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创新与实践

2023-07-29 05:03陈梦宇申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0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高职

陈梦宇 申倩

[摘           要]  人才振兴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而农业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农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平台。农业高职院校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方针政策,担负起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重任,依托优质教学资源、人才资源优势,解决地方农业人才外流、乡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奖励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地方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興战略的路径:建设产教科融合服务平台;构建“品种+基地+技术”科技服务模式;创新“行业—学院—企业”联动服务机制;培养“一懂两爱”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

[关    键   词]  农业高职;乡村人才;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65-04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乡村治理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核心力量。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五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1]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农业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服务乡村振兴,不仅是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

一、泰州市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

近年来,泰州市大力推进人才强农、科教兴农战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泰州市乡土人才“1333”培育工程实施办法》,组织“香满泰州”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创业富民”创新创业大赛、农业技能人才实战比武等活动,深入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等,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问题仍然严峻,乡村振兴人才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虹吸效应导致人才外流

相较城市,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均有不小差距,吸引力较弱。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导致乡村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严重。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泰州全市共1436个村(社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41583人,占31.9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比重下降12.42%。[2]泰州人才的结构呈现出“流失多”“来源少”的特征,而对于农村来说,“空心化”“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则更加明显,尤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更加突出了这一特点。一般来说,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具备更好的迁移条件,因此,向城市迁移的农村人口,大部分是年轻人或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而农业生产主体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弱等问题。因此,这部分人口需依靠传统的耕种模式来发展第一产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流通和交换,也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3]

(二)乡村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乡村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现象并存。在乡村地区,技术和农业人才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断层,中等和初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比例较大,而高端、优秀的人才却极度匮乏,而以单一的生产和技术为主的人才则更为普遍,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数量较少。[4]据统计,全市农技推广人员50岁以上的占比达50.27%,农技推广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比达59.5%、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占比达76.8%(初级及没有职称的占38.6%),在全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比高达80%,但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足,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身份也比较复杂,既有在职在编人员,又有从社会上聘用的人员或者合同制工人,编制内人员和编制外人员相互交叉,专业技术人员与乡镇干部混编混岗,造成部分人员主要精力不能用于农业专业技术工作。

(三)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泰州市出台了部分乡村人才评价与激励相应的制度,但评价、任用、考核、待遇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评价激励的“指挥棒”作用发挥还不够,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待进一步调动。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技能等级认定还在摸索,“以赛代评”“以项目代评”的评价形式还未落地;传统艺人、乡村工匠等乡土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的行政色彩比较浓,评价标准较为单一,评价过程还较为粗放,形式化、短期化的走过场现象较为严重;村级管理干部、农技推广人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人员有的还未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范畴,职称晋升渠道也受到限制;乡村规划、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人才缺乏城乡交流机制与平台;未健全乡土人才参与议事、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四)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创新创业环境是影响乡村人才振兴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乡村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导致创新创业吸引力不足,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影响,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乡村产业表现出风险系数高、回报率低等特点,加上支持农民创新创业的金融、土地、信贷等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影响了各类人才选择乡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次,跟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道路、交通、网络、餐饮等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距离均等化也还有很长路要走,同时,受文化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尊重人才、包容创新的人文环境相对缺失,也使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推动力不够。

二、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逻辑

农业院校是指以举办涉农专业为主、实施农业教育为重点的高等院校。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才短缺逐渐成为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长期扎根地方的农业院校拥有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契合乡村人才振兴的专业优势,同时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加快内涵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专业优势

在长期的办学积累过程中,农业人才培養、师资力量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优势,科技支持、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也是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首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通过农业项目科技攻关、农业专业教学和农业农村服务实践,农业院校锻炼了一支拥有专业知识背景、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为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积累了人才智力优势。其次,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多元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了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5],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农业技能,为乡村基层培养人才,通过拓展与企业、乡村和政府的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以提升农村建设队伍的专业能力、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与此同时,根据各个建设阶段的人才需求变化,重新审视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以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促使其朝着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形成品牌集群的效益,搭建多元的销售渠道,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农业院校内涵建设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农业院校的使命担当,同时又是农业院校加快内涵建设提升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契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步伐越来越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越来越明显,这使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单一性转变到了多样性,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努力培养符合乡村振兴的人才。[6]一是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紧跟乡村事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二是新时代农村呼唤新型农民和新型人才。农业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立足地方实际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村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整体提升。三是问题导向开展科研技术攻关,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科研工作既要侧重于自身的专业领域,又要拓宽研究视角,加强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机结合[7]。四是对接实际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地方农业高校的科研平台建设与乡村振兴进一步对接,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层治理、乡村基础教育等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

三、农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积极落实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8],通过将教育、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建立全面的产教融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服务的创新,培养“一懂两爱”专业人才,倾情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自身优势,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培育高地,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9]

