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劳动育人是全面化育人的一个助推器,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所创造的主观及客观环境,实施劳动教育活动,探究、摸索以及建立与新时代相符的劳动教育方式,为“全员”教育学生以及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等提供服务,加速研究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富有针对性、综合性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推动高校培育出能够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接班人。
[关 键 词] “一站式”学生社区;高校;劳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15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中着重说明:需在学生群体中对劳动精神进行弘扬,教育与指引学生对劳动产生崇尚与尊敬之情,了解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以及最美丽这一道理。在长大成人之后可以做到辛勤、诚实以及创造性地劳动[1]。
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所创造的主观及客观环境,实施劳动教育活动,探究、摸索以及建立与新时代相符的劳动教育方式,可以富有成效地为“全员”教育学生以及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等提供服务,加速研究改革培养人才模式的进程,将逐渐发展成高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切入点,这有助于凸显劳动教育正在精准回应新时代的教育号召[2]。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助力劳动教育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当中的第一条表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而言,劳动教育是其关键内容,对于接班人以及建设者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以及劳动技能水平等起着直接决定作用;第十条表明:依照学生身体的实际发育状况,科学、合理地对课内及课外的劳动项目进行设计,通过多种灵活方式,促使学生与劳动相关的内在动力及需求得到激发。这均为现代化高等教育更为深入地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性根据。
国务院在2010年7月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各大高校将提升教育的品质发展为国内高等教育开展改革与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在高品质教育实践中助力学生的思想全面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之后,有助于促使“一站式”学生社区得到更大力度的建设[3]。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价值内涵
学生社区已经由原先单一化的学生宿舍逐渐向为全体学生打造集学习、生活、社交、文化、劳动以及锻炼等多元化作用于一体的共同体进行转化。在学生社区当中系统化的组织机制以及多样化的内容载体,均为社区进行劳动教育活动创造了宽广的教育场地以及良好的教育契机。
(一)学生社区是传递学生劳动教育知识的“大讲坛”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广大学生日常开展学习、生活以及交流等活动的一个空间,有着一定程度的教育属性以及文化浸润作用,可以促使价值引领以及知识传授实现统一发展。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涯之中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最长接触时间的一个生活场域,是集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于一体的一个综合性园地,它能够通过文化活动以及日常性的服务及管理等方面实施劳动知识内容的学习活动。如通过实践于学生组织运行、宿舍卫生整理、文化活动筹备以及公寓岗位执勤等不同岗位,促使学生理解与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由此学会尊重劳动与劳动者,正确认识到劳动是所有社会财富的动力源泉之一;理解“按劳分配”是极为正义的一种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摒弃不劳而获这一思想,体悟到劳动在本质上并无贵贱,不同的劳动形式仅仅出于不同的社会分工,需逐渐形成劳动平等的观念[4]。
(二)學生社区是锻炼学生劳动教育技能的“大平台”
“一站式”学生社区,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及服务而言,是一个复合型的平台,有着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材料与资源。第一,关于硬件设备,如自习室、洗衣房、社区事务服务站以及“漂流图书馆”等,在该部分半自助式或是自助式的场所中,均可对日常管理学生相关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发掘。第二,物业管理站也可以通过提供学生义务劳动岗位,为广大学生创造锻炼劳动能力的机会,如设置安全间检查员、楼栋楼层长以及垃圾分类督导员等多个实践岗位,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学会劳动与勤俭节约。此外,社区也能够通过打造丰富化的文化建设与宣传类的交互程度较高的文化教育场景,如学生能够在社区所举办的文化节、社团活动以及趣味运动会等当中对自身的劳动底色进行淬炼[5]。
(三)学生社区是检验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的“试金石”
劳动观,是指人们对劳动本身的态度与看法,是人们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键构成成分之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自身的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提升。在学生社区之中,日常所开展的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中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自身劳动习惯与质量、劳动价值观与态度以及劳动技能水平等直接进行检验。热爱义务劳动以及个人事务方面处理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在其余方面的素质也较高。学生社区是综合性的环境,学生所展现的劳动价值取向、精神面貌以及技能水平,均是构建学生社区以及开展相关教育与实践活动的质量体现。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发展困境
当前,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不足,关键在于宣传劳动教育的气氛不足、未能优化劳动教育方面的顶层设计、锻炼劳动能力的实践性平台功能不健全等,这使劳动教育当中出现劳动教育和实践分离、身和心分离,甚至使劳动教育出现异化。学生社区是近些年以来新兴的一种教育与管理学生的创新型模式,一些学生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将党建引领以及社区精细化管理服务的内容摆在关键位置,过于注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及提升服务的品质,从而对社区平台本身的劳动教育属性以及有关教育内容有所忽略[6]。
