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十一)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重大活动

学校应该诚挚邀请家长参与、见证和共同分享学生成长收获的喜悦。例如,邀请新生开学典礼、社会实践汇报会、国际国内交流活动、校庆、校运动会以及建党100周年庆典、毕业典礼等重大节庆与赛事等活动,让他们见证孩子的成长历程、分享他们的喜悦,同时感受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

(十二)做好家访工作

家访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应根据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在校期间的表现、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建立起重点学生台账,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做好重点学生的家访工作,通过家访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情况。在家访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向家长解释和说明学校的各类情况以及教学安排,并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具体表现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告知家长,增强家长对学生在校期间情况的了解,实现信息互通,促进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家长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