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一体、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2023-07-29 05:03许晓敏李莉蓉马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0期
关键词:校院胜任实训

许晓敏 李莉蓉 马玲

[摘           要]  在把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校院一体、以胜任力为导向的“1+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为重点,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采用“全程设计、分段实施、校院一体、协同育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整合“应用性”教学内容、推行“学习者”教学方式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高水平实训基地以及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实现“校院合作、互动共赢”,使高素质应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校院一体;胜任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61-04

近年来,医学教育不断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但与其对应岗位的职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任务,医药卫生行业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认真分析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特征,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分析

胜任力是指能在工作中将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深层次特征。经典的胜任力模型——洋葱模型,将胜任力由表及里分为三层,最外层是容易获得的胜任力特征,一般为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中间层为较难获得的胜任力特征,包括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等;最内层则是最难培养和获得的核心胜任力特征,主要为个性和动机[1]。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强调“人岗匹配”:培养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服务基层群众健康的意识,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基本诊疗能力和相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毕业后经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能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因此,笔者认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特征最外层主要包括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中间层主要包括基本诊疗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等;最内层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基层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和终身学习能力等。

二、校院一体、以胜任力为导向的“1+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

笔者结合前期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跟踪调研结果以及2019级、2020级学生实习巡查情况,认真分析用人单位和实习医院对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评价,查找当前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偏差,在把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校院一体、以胜任力为导向的“1+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为重点,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采用“全程设计、分段实施、校院一体、协同育人”,坚持“校院合作、互动共赢”,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其中,“1”是指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完成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学习,“2”是指学生第二、三年在医院分别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学习以及毕业实习,校院合作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修订,共同开发、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师与医生合一、教室与医院合一,充分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性、职业性与开放性,符合学生“先理论—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较传统的“本科压缩版2+1”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临床工作实际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基层医疗衛生岗位的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四大模块。基本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重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基础能力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课程,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影像诊断、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概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康复医学、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基本诊疗能力和相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均为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临床实践技能、护理技术、内外科见习、临床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重在提升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应用性”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推动职业院校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为改变实践教学学时少且多依附于理论教学、部分实训内容存在一定重复与交叉的现状,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四阶四环”实践教学体系并优化实训内容。在第一学期,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医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二学期,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实训内容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和“机能学实验”两门独立的实践类课程,去除重复性、验证性实训内容;在诊断学、医患沟通等课程中穿插分散见习,并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安排为期2周的集中见习,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第三、四学期,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和医学影像诊断等课程的实训内容整合为“临床实践技能1”和“临床实践技能2”两门独立的实践类课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型实训内容,并随《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等及时动态更新实训内容,其考核方式按照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三站式”进行。第五、六学期,安排为期44周的毕业实习,其中在第五学期举办校级临床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的;在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结束后安排为期2周的“临床综合实训”,对前期实训、实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以此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在纵向上将实践教学划分为专业认知、初步学习、熟练掌握和综合应用四个阶段;在横向上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实训、见习、实习和课外活动四大环节(见文末图1)。

(三)推行“学习者”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课堂革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不再是仅有黑板、粉笔和教材,知识传授也不再仅局限于板书和言语,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互动,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成为主动参与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等[2]。如设计基于BOPPPS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从导入(bridge-in,B)、目标(objective,O)、前测(pre-assessment,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P)、后测(post-assessment,P)和总结(summary,S)六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各环节线性排列、环环相扣,覆盖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见文末表1),打破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被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在参与式学习中广泛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多,最终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3]。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高水平实训基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勢,也是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4]。近10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主要体现在医教协同育人方面[5]。因此,建立“校院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鼓励“学校教师去医院”,深入行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邀请“医院专家进学校”,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修订,共同开发、使用优质教学资源,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尤其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通过老带新、强带弱,多途径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院携手共建多个相对稳定、具备一定规模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五)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6]。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方向指引。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因此,要以“盐溶于水”的形式“因专业因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如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第一堂课开展“感恩无言良师”活动,感受“大体老师”的大爱无声;在讲授心肺复苏时,播放“最美医生路边跪地施救”的新闻视频,培养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和“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此外,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教育,在提升学生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让专业课程教学更有广度、深度和温度,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院一体、以胜任力为导向的“1+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本科压缩版2+1”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为重点,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把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高度融合,坚持“校院合作、互利共赢”,使高素质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整体提升,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校院双方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考察活动,以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连国华,陈亮,张向杰,等.基于洋葱模型的社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1):3955-3959.

[2]邹霞,郑佳炜.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4):86-100.

[3]曹丹平,印兴耀.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35(2):196-200,249.

[4]陶大伟.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和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2(15):75-77.

[5]陈心航,赵悦,臧悦,等.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4):307-311.

[6]程宇.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5443”课程思政建设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1.

基金项目: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校院一体、以胜任力为导向的‘1+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SZJG108);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题“新时代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szwzy202222)。

作者简介:许晓敏(1990—),女,汉族,江苏海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医学教育。

猜你喜欢
校院胜任实训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