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也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在未来的社会生产中,人工智能参与越来越普遍、人机互动合作越来越走向深入,劳动者的“精益素养”将越来越凸显独特价值。中小学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劳动课程中渗透“精益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精益素养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姆斯·沃麦克教授、丹尼尔·琼斯教授等人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系统总结了丰田企业的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从此逐步被推广。在中国,包括华为、福耀玻璃等许多知名企業在内的众多成功企业,都积极学习和引进精益生产方式,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所谓精益生产,是指“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并精简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最终达到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要求”[1]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简单说,精益生产就是让生产的各环节尽量减少资源浪费,获得最优产出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具体呈现,并逐步衍生出精益管理、精益服务等不同工作方式。
精益生产对参与者提出了新的素养要求——我们将这种素养称为精益素养。精益素养是指能够适应精益生产的生活态度、思维品质、工作能力等个人素养,其低阶要求是能够适应精益生产,高阶要求是能够策划、掌控、改进、创新精益生产,推动精益生产体系不断进化。具体包括:有精益求精的研究意识和习惯;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寻求改善的主动性;敢于面对挑战,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享受微创新与微进步带来的满足感等等。与精益素养相对的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缺乏质量意识;对时间投入和成本投入不敏感;习惯于传统方法,不善于改进工作等等。在具体的行业、具体的工作场景中,精益素养有着丰富的具体要求。
二、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精益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
精益素养是对成熟的劳动者提出的素养要求,在中小学阶段,针对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思维和劳动能力等维度,渗透精益理念,开展精益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精益素养教育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指向儿童整个身心发展的教育,在劳动中,尤其是在集体劳动、合作劳动中,儿童才能得到更全面、更生动的成长。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精益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善于合作、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个人成长和获得生命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另一方面,精益素养教育对于提升民族素养和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既需要‘动动手、流流汗意义上的一般体力劳动者,也迫切需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工匠、科技工作者、创造性人才。”[2]从这层意义上说,拥有一大批具有精益素养的人才,是确保中国制造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也是助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
三、精益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与时代需求之间多少有些脱节,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与高标准、高品质劳动所要求的精益素养存在距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在区域层面大力推进“五小”特色劳动课程,将精益素养的培育渗透到儿童喜闻乐见的微课程、微活动之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小鲁班”少年工程课程,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筑、家具、钢结构、铸造等许多工程类产业是通州区重要的产业门类,许多学校与这些企业比邻而居,许多学生家长就是工程师、施工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一种鲜明的地域文化气质。通州区英雄小学开设“小鲁班”木工工坊课程,利用学校旁边的三超家具有限公司的边角料木材,设计制作木工模型。学习内容包括设计图纸、手工操作、流程改进、施工安全等。设计图纸阶段,学生根据材料特征设计作品草图、绘制标注尺寸的三视图、评价和优选设计图纸;手工操作阶段,学生学习使用各种木工工具,按图纸锯、刨、凿、钉,制作部件,安装成品;流程改进阶段学习流程设计、分工统筹、同伴协作,强调工具有序摆放、用完保养归位,确保工作环境整洁;施工安全模块要求学生在施工前正确穿戴工作服、手套、护目镜,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安全规范,积累施工安全经验。与校内木工坊学习同步进行的是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劳动基地——三超家具有限公司,车间内有序的物料堆放、科学的工具摆放、精确的操作流程、整洁的工作环境让同学们现场感受现代化精益生产的魅力。与英雄小学类似,全区有8所学校聚焦3D设计制作、无人机组装操作、榫卯结构与木作文化、板鹞风筝制作等项目开设了“小鲁班”课程,工匠精神的种子埋进了学生心田。