(一)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宣传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社区所开展的劳动宣传活动,旨在争取各方能够支持、关心以及重视劳动工作,是顺利推进劳动工作的一种核心方式。而学生社区内部关于劳动教育的宣传举措与力度均不足,宣传的气氛也并未体现应有定位,同时高校开展学生社区方面的精细化服务对策通常基于校方发展的角度,直接体现整套服务产品,欠缺关于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与意识的准确定位。因此,有必要加大学生社区关于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的宣传力度,且营造出比学赶超的劳动气氛与环境[7]。从教育劳动当下的情况可知,个别学生宿舍并不注重宿舍内务的整理、宿舍卫生的实际保洁力度不足,致使宿舍环境出现“脏乱差”现象,由此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及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生社区劳动锻炼实践平台不完善
对学生而言,学生社区是日常为其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劳动实践一个极佳的场地,但该场地一般会弱化劳动育人过程中的服务性劳动以及生产性劳动。因而学生社区需要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加入该社区的管理与运营行列之中,主动参加到生活设备场所、综合管理站以及共享空间等各个场所相关的文化宣传、卫生保洁以及公共秩序管理等各类工作之中。学生社区是为学生获取全面化发展提供服务的一个关键抓手与平台,场域内部与外部相应的育人资源仍未获得有效发掘,也并未完善劳动实践的建设平台。同时,一些高校在建设学生社区综合性模式时,并未在劳动教育平台实际的认定范围之内纳入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志愿服务以及实习实训等活动形式,致使弱化了学生社区劳动实践与锻炼平台认知程度,窄化了实施范围。学生社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综合发展受到了限制,如较为单一化的形式、简单的内容,由此使劳动育人的详细举措实施力度不足,劳动教育的成效也欠佳。
(三)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
建设学生社区,最终目的是育人,通过全新的教育载体使高校的党政力量、思政教育力量以及管理力量就育人目标及理念达成一致,这与改革培养人才模式的核心举措是高度契合的。虽说对于劳动育人这一方面而言,学生社区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在劳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并未有效考虑到学生社区与劳动育人相关的顶层设计,仍旧未实现系统性、全面性的融合发展,同时劳动育人方面的机制保障方面也并未实现区域性的统筹发展,致使过分注重建设自身的场域,而关于协同推进家庭及社会等领域的工作有所忽略;并未自主对课程保障进行统筹,过于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而对多元化课程的建设有所忽略;关于人员的保障方面,并未进行分层式的建设,注重服务的队伍情况,而对培养社区学生志愿者以及学生自治管理的组织等工作有所忽略。另外,未构建综合的评价与管理机制,致使简单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临时性以及阶段性的一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四、“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站式”学生社区内部开展劳动教育进程中的实践路径较为复杂。就长远的发展而言,需要着力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整体建设、创建长效机制、健全内容体系、实现协同育人、建立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厘清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育机制,开拓有效的发展路径[8]。
(一)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劳动素养
此前,对于不少高校而言,劳动教育方面的课程始终是选修课程,这使劳动教育课程对于该部分高校而言是边缘化的教育角色。然而伴随国家及社会层面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务必将劳动教育课程发展为必修的课程,且借助结合“劳动实践”以及“专业渗透”这一模式,完善与优化劳动教育有关课程体系。同时,所开设的各类劳动教育课程,一方面需包含学生需要学习与掌握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需组织与引领学生参与符合专业要求的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另一方面需涵盖志愿者活动、家务劳动以及社会义工活动等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基于专业学习、思想意识以及行为实践等多个层次,提升学生自身的劳动素质,推动其实现全面性、综合性的发展。在设置与规划课程的过程中,需将劳动价值观作为核心,细致、精心以及全面地对学生有关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作出安排,促使劳动教育可以紧密地融合职业技能,促使学生自身的创业及创新能力得到培養与提升,帮助其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及劳动精神与意识。如近些年以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依照国家倡导的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相关的任务及目标,与学生自身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创建“服务型学习”这一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借助劳动实践及专业学习的融合对策,从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出发,构建起“三服务”劳动教育体系,同时配备结合了“专与兼”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促使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更为丰富,关注教师成效及其评价状况,开展实时跟踪工作,定期提升与完善,从而有效地推动劳动教育、思政教育以及专业课教育等实现有机融合与发展。
(二)精心布局,统筹整体建设
在学生社区建设劳动教育阵地的过程中,需将先进的网络空间及物理空间所共同构筑的坚实阵地作为基地,从而对有序实施劳动教育提供有效帮助,平稳固定地向其输送教育资源。第一,需规划劳动教育相关的专有阵地。科学地对学生社区作出规划、设置劳动体验室等专用性教育场所,基于该类空间激起广大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同时,需有效运用社区的其他功能,设置社区安全员、社区资源劳动岗等示范岗位,通过社区共同体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第二,需夯实当前党建的引领阵地。在学生社区内部构建完善的党基层组织网络、设置党员服务站等;设置单元资源服务岗,着重说明党员需起带动作用,打造积极劳动的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劳动风气。第三,发展网络协同教育阵地。基于新时代之下,学生社区也需获取“一站式”信息平台的帮助,这表明,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进程中,也需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宣传劳动教育的知识、发布劳动教育的信息等,也能够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方式开展精准劳动教育活动,跟踪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整个流程以及实施成果评价工作。
(三)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内容体系
在存在复杂环境因素的学生社区实施劳动教育活动,务必获取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方面的肯定与帮助。第一,需重视营造社区的劳动氛围。营造凸显劳动教育特征的社区平台,加大力度宣传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及模范事迹等;策划劳动技能竞赛以及社区文化节等独特活动,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与体验感,使其劳动精神得到巩固与提升,帮助其养成积极的劳动观念与态度。第二,开设社区劳动小型课堂。通过在社区开设常态化的劳动教育课堂,能够有效补充专业课堂的缺失。将苏州大学敬文书院作为案例可知,敬文书院在学生社区开设了木工课、非遗手工制作课以及蔬菜种植课等,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传授与生活极为贴近的劳动技能,学生通过深入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自身知识、技能的锻炼,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兴趣爱好[9]。
