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其传播范围大、传播受众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的特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政府加强管理,高校善于运用,大学生自觉辨别。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青年大学生只有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有足够的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而大学生正是网民占比最高的群体。当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使大学生这一群体呈现思想多元、情绪多变、诉求多样的趋向。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中包含的错误思想和负面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导向。因此,高校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偏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代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不同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以手機、电脑、数字电视等为载体,进行信息查询、信息传播以及娱乐服务的传播媒介。其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等特性,对社会的影响明显比传统媒介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的时代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主体更加广泛。如今,人人都是信息源,任何人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某种意义上使传统媒介的神秘感消失。第二,传播内容更加复杂。相较传统媒介由专业媒体人采编发布的形式,新媒体的信息制作者往往专业水平有限,难以将准确客观的信息传递给大众。此外,出于博眼球、蹭热度的需要,一些传播者往往通过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的方式随意剪接,掩盖了事件的真相。在庞大的信息量面前,加大了大众辨别信息真实性的难度。第三,传播形式更加多样。新媒体在延续了传统媒介传播优势基础上,还加入了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还原真相,而且趣味性明显增强。第四,传播效果更加明显。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大、随机性强、局限性小、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征,正日益强势地影响着现代社会。而且,“现代媒体不仅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而且还有能力通过事实和信源的选择及有倾向性地提供信息和观点,影响公众在某个突发性事件或重大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可见,正是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偏向更加明显,才会导致信息纠正或调整的成本更高,也因此更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让大众获取更多真实准确、积极向上的信息,使新媒体朝着对社会有利的趋势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现如今,基于新媒体建立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层出不穷。这些网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完成思政资源的收集、制作、发布与储存,以其精准智能的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吸引了无数大学生借助新媒介提升思想境界。以共青团中央组织的网上“青年大学习”为例,它通过专家解读、活动直播、青年交流、答题竞赛、游戏通关等形式,打造了思政教育新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党的新政策、好声音,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和赞赏。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资源已经相当丰富,然而庞杂的网络信息也无形中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进一步升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防范意识不强
新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信息的传播跨越了空间的界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在全球信息互联互通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会通过思想传播、文化渗透、舆论诱导等各种方式,极其隐蔽地将腐朽错误的思想文化散布在网民中间。大学生作为庞大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最容易被攻破的一环。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不强,很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曲解,使自身的思想受到侵蚀毒害。
(二)虚假信息极易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既包含反映客观现实、充满正能量的正面信息,又充斥着诸多与事实不符、消极悲观的负面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可塑性强、容易盲目跟风的特点导致他们极易受到错误思想和不良言论的误导,造成群体性的价值观偏差,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三)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淡薄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谣言的聚集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然而,新媒体开放性强的特点,极易让大学生产生“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错觉,在个人社交平台上,不受约束地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甚至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行为。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的情况下,面对某些偶发事件,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在网络上不负责任地发布不当言论。可以说,正是因为虚拟网络空间的存在,导致一些大学生忽视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如何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要加强管理和监督,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核心指导地位,就必须牢固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牢牢占据网络宣传的制高点。政府要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对网络平台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新媒体制度体系建设,明确主体责任分工,明晰信息传播的底线和红线。要不断健全新媒体信息发布方面的政策法规,确保信息传播有章可循、有错必纠。规范新媒体平台建设,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二)高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推动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对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也很少能主动将新媒体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的需要下,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增加形式新颖且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各高校而言,可以利用强大的技术支撑,构建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比如,河南理工大学融媒体建设,便以“一中心、二平台”为核心打造矩阵聚合力,推进“融媒体+育人”工作一体化发展,提高思政工作“触网率”,用学生愿意听、愿意讲的网言网语,量身定制思政教育产品,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的培訓,提升他们的新媒体素质,使他们能将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落到具体处。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离不开新媒体,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努力培养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时代新人。
(三)大学生要自觉辨别网络信息,提升自身精神境界
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倡导大学生接受网络信息时遵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还应培养大学生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同时,还应积极组织、努力参与能够展现青年人精神面貌的主题活动,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近年,在河南高校流行的网络拉歌活动中,许多青年学子自发加入,用歌声接力传递,展现新时代青年的青春风采。这一活动正是青年大学生自觉运用网络媒介传递青春正能量的鲜活例证。
总的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切实推动高校大学生主动关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争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https://www.
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2]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3]张晓松,朱基钗.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
责编:司 哲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2023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项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路径探析”(编号:SKSZYB23-15);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责任观研究”(编号:2022BKS014)
作者简介:胡华伟(1993— ),男,河南理工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技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