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助推乡村振兴

2023-07-30 01:02孙红梅刘海露曲明月田珍珍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场域美德文明

孙红梅,梁 娜,王 颂,刘海露,曲明月,田珍珍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山东,菏泽 274300)

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是居民思想健康水平与道德健康能力的综合表现,关于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的定义,明确了5个维度,即:在个人生活方面,倡导自律助人的立身之道;在家庭生活方面,倡导孝老爱亲的齐家之道;在社交生活方面,倡导服务利他的仁爱之道;在消费生活方面,倡导节俭绿色的共生之道;在工作生活方面,倡导共建共享的敬事之道。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珍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才能赢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固本培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行稳致远。农村脱贫致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幸福感日益增强,富裕的生活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趋向于精神层面,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支撑,人才振兴是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的基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紧密结合,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分析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从修身自律,服务利他;孝老爱亲,移风易俗;共建共享,和谐共生等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及在农村推广实现的路径。

1 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是现代家庭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其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交生活、消费生活、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其本质就是通过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把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言行举止引导转化为适应新时代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契合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1.1 修身自律、服务利他,推进组织振兴、社会和谐。

知己律己是立身要道,容人助人是处世良津。自律是一个主动追求的生活原则,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持续进步。简单的限制,并不足以携带自律精神。自律必须有自己的内部驱动器,具有更大的追求和使命。源于你的内心渴望,源于你对事情进取的态度,源于你的意愿和自律程度。究其来源,是传统文化的传承。《礼记·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孔子语颜渊“克已复礼为仁”;墨子提倡“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思想中,除了慎独、克已、利民、为国、大义,也强调立志。“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

自律助人是弘扬中华民族和谐谦恭、仁者爱人、扶危济困、成人达己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中华民族源于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从形成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基础党组织每个人带头加强修身自律,服务利他,做到三慎: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不做亏心事;慎恒,锲而不舍,始终保持高远的志向。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树立大局意识和民主意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源源动力来自于稳固的基层组织,只有基层组织担当起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如鱼得水,提高德治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

修身自律,服务利他,有利于加强农民自治能力建设。中国革命和农村改革发展经验都证明农村工作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取得全面胜利。加强农业农村治理,需要干群共同努力,只有激活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打造富裕和谐、美丽宜居乡村。弘扬中华民族正心克己、助人为乐、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价值融入时代要求,建设和谐美好宜居的农村大环境。

1.2 孝老爱亲移风易俗,推进农村治理共建生态宜居文明乡村

孝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已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孝文化的创新传承。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方面,倡导孝老爱亲的齐家之道,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村民社会共同体中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氛围,通过彼此认同的价值取向增强凝聚力,调节社会关系与秩序,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治理。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核心,孝文化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讲究孝老爱亲,是传统孝文化的创新延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是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对乡村振兴具有价值引领作用。

在老龄化进程全面加速的情况下,农村也更有必要优先推广孝文化,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不仅农村老人占比高,而且由于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心乡村也较多,所以融合时代元素在农村宣传促进孝文化,将孝道根植于心,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不仅是对传统孝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是应对目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精神孝道缺失等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孝道要融入到家风、家训、家规中去,由小家及大家;孝道也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形成国家凝聚力的道德基础,弘扬孝文化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也会提升居民的精神风貌。在农村更要用“以文化人”“以德治乡”的方式,引领群众崇德向善、明理守规。传统的“孝”两方面含义:“一是父母活着时,子女侍奉;二是父母过世,子女要举行送老仪式等。传承孝文化,要继承其精华,剔除糟粕,移风易俗,构建乡村文明之风。

1.3 共建共享和谐共生,推进产业振兴走共同富裕之路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展示中国形象的是全社会的每一个分子,只有“魂”在才能塑“形”。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难点。乡村文化是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的主要载体,是农民群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乡土文化,在满足农民精神需求、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延续乡村文化根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村文明之风是与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紧密联在一起的,文化振兴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在要求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操守,提高群众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弘扬孝老爱老敬老、勤俭节约、自我奉献精神。中华文明源于农耕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秉承着“农为国本”的思想。

