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研究

2023-07-29 05:03陈杰陈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0期
关键词:工业院校人才

陈杰 陈桑

[摘           要]  數字经济带动了工业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产业人才的技能素养也有了更高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目标在于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分析高职院校在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    键   词]  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57-04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多次提到了“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的产物,各产业领域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都离不开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加快了工业与科技的融合,实现了产业的上下游各方面的互联互通,能够更高效、更精确地优化资源配置。

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体系及技能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传统自动化设备的操作技能,还要掌握智能化、网络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在2021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有了规范的定义,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计算、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制约着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能力的积累,影响着我国未来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人才队伍的不足,不仅体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匮乏,更体现在基础层次人才的不足[1]。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中提到“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要求学校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优先发展人才紧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推进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社会人员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职工的继续教学[2]。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提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二、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与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建议》中“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完善已迫在眉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产业发展快,人才培养模式与需求脱钩

工业互联网的快速迅速,迫切需要一批针对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中新设了“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并将原来“工业网络技术”改为“工业互联网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中,新增了“工业互联网工程”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3]。新开设的专业开设时间短,一般依托于某个原优势专业,模式同质化,与区域工业互联网企业还没有建立深入联系,专业教学仍以封闭式运行为主,技能实践随课程在实验实训中进行居多,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企业的参与和指导,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适应性弱,培养的技能人才跟不上服务产业的需求,就业质量不高。

工业互联网产业作为一个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技术产业,工业应用场景分散,形式多样,知识技能差异大,技术壁垒高,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情景下,那些技能简单、操作重复、劳动强度大的岗位正在被人工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所替代,这些岗位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减少。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高职三年的学习期间往往掌握的是初步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缺少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面对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在缺少学校环境和教师的监督下,容易丧失专业钻研精神,从而无法适应新的产业岗位[4]。

(二)生源多元化,学生的知识架构差异大

产业的优化转型对人才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及和发展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为新形态产业改造和输送人才。高职扩招100万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随之呈现多元化。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届中职、企业工人、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军人等都被纳入了招生范围[5]。生源多元化造成了入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千差万别。传统的生源,年龄偏小,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产业认识不足,实践能力缺乏。而部分有相关从业经验的入学者,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操作熟练,但缺少理论支撑。

差异性的生源造成学习目标和主观积极性的不同。部分学生特别是通过普通高考入学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学历提升期望,注重理论学习,希望通过升本等机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部分学生则以学习技能,步入社会为目的,注重实践能力提升;也有少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面对枯燥的工业互联网知识,缺乏持之以恒学习的精神。如何解决多元化生源带来的问题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三)技术更新快,师资力量匹配难度大

工业互联网产业涉及多个新兴技术领域,技术更新快,专业化程度高,需求的人才要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工业互联网产业的相关专业成立时间短,很多教师来源于原来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专业,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领域相互融合,原有知识体系老化,对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缺乏实践经验,而繁忙的教学任务又使教师缺少进修实践,远离技术前沿及企业一线,专业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持续提升。而新引进的教师,学历普遍高,但缺乏教学经验,专业单一,理论强实践弱。同时,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性强,在缺少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下,教师无法通过短期的实践融入企业,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对接受高职教师实践锻炼的热情也不高[6]。

此外,高职院校往往通过教学指标、科研成果等硬性标准来考核,而教学是很难用数据进行考核的过程,为社会培养的人才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见效期,这就使教师缺少内在教学改革的驱动力,追求研究成果而放松开展教学工作,难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中。

(四)合作不紧密,评价机制无法适应产业需求

校企合作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由学校主要负责整合教学资源,理论知识授课,企业则以负责实践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及实训项目,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对于工业互联网产业,学校难以了解前沿技术、把握发展方向,需要企业参与指导。但高校和企业间缺少利益的互赢,凝聚力不强,往往为了迎合考核指标而开展各类合作项目,临时性大于规划性,难以长久保持,无法为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培养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7]。

校企合作的表面性也体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方面。现在评价机制的承担实施主体往往由高职院校担任,评价方式和指标也由院校制定,缺少政府、企业、院校等多方面良好的协调,评价方式单一,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地方适应性,侧重评价培养质量的结果性,忽视学习成长过程的多方参与评价。工业互联网产业为适应技术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将多种信息技术融合使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考核大多由校方依据课程考核成绩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应用开发、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中缺少多方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没有发挥企业、技术人员及就业学生等与产业密切相关主体的作用,对调查反馈的数据利用率不足,无法有效推动人才的培养[8]。

三、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基于以上对我国高职教育在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本节就协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校企深度融合,优化师资力量,完善评价体系,以建立和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一)多方协同,构建适应性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面向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服务一线的生产、管理、维护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业互联网产业是一个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自动化生产等多种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形态应用模式,知识面广,细分度高,学生难以通过有限时间完成对庞大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学习。