(一)建设高水平产教科融合服务平台

学校坚持产教科融合,围绕水禽、生猪、兽药、宠物等主导产业,先后建设了江苏省畜牧科技园、中药科技园等校内产学研基地,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与省级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依托校内基地资源,与中牧集团合作组建中牧倍康药业公司,与江苏百汇农业发展公司合作成立江苏苏姜种猪公司,与华威特生物制药公司、江苏桂柳牧业公司合作共建兽医诊断实验室,打造了“双元投资、双元育人、互惠互利”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在乡村人才培育、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和创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0],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了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校企合作“三大体系”落地生根。

(二)构建“品种+基地+技术”科技服务模式

学校树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的服务理念,依托优势专业与主导产业,设立了由20名教师组成的专职科技服务岗,组建企业用得上、农民受欢迎的“六大科技服务团队”。按照“强农兴农、精准扶贫、三新推广”三条主线,开展科技服务。实施“挂县强农”“助企兴农”“驻村支农”等科技帮扶工程,形成了“品种+基地+技术”套餐式科技服务模式。江苏百汇等龙头企业共同打造了一个集新品种展示、优质种源供给、新技术示范于一体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应用技术研究为抓手,以企业和养殖户为服务对象,重点开展畜禽新品种培育、新兽药研制应用,研究配套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成果推广,教师帮助企业和养殖户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11]自2016年来,对接帮扶300多家企业、100多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助力泰州市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12]

(三)创新“行业—学院—企业”联动服务机制

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政府—学院—企业”联动服务机制,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13]牵头组建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职教联盟—研究院—基地”科技服务体系,为乡村产业振兴培育新动能。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与高港区、滨海县、丹阳市深度对接,创新出“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合作社、科技示范户”三台共建、“入户指导、通讯服务、技术培训”三措并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落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花开有果、落地有声,高质量促进了科技产业富民,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建成15个特色鲜明的专业示范村和10个养殖示范基地,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实施“助企兴农工程”,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14]定期选派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等对接帮扶经济薄弱村。以促产业发展和扶智扶志为抓手,大力开展科技帮扶工作。为对接镇、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搞好技术指导、提供培训服务、帮助开拓市场等,推进“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学校成立了泰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打造具有泰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智库体系,助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培养“一懂两爱”服务乡村振兴人才

学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培养“一懂两爱”、具有三农情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联动机制,优化专业结构,重点打造畜牧兽医、动物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等专业群,凸显农牧特色专业优势。实施“双元一体化”“工学研融合”产教创“三位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面向种养大户、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等,开展畜禽养殖、园林园艺、中草药栽培等高职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实践“政府订单、学院培育、农民受益”的“三方互融、政校联动”培训机制,构建了“政府引导、校企地合作”新型职业农民育人模式。落实职业教育东西部地区协作行动计划,通过奖助学金、补贴往返学校路费等政策,每年为西部地区培养畜牧、农业专业型人才,对口帮扶伊犁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西部职业院校,带动西部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推动农业农村現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农业高职院校参与乡村建设,是地方高校的历史任务,是国家、社会的期盼,是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农业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然路径。如何利用地方高校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乡村人力资本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泰州市乡村人力资本在数量、素质、结构类型及政策层面的“短板”,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农业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路径,为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勇,卜树坡,荣雪琴.苏州推进乡土人才培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2,33(1):78-82.

[2]卞玲玲.乡村振兴背景下泰州市农村空心化情况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32):153-155.

[3]程华东,惠志丹.农业高校助力解决乡村人力资本“短板”的新进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0(6):112-119.

[4]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路径[J].中国人才,2018(10):48-49.

[5]曹馨元.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吉林省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7):162-164.

[6]惠志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1.

[7]胥炜,廖开兰.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重庆行政,2022,23(4):25-28.

[8]周小翔,曹斌.立足江苏 面向西部 培养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5(22):229-230.

[9]王建强.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河北省人才振兴实践困境及策略[J].经济论坛,2022(8):99-106.

[10]雍莉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3):48-53.

[11]张璟晶,管远红.农业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三农”的路径及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77-79.

[12]吴加权,朱国奉.高职院校“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34-37.

[1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奋力打造“当地离不开”的科技服务[EB/OL].(2019-05-14)[2023-02-15].https://www.farmer.com.cn/kjpd/dtxw/201905/t20190514_ 1441531.htm.

[14]朱善元,秦涛.实施“12345”战略,解析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农牧密码”:专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朱善元[J].职教通讯,2022(1):5-11.

◎编辑 马花萍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22年教科研课题“高职商科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YYB20220);2021年度江苏省农委办、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课题“城乡深度融合背景下江苏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ASS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梦宇(1988—),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申倩(1990—),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高职
人才云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