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肇始过去,贯通现在,影响未来;由于农耕文明地域多样性、乡土民间性和历史传承性,可以说它集合了各类文化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是农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心理认同,其本质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共生”。

培养文化自信,规范文明行为,提升文化修养利于乡村自我治理。广大农村是农耕文化的载体,不同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风俗人情和村落文化;而中国革命史最初的根据地大多在农村。这一切表明农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树立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质,有利于挖掘乡村蕴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故事,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文化振兴同时促进产业振兴,生态产业的发展契合绿色发展观念,达到人文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和谐共生。有了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人才积累又会促进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居民增收,改善乡村的人居条件,建设宜居的生态乡村,带动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反过来会促进产业振兴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形式之一,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集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劳动群众共同劳动,劳动所得集体所有并遵循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以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集体经济本身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和谐共生和农耕文化的本质“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共生”具有天然的相通和一致性。农耕文化滋润着农村治理,通过道德伦理的内隐力量凝聚治理主体,达成多主体共建、共创、共治的局面,同样能为集体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推进产业振兴走共同富裕之路。

2 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农村推广实现的路径

2.1 倡导孝老爱亲,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移风易俗

2.1.1 农村孝文化传承的背景及误区

农村不仅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空心化也日益严重,青壮年多去城市打工,留下的除了老人、儿童还有少部分学识低、身体弱的留守人群构成了农村人口的主体;家庭结构由过去的多子多女转变为现在的“421”或“422”家庭结构,普遍存在重幼轻老的现象;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承担“孝”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承担“孝”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孝的传承有了断层脱节的危险。但在养儿防老观念影响下,农村老年人对子女持宽容态度,他们渴望有面子,希望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有地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即使外出打工子女寄回的钱很难支撑自己的生活,也不愿说出。农村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后,其生活质量更令人堪忧,更别提精神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场域理论,在充满竞争的农村场域中,场域中的行动者除了受到场域客观结构的制约还要受到该场域形成的惯习的影响,孝文化的习得是在传统社会中长期被重视逐渐养成尊老的习惯,但不可否认,由于经济条件影响,部分家庭孝老是有心无力。

各种因素导致农村普遍存在要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过度行为。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文化传承的缺失和断层,导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国人比较讲究面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认为“孝悌为仁之本”,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子强调等级观念。家庭中尊老爱幼,社会中个人服从整体。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这本身是优秀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过度重视,就会不顾及自己的承受与消费能力,为了面子去打肿脸充胖子。多数情况下面子以物质展现。人们在面子的幌子下隐藏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攀比、虚荣,影响到个人生活状态,逐渐演变成一种不良社会风气。比如谁家给老爷子过寿请了几桌,谁家结婚用了名贵婚车,谁家丧礼多么隆重,攀比风愈演愈烈,农村彩礼钱一直飙升。攀比下更多人为了面子而备受煎熬。

目前环境下,如何倡导孝老爱亲的齐家之道,让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如何倡导服务利他的仁爱之道,让乡村治理更加和谐;如何倡导节俭绿色的共生之道,让更多的百姓不再为虚荣的困扰;如何倡导共建共享的敬事之道,让农村社会更加稳定更具凝聚力。乡村场域,是由各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乡村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场域可被视为不定项选择的空间,价值观的改变可以改变场域的逻辑关系和竞争氛围。村民认为对老人的孝顺体现就是给吃喝给看病,而对孝的内涵进行重新定位,不仅仅是给吃喝给看病,还有生存质量精神需求等。农村场域里老人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是以儿女是否出人头地等金钱、权力、地位做为衡量标准。当孝行为重新成为一个人获取经济资本、象征性资本的道德评价标准,如何让孝文化在现实场域中发生变迁,让孝行为做为是否会拥有社会资源、取得社会地位的要求,只有把目前弱化的传统孝文化教育和传承以恰当的形式在农村这个场域日渐强化,形成强大的符号资本,才能完成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创新传承。

2.1.2 创新传承孝文化的路径

根据农村现状,创新宣传方式,以通俗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浸润对孝文化推广传播,潜移默化形成场域的象征资本,实质就是场域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无形的道德力量成为农村场域里道德评判体系,只有遵从孝文化才能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内心的需要,让农村场域中的所有人都把孝顺行为作为个人的习惯。

