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下"佛系教师"心理透视与转变策略

2023-07-29 11:19胡睿
师道 2023年7期
关键词:佛系亚文化心态

胡睿

近几年“佛系教师”作为社会转型下信息时代亚文化折射的延伸,已然成为社会隐痛。事实上“佛系”教师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主观意愿,部分教师“佛系”心态是在自我防御下,在困顿迷失中寻求生命意义新突破的过程,是中国历史语境和社会转型下各种现实问题与教师心理特点相互作用的产物。尽管有研究者认为“佛系”心态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无论从教师专业的发展还是从社会教育的进步来看,长期保持“佛系”心态必将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教师的“佛系”心态保持清醒的认识,学校和教师自身也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转变教师“佛系”心态。

一、“佛系教师”的基本内涵

“佛系”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有学者将其视为放弃抵抗生活、与世无争“低欲望活法”的精神符号,其传承自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历史镜像中“五四青年”新文化脉络,折射了现代社会转型下,网络自媒体时代社会心理结构变迁中的亚文化“小时代浪潮”长焦镜像。“佛系”亚文化表面上是无欲无求、看淡一切的心态,其背后透露的却是此类群体无法正视现实社会而采取消极应世和放弃一切价值追求的情绪宣泄。在“佛系”亚文化浪潮中,部分教师难逃侵袭成为“佛系教师”。在日新月异,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佛系”一词在持续数月热度后迅速退潮,然而在速朽的小时代浪潮过后,“佛系教师”等“佛系”亚文化后遗症成为社会的隐痛。

主流文化认为“佛系”是个体精神世界的迷失乃至虚无,是“佛系”群体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应对,“佛系”的生活看似没有追求,看淡一切,事实上是对不完满现状的逃避。有学者将教师佛系心态视为一种由于缺乏工作安全感和工作热情而表现出敷衍了事、低工作成就动机的消极心态。“佛系教师”的“佛系”心态不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教师自身也将错过职业成长机会,提前结束教育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佛系”心态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都是不利的。

也有学者基于自我防御的角度来看待“佛系”教师。对于“佛系”丧文化心理意义建构的生成,曾于里认为:当代人的丧,并非是他们不思进取,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尝试追求成功未果,在重重打击下,为避免陷入内心冲突而形成的自我保护方式。在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工作节奏快、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等现实处境,使教师身心俱疲,有教师进行了尝试和改变,然而未能达到心中的预期效果,久而久之,他们将会对自我存在和行为产生疑问,进而丧失动力,沦为随波逐流的“佛系教师”。此时“佛系教师”这种对机会和选择权利的放弃,除了是其无法调动内部心理资源以应对外在压力的无奈之举,也是调整自我后的主动之举,这一时期表面上看是个体的颓丧困顿之期,但同时也是能够引发个体反思,调整自我,进而从宏观上对内部世界进行重新布局的最佳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佛系”心态是自我防御下,在困顿迷失中寻求生命意义新突破“取经”路中的必经“劫难”。

二、“佛系教师”心理过程特点探析

(一)“佛系教师”情感中习得性无助的滋生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是个体习得的在面临不可回避、不愉快情境时无能为力的状态。由于时代特点和现实因素,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难免遭遇负性事件,并不同程度体验着习得性无助感,其中难抵压力的“佛系”教师,在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下,总是对自己是否能够取得突破性进步持有怀疑态度,即使在教学实践中因某一举动获得赞扬,也往往将其归为运气等外部因素,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常常表现出害怕、退缩、高度的生理紧张等。因此,相比其他老师,这些老师在面对教学实践中的新事物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理能量,当面对任务所唤醒的情绪水平超过他们的承受范围时,便表现出消极怠工的状态。

(二)“佛系教师”认知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

罗杰斯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将分化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当个体对自己有较清晰、客观的认识或定位,且具有适当理想自我时,理想自我将是个体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动力。反之,若两者差距过大,个体因无法确立自我形象而逐渐产生心理失衡,内心将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状态,并将进一步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大多教师作为高知分子,通常较为注重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实现,尤其是青年教师,从“象牙塔”初入社会,往往具有较高自我理想,然而当教师面对教学、科研、行政甚至是网络污名化等多重压力时,由于现实资源无法支撑理想自我建构,教师将产生委屈、信念动摇等消极职业心态,心态的变化必将进一步引起行为上消极怠工、职业发展停滞等连锁反应。若无法及时调整自我认知,长期陷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断层的困境中,为避免这一落差带来的痛苦,部分教师将选择采取“佛系”心态对待职业。大多“佛系教师”并非真如表面那样对职业抱以“无所谓”的态度,事实上这些教师往往对自己有较高期待,而困于理想与现实自我挣扎中形成长期精神内耗是这些“佛系教师”真实的心理刻画。

三、“佛系教师”转变的现实路径

(一)见古知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主方向

西南联大处于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其师生以民族主义文化使命感为驱力,创造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此时民族危机社会现实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深刻影响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并催生出“刚毅坚卓”的文化精神。回顾历史,西南联大或七八十年代的先辈,他们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为构建理想中的社会不懈奋斗。反观今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并未提高知识分子投身公共领域建设的热情,市场消费主义与网络自媒体反而为诸如“佛系”等亚文化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佛系”文化所表征的“丧文化”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个体进行自我生命意义探索的过程。公共领域衰落事实上反映这一代人对于生命意义理解的危机。生命意义依赖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塑造,对于个体而言,其所处环境系统的价值观念趋同性将影响个体文化选择的稳定性,教师作为文化选择的参与者与传播者,其态度对学生乃至社会文化选择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中更需要形成一股强劲有力的文化精神和使命以抵抗“佛系”亚文化的侵蚀。为此,学校应引导教师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精神实质,加强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向内而生:挖掘心理资本强化教师职业认同

在科研、教学和经济“三座大山”的压力下,部分教师将面临职业认同危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陈韶荣和吴庆松研究发现,心理资本能够正向预测教师职业认同,弗雷德·卢桑斯将个体心理资本划分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纬度,具有高心理资本的教师往往愿意付出更多精力进行学习,并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在遭遇负性体验时,倾向于合理归因。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力量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问题的消除无法增长积极力量,然而积极力量的增长能够抑制消极力量。由此,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教师内在具有建设性力量的激发以对抗教师群体中“佛系”心态的消极力量。根据学者都丽萍建议,对于直接开发心理资本模式而言,应以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为技术手段分别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等心理资本进行干预,通过团辅活动挖掘教师隐藏的积极心理资本,从情绪、行为应对以及自我认知三个方面提高教师的积极能量。此外,通过构建教师专业科研发展共同体等,为激发教师积极心理资本提供组织和环境上的支持,以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信心,助力“佛系”教师完成“佛”到“师”的蜕变。

【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教育生活史视野下中国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研究(1978—2018)”(项目编号:2018WZDXM02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成 盼

猜你喜欢
佛系亚文化心态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佛系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