(四)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
基于新时代,构建劳动教育有关模式的过程中,须破除“盆景式”的典型,推动建立全方位、全覆盖以及全流程的长效机制,因而需尤为注重设计和落实机制的环节:第一,构建培训、考核、激励的机制。需要注重确保导师团队的投入度及专业性,开设稳定的培训课程,提升导师的劳动教育能力;在年度绩效考核当中纳入劳动教育的成效,指引导师用心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第二,构建导师交流机制。为学生社区聘任专业导师,从而指引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定时组织导师座谈会,和党委、导师团以及学工等交流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反馈与讨论学生的实际劳动表现与行为。第三,构建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机制。跟踪与记录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及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且基于科学的总体性评价机制,为全体学生评分;对“创新之星”“劳动达人”以及“最美寝室”等进行评选,促使营造出重视劳动的良好氛围。
(五)打造共育队伍,实现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的开展,“单枪匹马”奋战是不可取的,需协同多方共同加入其中,推动协同育人,由此才可以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作用。第一,关于不同导师团队的关系,需基于学生教育综合体,从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聘任劳动教育导师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提供指导意见,且专门负责考核管理工作。引导院系的领导、学业导师、德政导师、学工团队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各个导师团队融入学生社区的一线之中,和劳动教育导师的智能通力合作及相互补充,建立互相融合且紧密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由相关领导干部牵头,点燃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星星之火。如浙江大学在建设学生社区的过程中,把行政人員及公共服务的建设共同融入学生社区的建设之中,获取了良好的效果,可见该种模式是富有成效的。第二,关于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需重视激起学生自身的热情,指引其主动加入劳动活动中。在学生社区的基础上,构建楼委会及学生自管会等学生组织,指引其主动加入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行列之中,坚持从问题导向出发,强化学生自身的主人翁意识,鼓励与帮助其发掘自身深层次的需求,主动开发与发展多样化的实践、劳动以及服务等项目。第三,关于校内外主体的关系,需融合校外的各类资源,持续拓宽劳动教育的具体边界。通过学生社区中的校外导师资源,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在校园附近设立劳动实践基地,指引学生加入劳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10]。
(六)结合劳动育人目标,完善评价体系
创新高校劳动教育模式,一方面需完善与丰富有关课程体系、劳动教育的活动平台与环境;另一方面需依照国家所倡导的劳动育人任务及目标,与高校已明确的劳动教育方案相结合,更为深入地完善劳动教育相应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学生具体的劳动教育表现时,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参与其中,基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状况以及劳动实践状况,对其开展过程性及总结性的评价。面对学生的相关评价成果,高校需纳入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之中,同时建立审核与公示的机制。此外,高校也需将学生的劳动评价成绩作为其评先、评优以及最终毕业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指引学生持续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及其成绩,鼓励学生用心学习专业课的知识,用心参加劳动教育活动以及完成相关任务,从而以优良的学习成绩、过硬的劳动技能以及较高的综合素养体现个人价值,由此为未来的就业、创业等积聚更丰富的资本,进而逐渐发展成祖国真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五、结束语
在新时代,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机制而言,劳动教育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渗透且作用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对于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有着先导性、基础性以及全局性等价值含义。劳动育人是全面化育人的一个助推器,与新时代培育人才有着紧密联系,各大高校需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迎接挑战,进行富有针对性、综合性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工作,有效发挥出劳动的教育作用,推动高校培育出能够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
[2]刘洪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生态系统建构理路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1):22-27.
[3]李敏,张可.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12):20-27.
[4]张敏.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方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2):44-51.
[5]赵静.“一站式”学生社区党组织育人路径探析[J].党政论坛,2022(4):35-37.
[6]赵爽,吴宵宵,余华.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22,11(20):88-91.
[7]张金鑫.新时代高校“一体两翼三位”劳动育人创新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2,37(2):160-164.
[8]周明星,刘慧婷,王子成.新时代劳动育人高质量发展:理论、政策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19-27.
[9]孙正嘉.书院制模式下提升高校劳动育人实效的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21(15):63-67.
[10]加亚杰,王炜.大学劳动教育中多元育人价值的开发[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2):42-44.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张楷(1988—),男,汉族,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助讲,研究方向: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