2.“小神农”少年农训课程,培育精耕细作的农人品格。农业文明是通州文化的根脉,区内水稻、小麦、大棚蔬菜等产业依然兴旺发达。通州区实验小学的运盐河校区在校园内开辟了“四时田园农场”,不仅带领学生春耕秋收,体验四时物候与农事变迁,还组织开展班级责任田面积划分方案设计、植物生长观察记录统计、小堆肥改良土壤等农业小课题研究。学生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为不规则的地块设计平均划分方案,设计田间阡陌路线,将田块分到各个班级;参与植物生长观察记录统计课程的同学在种植的番茄、黄瓜旁边树了标尺、配了方格面积对比版,每天都有学生来记录当天的气温、湿度、光照、植株高度、叶片面积等数据;小堆肥实验班的同学利用废旧塑料罐,将泥土、厨余、树叶、杂草按照不同的堆肥方案配比混合,制作有机肥料。与运盐河校区类似,全区29所学校利用校内外地块,建设了“小神农”劳动基地,农业劳动长周期的特点,不仅涵养了学生认真耐心、精耕细作的优秀农人品格,也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3.“小沈寿”少年工艺课程,培育精致求美的审美趣味。沈寿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刺绣艺术家,其独创的“沈绣”作品作为南通刺绣艺术的代表,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通州的南部片区是全国家纺业的重要聚集区,通州区许多学校学习和传承沈寿精致求美的工艺精神,围绕家纺产业开设特色课程。通州区实验中学发挥专长教师的优势,在学校开设蓝印花布工坊,让学生在图案设计、印版刻制、刮浆定稿、印染晾制等各环节充分参与劳动。南通蓝印花布的图案设计与印版刻制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它独特的美学传承,在临摹、刻制、创新的过程中,同学们全心投入,养成了一种特有的美学趣味。刮浆定稿看似简单,实际上蕴藏着浆料配方、干湿度的把握、不同布料的不同处理等许多默会知识,需要在一次次的尝试、反思中逐步领会;印染晾制环节讲究的是色彩调制、入缸手法、晾制时间的完美配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残次品,操作熟练的同学,不仅可以让作品质量达到最优,而且工作间始终保持整洁有序。目前,全区有13所学校围绕布艺、刺绣、印染等门类开发了“小沈寿”少年工艺课程,让学生养成精致劳作的习惯,体验创造美的快乐。
4.“小范蠡”少年商业课程,培育精打细算的商人气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州区的商业、服务业不断发展。许多学生来自从事第三产业的家庭,一部分学校根据生源特点,利用地方资源开设“小范蠡”少年商业课程。通州区二甲中学校内有一大片葡萄园,学校除了在葡萄园开设农业课程外,每年九月份还推出一个商业课程——售卖葡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校葡萄园批发葡萄,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段设摊,设计策划售卖活动,涵养一种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和精打细算的商业精神。他们细心呵护葡萄的品相,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他们在批发和售卖葡萄的过程中学习使用电子秤、弹簧秤,学习进销存的记账方式,感性体验成本、利润等商业概念;他们策划优惠活动,计算打折售卖后节省的时间和增加的销售额,衡量是否合算;他们还用售卖葡萄的收入,为贫困学生、遭遇到困难的学生解忧,体验劳动服务的成就感、帮助他人的幸福感。与二甲中学类似,通州区许多学校开设小跳蚤市场、校园小超市、校园币结算等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体验用心服务、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也学习了精打细算、提升效益的经营意识,对商业服务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增强了从事商业劳动的自豪感。
5.“小主人”少年生活课程,培育精进习恒的生活态度。日常生活劳动是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最便捷的载体,通州区通过“小主人”少年生活课程,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精进习恒的生活态度。通州区张謇学校开展“今天扫一桌,将来走天下”课程,引导学生在收拾书包,整理课桌的劳动中培养精益素养:每天晚上按照设计好的顺序,将书本、作业本依次放入书包;早晨到校后,要交的作业本统一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备课代表收取;书包内书本叠放的结构,许多学生记熟,闭着眼睛也能准确说出什么书在书包的什么位置;课桌内的物品也与书包收拾一样,做到摆放井井有条、位置谙熟于心……老师的理念是:今天能管理好自己的书包、课桌的孩子,将来更有可能管理好一台机器、一个车间、一条生产线或者一个项目。与张謇学校类似,全区各中小学普遍开设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生活自立课程:收纳衣物、使用洗衣机、简单烹饪等,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精致、用心的生活态度。
“五小”课程将精益素养的培养具体化为一个个课程活动,引领学生在模仿中学,在实际劳动中学,在创新创造中学,促使精益素养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相信,经历过这些精益课程的学生,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不一样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陶琳.邢恩璐.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精益生产理念的影响[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
[2] 檀傳宝. 建设高品质的劳动教育文化[J].人民教育,2023(9).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