学校应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依托地方经济特色,根据区域发展规划,成立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教师等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岗位需求对应课程体系,关注产业动态,跟进市场对人才技术与规格的需求,更新课程标准;另一方面,有效整合原教学资源,结合院校自身特点,将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应积极参与到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制定中,学校应改变自上而下的模式,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和设想,适应社会需求,错位发展相关专业。学生特别是毕业生,作为改革的受益者,应通过交谈、问卷、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参与权、评价权以及建议权,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基础,构建形式多样的适应区域、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积极引导,构建创新性教学内容

创新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能力。多元化生源造成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有着不同的擅长领域和提升空间。在完成必要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当因材施教,打破单一固定体系的束缚,根据区域工业互联网产业特点,以产业岗位需要为准则,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系统化设定多形式、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以典型生产案例为切入点,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等纳入教学内容,提供一定项目经费、实训场所及激励奖励,构建灵活的学分认定机制,定期安排學生去工业互联网典型企业参观实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适合的课程项目,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枯燥的知识学习中保持热情[9]。

院校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成立各类专业性社团,以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培训为主,指导教师监督为辅,在增强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将数字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作为学生能力展示和提高的舞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践动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点概面,通过学分认定、评奖优先等多种政策,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

(三)深入融合,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既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耐心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一线实践经验。工业互联网是多种先进技术应用融合的产物,人才的培养必须掌握一线动态,这离不开区域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参与。为激励企业投入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各层次优惠政策,对接区域特色企业,引导企业走进校园,教师、学生步入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打破校内、校外界限,跨专业、跨单位共同组建合格的师资团队。团队要拥有合理的队伍构成比例,既要有担任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理论课程的教师,又要有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实践教师,还要有工业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企业培训师,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共同进行一线教学工作。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学校规划,通过学徒制、订单班、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加强对工业互联网产业和企业的认同。

工业互联网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师资团队成员需要不断学习,接受新事物,这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从政策、制度、经费等多层面提供长效有力保障。一方面,专任教师通过培训进修、企业实践等多途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紧跟技术进步,掌握一线前沿技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企业的教学人员在拥有丰富在岗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要不断接受新技术、新技能,定期开展教学培训,增加教学理论,掌握教学新方法、新理念[10]。

校企共建的师资团队更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依托大师工作室、项目工作组等,将课程、实践、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将市场需求与创新能力教学紧密结合。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共同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将项目教学过程作为学生考核的部分,让学生更早融入企业研发及生产,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打下基础,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互利互赢,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四)全程参与,构建多维度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是双方相互了解需求的途径,能有序推进人才培养运行,使各方需求得到更好的反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由政府、行业、企业及产业人才所共同推动的,为保障所培养的人才能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评价机制应由多方共同实施。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到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在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制定标准,地方政府要履行职业教育监督,评估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需求适应性[11]。

充分运用评价的结果,定期调研区域工业互联网产业需求,收集社会、企业人员、教师、毕业生、在校生的质量评价信息,持续跟踪调研工业互联网企业及毕业生状态,包括薪资待遇、就业满意度、能力提升需求及对教学改进意见等,召开由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等组成的专业发展研讨会,掌握区域发展规划及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变迁,了解不同生源各阶段存在的困难,及时反馈和改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梳理教学内容,制定整改方案[12]。

在教学实施中,改革原来以笔试为主的知识考核,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对应,终结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聘请区域工业互联网企业专家及一线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在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邀请企业专家全程指导教学,实时掌握学生在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增强企业人员在生产实训、顶岗实训等课程中的主导性作用,从企业角度对学生及教学过程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校内校外多方位、全过程、全面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多方全程参与的多维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及时掌握区域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动向及人才需求,直观地了解自身不足,调整策略,为产业培养当前所急需的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工业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满足区域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可持续性发展人才的体系,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该体系的建立需要高职院校主动做好对接工作,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深度合作,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及时掌握产业动态、学情变化,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紫阳,郭菲,张昂.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114-117.

[2]王亚鹏,王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12):38-46.

[3]史翰征.工业互联网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信息化,2022(5):37-45.

[4]党中华,翁政魁,毛杰.高职院校工业互联网技术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12):25-33.

[5]王菲.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2(27):53-55.

[6]胡顺仿,佘玉梅,缪清,等.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1(3):339-343.

[7]史玮.5G+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6):162-164.

[8]高洪雨,高广玲,李卓越,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5(6):60-62.

[9]吴龙生,师相永,赵延春.高质量发展引领下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2(35):42-44.

[10]王伟,朱宛萍,汪敏.“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特征及类型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109-112.

[11]孔焱,王斌.高職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42-43.

[12]邹少琴,侯红科,郭凌.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20):25-27.

◎编辑 尹 军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中课程体系设计与教材开发”(项目编号:2021-AFCEC-410);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1-7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1JSJG176);专业服务产业视角下高职课程适应性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校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专项立项,项目编号:SZD2022ZX009);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校级课题,项目编号:SZDYKC-220708)。

作者简介:陈杰(1980—),男,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识别。

猜你喜欢
工业院校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