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思考

2023-07-29 11:19祁克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0期
关键词:吸引力理论课思政

[摘           要]  基于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缺乏的原因,尝试从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4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政理论课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当前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已取得很大成效,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师思想素养显著提升,广大师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自信。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新形势在给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现状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的必要性

伴随经济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及媒介多样化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如何发挥思政理论教学的作用,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是高校思政理论课面临的全新挑战。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学最受困扰的就是学生到课率一般、抬头率不高、满意度不理想,思政理论教学的吸引力亟须加强。所以,打破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传统藩篱,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吸引力,向课堂学习要质量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现状,笔者在任教学校大一学生中做了一次思政理论教学吸引力的调查,涉及市政与交通工程技术等9个专业23个班级,共发放问卷1036份,收回有效问卷1028份。在回答“思政课堂教学对你有无吸引力”问题时,选择吸引力很强的学生占比19.71%、吸引力较强的学生占比31.52%、吸引力一般的学生占比38.16%、没有吸引力的学生占比10.61%。由此可见,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的认可度有限,存在课堂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和互动参与率低的状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情况,笔者在发放问卷调查时,要求学生填写上专业和性别,经过分析:相对而言,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对文科专业学生比理工科学生强,男生比女生强。笔者通过自己教学和听课时的观察,学生上课时位置也是分区域坐的,喜欢上思政课的学生一般坐教室前一、二排,不喜欢听课的坐后排或是拐角处;教师上课多要求学生将手机上交以此来维持课堂秩序和提高听课率。

二、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缺乏的原因

(一)学校人才培养偏功利性

近几年,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源危机,高职院校想要突出招生重围,只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他们还没有认清思政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的这个关键“变量”,不能找出真正适应新时代的办学出路,不能将办学思路转移到“立德树人”这个大课题上。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也自然更多向专业课程倾斜,思政课等基础公共课程只能是面临“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境遇。

(二)教师课堂教学单调性

高职思政理论课能否真正吸引学生,关键看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素养对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有直接影响[1]。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专任教师数量有限,只能聘任校内非思政专业兼课教师和外聘教师,这部分教师主要精力不在教学,既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难以用理论光芒去吸引学生,又不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共情感染学生。“灌输式”“填鸭式”纯理论说教,缺乏激情,语言乏味不幽默,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还会对思政课产生厌烦情绪。

(三)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性

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从小学到高中,思政课一直以“副课”身份存在着。学生认为,选择高职院校,就是学习专业技能,专业课才是主科,专业课学好了,将来才可以谋得一份好职业。另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多数高职学生的基本政治理论知识有限,加之没有养成好好听课的习惯,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和社会扩招生。所以,教师讲课时需要重新补课,否则学生往往听得一脸迷茫,不知所云。

三、创新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的策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高职学生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寻找到高职学生思想需求與教学内容的联结点,这样才能使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2]。笔者根据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经验,从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等探讨提高高职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计

1.道理生活化

笔者认为,思政课上好了,就是在课堂上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如果学生感觉教师在“唱高调”、讲“大道理”,那就是教师的课堂不具有吸引力,学生会不愿意听,甚至产生反感情绪。那么,怎样使“大道理”变成讲道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让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呢?教师在讲解时要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全新的构建,尝试挖掘“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信息,注重理论知识和日常事务的紧密联系,将社会发生的新闻热点、国际热评融入思政教学中,将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为我所用,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评判能力,使思政课程有温度、有思想、有趣味、有意义、有水平[3]。为此,上课前必须精心组织,谋划好我们要摆的事实,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并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教师的语言表达有温度,有说服力、感染力,可以迅速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4]。又如,我们在讨论我国年轻一代能否担当民族大任时,可以这样讲:有为就是指有所作为。在新时代,我们要有为,就应有实际贡献。大有作为者,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我们可以敬仰;小有作为者,如当志愿者,我们可以身体力行。这样的作为,就在身边,就在当下,都体现着对社会的担当,学生有一定的感性体验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2.例证专业化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首先表现为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往往会内化为个体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表现为积极的主观需求,从而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5]。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善于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和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思政课教师一定要“贴近学生”,课前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了解其专业前景,了解实习就业单位等。这样既能够做到与学生有话可说,又能够利用专业讲授道理。也可以在教学导入时尽可能设计有专业特色的导入,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学生所学专业,把所讲的道理融入学生的专业中。例如,在讲解“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要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内容时,要告诉学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可以立足学生专业,如所授课专业班级为道路桥梁专业时,可以展开茅以升立志造桥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茅以升在专业上刻苦钻研的精神;当他在美国学有所成时,又辞去高薪工作,毅然选择回国,为祖国架桥,他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去学习。运用专业相关案例,学生更愿意去听,也更愿意接受。