(1)培育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滋养美德。依托孝善文化底蕴,广泛建设“道德文化墙”“道德文化广场”,宣传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把孝老爱亲、健康文明的故事以照片和文字展示,彰显乡村文明新风尚,让群众学有榜样;对道德模范进行慰问和奖励,让群众心生羡慕之心;树立当先进光荣的鲜明导向。熠熠发光的荣誉和光环如指路明灯会让面临断层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2)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美德。通过乡村放电影,节日晚会,民俗民风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引导农民在注重亲情、孝敬老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中增进家国情怀。

(3)“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常抓不泄。村委会可动员乡贤能人成立红白理事会,喜事管家,红娘等组织,或建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对区域内红白事务进行管理指导,凡有红白事,主动出击,沟通办事事宜,推行文明婚丧新礼仪;或鼓励有条件的村居建设新时代结婚礼堂;或村村联合,举办高雅有气势的集体婚礼。持续推进婚俗丧俗改革,整治大操大办、高额彩礼、恶俗婚闹、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使村民不再为随份子的多少头痛,不再为办喜事请桌烦恼,不再为彩礼去东挪西借。各村都有自己的民俗风习,可以发动优秀力量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集体活动,故事会、小品、义演、情景剧,充分发动群众,移风易俗,活跃村民生活,传播积极向上的力量,增强凝聚力。

(4)助老爱小自愿服务队。成立乡村助老爱小自愿服务队,对不愿去养老机构的留守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人群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齐家之道,服务利他的仁爱之道,以孝为先、敦亲睦邻,自觉加强文明家庭建设,言传身教,培育和弘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优良家风,让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转化为村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人人崇德向善、助人利他,增加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乡村治理更加和谐稳定,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让农村社会更加稳定更具凝聚力。

2.2 建好用好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还存在较大差距,真正愿意投身乡村、扎根乡村的人才非常稀少,因此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文化振兴的核心,但个别乡村管理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部分乡村建设的精神文明实践站、乡村文化活动室等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还有的乡村文化设施使用率低、缺乏监管,甚至被挪用、挤占等。把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必须充分发挥文明实践站的重要功能。乡村文明实践站是各项自愿服务队的家,有家才安稳,有家才有休养生息的地方,才能有持续工作的动力。

(1)传播思想传承文化的百姓之家。有些乡村建设有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有书籍、二胡、吉他等,可通过诵读、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故事、音乐、戏曲等才艺鉴赏或展示,使乡村文化设施能满足丰富乡民休闲生活的需求,不仅可以通过文艺活动进行精神文明传播,还可以和学校、医院、义工组织等联合开展家风家教、心理科普、文化文艺、生产科普、礼仪礼节、健康素养科普、慢病防治、生态环保、法治宣传等活动。同时负责对乡村文化设施及广场体育活动设施的宣传普及维护。

(2)协助村委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农村。结合农村“厕所革命”、改水、改厨、改污等工作,教育和引导村民从自己和家人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自己动手净化绿化美化家庭院落和公共环境,建设清洁美丽新家园;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完善村民互助会等互助式村级志愿服务队伍。

(3)挖掘乡土文化和红色文化。挖掘农村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如土特产、特色小吃、手工制作、泥人等,每个特色的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当地的风俗人情是分不开的,良好的乡土文化中的正能量对提升农村场域中社会凝聚力有决定性作用。农村也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很多地方都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可以开发传承的红色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其自我牺牲精神,冲锋在前的精神,艰苦奋斗、不攀不比、一心为党的奉献精神,都是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的精神食粮。各地挖掘红色文化,有条件的可以开展红色旅游,不仅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文化为纽带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山水更青、政策更活、农民更富”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

2.3 政府引领

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农村推广除了村民自治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县镇级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征集自愿者组成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讲团,进行线下线上宣讲;因地制宜开展“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大讨论活动,进行核心引领,让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乡村肥沃的土壤中更加茂盛,提高乡村内在魅力与发展活力。

把传播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需要,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强化政策牵引、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更好的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和谐社会的建立,加快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

猜你喜欢
场域美德文明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诚实是美德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对不文明说“不”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