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旭海,王京龙,毕海丹,张立华
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枣庄 277160)
2022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这为深入推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指明方向,吹响“冲锋号”。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不断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扶持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而专业教育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紧跟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向。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激起传统专业进一步发展的新活力,尤其是结合产出导向的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将更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3]。因此,越来越多专业课教师意识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紧密关系,并在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4-6]。王旭磊[4]以“电子商务概论”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角度分别讨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对策。王蕾等[5]针对高校教育中专业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的问题,以OBE为理念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出电子信息专业核心课程“专创融合”的策略。黎青青等[6]以OBE理念的实施框架为指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定义学习产出环节(目标确定)—实现学习产出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评价学习产出环节(评价实施)。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共识,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或者具体课程的融合,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未构建,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将OBE理念植根于专业教育目标体系,深化“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7-8]。因此,以枣庄学院食品专业为例,积极探索基于“产出导向和专创融合”背景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更加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推动社会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自2007年招生以来,已连续招生16年,已有12届毕业生,共583人,在校生239人,连年招生,每个年级2个教学班,每年招生6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一直保持在240人左右,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在长期的教学和育人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始终以工程教育认证OBE理念为指导,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学科竞赛、双创教育、产学研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新生导师制”等多个环节构建“以能力为核心、成果导向、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图1)。这种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助于促进毕业要求达成,为早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基础。
图1 以“能力为核心、成果导向、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OBE理念,注重成果导向,形成以培养学生的“7项综合能力为核心、7种创新成果为导向、7种综合训练为路径”的特色培养体系(图2),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自2019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第一次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来,一直以专业认证为抓手,结合地区特色产业,以培养学生具备文献收集加工、科技论文写作、表达、动手操作、工程(工艺)设计、创新思维、创业就业等7项综合能力为目标,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指导体系、实践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科技论文写作、实验训练项目、实践训练项目、创新项目(国创、校创、教师子课题)、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7种路径进行训练,以赛促学,以练增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将实践育人模式落到实处。
图2 “777”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监控体系
在人才培养中,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结合食品专业特色,构建“融入培养方案、融入专业建设、融入课程教学、融入课外实践、融入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搭平台、创条件、铸品牌、出成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打造“金专”和“金课”。以工匠精神所代表的班墨文化为引导,秉持“专创融合”的育人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包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双创教育类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结合鲁南当地的文化传统,专门开设墨子创新科技活动和鲁班卓越工匠实践训练2门特色的双创类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如表2所示,采用“五位一体,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职业发展平台课程、创新创业平台课程及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导向,学生实践学分比例达32.94%。
表1 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设置(以2022级为例)
表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以2022级为例)
专业通过联合校企合作企业“新希望六和”,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聘请产业教授,共同组建“双师双能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培养+兼聘”的模式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图3)。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先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人才,为企业行业高技能人才专门设岗引进;二是多渠道培养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青年教师来校后到企业实践挂职6~12个月,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增加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兼职聘用,聘用一些成功创业人士和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创业导师。通过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双职型”创业导师队伍,为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主阵地、思想库、智囊团。
图3 “引进+培养+兼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多元化、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按照学术型、复合型、创业型3种类型,分别对应考研升学、企业就业及自主创业3种发展渠道,进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合纵连横”的良性培养机制(图4),纵向以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创新创业导师为主体,横向以创新实践部、专业社团、创新创业团队、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同向、四年一贯、以老带新、递进培养”的良性循环模式。通过上述机制,有效调动起学院、教师和学生三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为“777”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保驾护航。
图4 “合纵连横”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9]。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方面进行大量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误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仍较为突出,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等关键要素上实质性融合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10-11]。枣庄学院食品专业作为地方高校,专业建立较晚,“双创”教育开展时间较短,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与调整之中,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一是在早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多“双创”教育只是简单增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并未真正地将社会发展、专业发展和热点问题等社会信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导致“双创”教育效果欠佳,不能有效实现“双创”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是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有待提高,缺少有效的激励政策。由于专业年轻教师较多,很多老师还未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教科研工作的关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价值。
三是学生创新创业类作品质量还有上升空间,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比例明显增高,学生参与度在80%以上,但是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类奖项和项目中,国家级荣誉相对较少,省外竞争力不强,尤其像“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含金量较高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目前还没有获奖。现状表明,“专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亟须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同时这也显示出专任教师在学生指导上和项目培育上也存在很大短板。
四是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未成功,基于工程教育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真正形成,还不成熟,与同类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如在一些教学大纲、试卷材料、教案及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还亟待更新。还没有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工程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并且持续改进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潮流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是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的必然选择[12],尤其是结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9,13],更是提高食品工程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14]。
基于上述观念,作为地方院校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可以充分利用枣庄的区域农产品资源,如石榴资源、大红枣资源、微山湖水产品资源等,以OBE理念为指导,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到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进行协同育人,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同时,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地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2,14],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立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采用“五位一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以专业认证为抓手,落实OBE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灌输“鲁班墨子文化工匠精神”,强化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是强化学科建设和地方服务能力,继续推行“引进+培养+兼聘”的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科研重心由“基础型研究”转向“应用型研究”,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创新性开展“一人帮扶一企业,一队支持一产业”的思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立足工程专业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构建起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或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思路。依托“健康中国”和“大食物观”的行业背景以创建枣庄学院现代健康产业学院为抓手,探索理事会运行机制,创新政府、企业、行业参与的多主体办学思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产学研平台建设,实现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提升食品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传承“鲁班墨子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构建“产出导向、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切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和学习,进行重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在主要专业课和核心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素材,合理地采用课程渗透模式,并在实践教学中有所体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五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将学科竞赛有效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逐步建立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高等教育新型实践教学方式。针对学生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少的问题,积极倡导“内培外引”的理念,不断汲取“先进的营养”[2],积极邀请领域或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使广大师生能接触到食品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同时,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与食品专业和学科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学科竞赛,鼓励教师参加调研学习、进修培训、挂职锻炼。通过学术交流,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上述多种渠道获悉本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理念、新商机,为学生创新创业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奠定基础。此外,学校和二级学院建立更加完善的“双创”教育奖励机制,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做出双重保障,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2]。
六是合理采用专业实践模式,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15],实验室建设为“双创”教育提供实践场所,食品专业共有12个专业实验室,设置畜禽水产品加工、粮果蔬加工、啤酒果酒饮料加工、石榴制品加工等4个产品加工类的实验实训室,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七是规范创新创业教学成果评价,做好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实践中,积极借鉴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由单纯强调课程评价转为强调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反馈等多维毕业能力达成度评价,同时建立常规教学监控和定期成果评价的校内循环机制。
八是剖析“鲁班、墨子文化”内涵,以“鲁班工匠精神”为特色,构建“学院设计、专业实施、课程落实”的多角度、多层次思政育人体系,产生“人人讲思政,门门有侧重”的效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坚持和落实OBE理念,又要融入课程思政[16],多方协同形成合力辅助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重视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3],也是我国实现创新强国战略的关键之路,高校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17]。OBE理念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教育模式[15,18]。枣庄是“工匠祖师”鲁班、“科圣”墨子故里,孕育出具有时代生命力的匠心文化和墨子文化。枣庄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学校典型的工科类应用型专业,将“鲁班工匠精神、墨子创新文化”为特色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结合“产出导向和专创融合”的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完整、动态持续改进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显得更加具有实际意义。该培养体系的建立,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需求,并最终为社会不断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本领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