3.问题逻辑化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把教学内容串起来,教师在课堂上满腔热情发问,在学生心中激起某种“波澜”,一下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寻求答案的冲动和欲望,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道理。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时,借助学生熟悉的影视片《觉醒年代》《寻路》等进行讲解,连发三问:马克思主义好在哪儿?中国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这三个问题的逻辑关联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正是当我们在慢慢求索道路,不断失败、不断寻求出路时所看到的光明,所以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实践必然性,但是我们又不能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诸如此类问题导入和设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稍作停顿,设置悬念,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妙。在学生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关节点上,妙语突现,使学生疑团顿释,豁然开朗,从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收到既引人入胜又引人深思的课堂效果[6]。

(二)创新教学模式

1.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提问法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方法,“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通过推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习和探索。教师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7]。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即兴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找出有说服力的答案,及时解开自己的思想“症结”,然后教师适当作一下点评,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如何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可以引导学生把时间切到那个历史时间段,让学生站在1840年之后的中国历史方位,让学生去总结、思考当时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什么,毛泽东本人具备的品质是什么,中国革命实践情况是什么。学生在寻找到这些答案时,“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把疑问作为整节课教学的出发点,抛给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下,我该怎么做?我们党又该怎么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突出训练学生思考问题时要善于将自己融进去,又善于让自己跳出来。要善于探索,又要善于总结。高校思政课就是设置问题,解释问题。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自己解决了,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训练,学生的感受也不深,理论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

2.勤用例,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将理论、思想、精神、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在事实中验证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去服务于国家、奉献社会。实际上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所用案例,做到案例既接地气又解困惑。比如在讲到贫富差距问题时,要用数据说明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在缩小;国家通过发展与分配两大杠杆进行不断调整,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例如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和“信用”时,这两个概念都相对比较抽象,若教師在思政课堂上照本宣科地用概念阐释概念,用理论去解释理论,只会让学生更加困惑,导致学生对深奥枯涩的课程内容失去兴趣,这样会进一步扩大学生与思政教育的距离[8]。所以,教师要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帮助学生通过事物的表面去探究社会的本质,将思政理论和社会实例联系起来教学,把学生吸引回课堂。

3.常总结,鼓励学生跳出课本

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为了应对考试,所以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也不需要学生记住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需要告诉学生理论是什么,为什么,青年学生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看问题的立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又跳出课本,善于总结。例如,在讲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时,我们让学生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主要内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掌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内容,理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之后要让学生跳出课本思考:在未来30年,他们要干什么,怎么干。同样,跳出课本,站在本节课教学目标位置表达,更能体现思想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度以及表达的可亲度。如许多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对“三农”问题有极大兴趣,所以在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讲解惠农政策,探讨“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法,这样既能有效提高教学吸引力,又能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让学生认识到政治理论课的现实价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9]。

(三)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思政课的考核不宜单纯通过成绩测试对学生作横向比较,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为此,在思政课教学考核评价方面应构建一套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多维考核评价机制,既要思考考核价值,即为什么考核,又要思考考核方式,即如何考核。创新考核评价机制要求思政课教师从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实际的、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1.注重过程性评价

思政课是社会科学,探讨的是“善”的问题,体现和追求的是人文精神。考核不宜通过一张卷子来定学生的学习好坏,课堂要有不同指标记录和累计,包括学习态度(课程环节参与率)、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寻求合作、主动寻求帮助等)、学习效果(实践报告、理论考核等)。要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并评分,可以阶段性评价,也可以学期评价,让学生自己也能实时掌握课堂表现,这是学生认可的更公平的考核方式。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按一定比例结合起来,注重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评机制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潜能,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采用模块化评价

思政课宜采用学期成绩模块化评价,即把学期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和实践考核三个大模块,各占相应比例,注重平时,所以平时成绩可以占比50%,期末考核占比30%,实践考核占比20%。平时成绩主要是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几个模块中累加。这样,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有一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即使成绩不够理想也能得到较好的评价。期末考核不再考核那些生硬的知识点,而是从社会热点事件导出学生所学知识点,真正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考核可根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计算学生的得分情况。用模块化标准评价学生,会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课堂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为了把沉闷无趣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思政理论教学活动中来,从“教师推着走”变为“自己主动走”,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出发,强化价值引领,才能永葆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学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郑敏.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84-86.

[2]王小莉.关于生本理念对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20(14):190-19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胡蓉,徐永健.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及提升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13-15.

[5]龙海平.工科院校增强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62-164.

[6]张木喜.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吸引力[J].视野,2011(6):20-21.

[7]牛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72-74.

[8]张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54-156.

[9]谢慧丽.新时期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研究[J].理论观察,2014(3):164-165.

◎编辑 栗国花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的研究”(课题编号:2020jyxm0713)。

作者简介:祁克云(1976—),女,安徽肥西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党建。

猜你喜欢
吸引力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