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德技并修”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与路径

2023-07-28 13:30:37张天锋李文亮
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张天锋  李文亮

[摘 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路标,也内在赋予了经济发展方式与方向的新的内涵与视野,即以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的扩招正是基于当下时代背景的必然结果,这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课题与新挑战。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高职教育往往呈现出“轻德重技、德技分离”的教学模式,客观导致了“人”的工具性异化。因此,未来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应更注重以“德技并修”的教学机制唤醒“人”的意识,当然,也就必然需要探索构建职业教育“德技并修”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技并修;中国式现代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133-04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强调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强调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在二者内在的递进关系中,凸显了对实现“人才的现代化”的强烈诉求,面对高职院校扩招的现实,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培养现代化人才作为教学模式重塑的根本目标,当然,这也是高职院校能从根本上将“轻德重技、德技分离”的育人模式转变为以“德技并修”为育人模式的战略契机。

一、职业教育“德技并修”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的增值为根本动力,将人异化为服务与资本增值的工具,因此,人(即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2]47。这从根本上导致了劳动不再是人的基本权利需要,而变成了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这导致人的劳动不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劳动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资本家)。这种结果就是人的劳动异化,人在这一劳动状态中也丧失了劳动本身的价值。

二战至今,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渐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力量,同时,也成为衡量人存在意义的根本标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事实判断作为一种外在的向度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唯一判断标准,这是因为对于科学的信仰使得作为科学具象化存在的“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3]。也因由此,人日渐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并愉悦地享受着这种被“奴役”的过程。因为,“在直接的生产中,人似乎已经隐于幕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组成部分,不再是生产中的主体,反而是作为生产工具的技术设备越来越成为主体本身,甚至就是主体,似乎生产已经成为生产设备的事情,而不是作为生产者的人的事情了”[4]。这正是西方现代化今时今日走向自我毁灭的原因。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國式现代化的内在特征。0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内在特征来看,对人的强调尤为突出,换言之,即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发展逻辑认为,现代化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的,即服务于马克思所言之“人的全面发展”。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特征来看,它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而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因此,它必将是实现私有财产(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积极扬弃的过程。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一特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2]73。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是人从劳动异化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两大特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2]73的过程,本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即在于此。

而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真正以这5个内在特征为基本发展逻辑,就需要大力发展真正的“人”的教育。从这一视角看新时代高职院校扩招,恰恰可以看出其紧迫性,而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高职教育往往呈现出“轻德重技、德技分离”的教学模式,它客观导致了“人”的工具性异化。未来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应更注重以“德技并修”的教学机制唤醒“人”的意识,这也正是职业院校推进“德技并修”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职业教育“德技并修”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传统,就是要在人世间追求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但是,这一最高人生境界并不能脱离于人伦日常而存在,也就是说,这一境界应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体现并且是人们致力于完成的[5]。这一人生境界我们习惯以“道”字作为概括。因此,庄子提出:“故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个体生命发展完善并最终完成的逻辑,即“技进于道”。《周易·系辞传下》言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因此,究天地之道而明人道便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它使得中国哲学更注重于思考人生问题,探究人如何能在个体生命存在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但“道”作为不可明说者,往往又很容易陷入“混沌之困”,因此,后世以“德”作为“道”的具体表现状态和表达形式,也衍生出了理、仁、义、礼等概念。从此逻辑来谈,本文谈“德技并修”的基本内涵,本质上是基于“技进于道”的哲学逻辑展开的。

因此,在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教学模式中,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的“明德”,而后是“修德”。但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中国人生哲学视野从来不是将人生境界悬于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之中,而是在意如何在人伦日常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具体而言,中国文化视野中的“道与德”时刻体现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因此,帮助学生“明德—修德”的教学目标必须致力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当然,基于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在对学生个体“德”的培养过程中,“德”的主要内容首先应体现为:“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他们对于精湛技能的追求,从而满足新时代的生产需求,便于更好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奋斗拼搏精神,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6]。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困境

(一)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现状分析

受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影响,基于“职高分流”的具体情况,不可否认的是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存在综合素养相对较低的现象。而在高等职业院校扩招之后,这一现象又有加剧的趋势。职业院校学生惰学甚至是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学习风气不浓厚已成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基于学校的相对开放性以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部分成年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虚拟网络空间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三观”出现偏移,具体表现为个人中心主義、权利本位主义、功利主义。与此同时,受当前所谓“网红经济”的影响,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传统劳动价值观念已无法占据主流,相反,不劳而获或者发个暧昧短视频、直播等通过所谓网红流量赚快钱、赚大钱的价值观受到部分同学的追捧,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自我意识淡薄、对个人德性发展不重视、对技能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等现实问题,令人担忧。

(二)对当前职业教育现状及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首先,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受历史发展具体事实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起步较晚、经费投入制度与方向有待进一步优化、校企双向协作互动形式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或方向出现偏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阻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从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简单地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定位为未来市场某一个领域的“零部件”,并着力打磨,力求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零部件”。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过于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学生在走出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复杂性,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一年前、两年前热门的商业领域有可能瞬间便成为冷门,而职业教育相对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这使得相应的专业教育对市场变化呈现出滞后性,导致了一些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其所学专业便已经成为冷门,最终影响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更有甚者,部分职业院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本身就不具备教学实践技能,因此,其实际教学过程往往就只能表现为“从理论到理论”的纯输出现象。学生自身所学事实上并没有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过检验,又怎么能获得自己的“一技之长”?没有一技之长,又怎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一方面存在技能培养滞后、落伍、与时代发展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人文综合素养教育不够,所培养的学生没有强大的个体心灵,难以弥补自身技能落后、与现实社会脱节的缺陷。一言以蔽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真正实现。

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教学模式建构的具体路径

(一)实现“德技并修”教学理念的“三全”推进

2019 年 6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从该文件的具体相关要求可以清晰地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职业院校必须重新深刻思考自身办学的定位问题,因为只有定位明确了,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改革;二是在强调学用相长与知行合一的同时,明确突出了对个体精神的锤炼,从这一方向可以清晰看出,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绝不仅仅是技能型的“工具理性人”培养,而更在意实现劳动能力获得后的“人”的真正发展;三是强调身心健康的实现在于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在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量的现行劳动(主要是系列高强度的、模块化的、流程化的劳动形式)将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而目前看来,只有基于更深层面的人性(如同理心)升华,才能使人在未来避免科技带来的人的工具性异化,继续保证人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把握,而人性的升华恰恰离不开个体自我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综上所述,“德技并修”必须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贯彻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强化“德技并修”意识,全面贯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与育人体制机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技能人才。

(二) 重视实践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设计增加劳动修身教学模块

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职业院校应注重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有意识、有目标地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当前职业院校相当数量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均存在着“放羊式”教学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必须要明确从学校到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责任及其他相关职责,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保驾护航。

而具体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设计劳动修身教学模块,笔者认为,可根据实际需要及可能性植入关于社会责任、管理技能、人口资源、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海洋科学等人文、科学素养方面的知识关怀,以拓展课程或开设专题讲座(活动)的形式,将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除此之外,学校还可考虑以高度灵活的方式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三)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助力产教融合多元育人教学模式的形成

首先,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等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乐于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应增加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经费供给,为教师实现全方位自我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再次,提升教师“走出去”的动力,并为教师实现“有地方去”提供合适的平台,解决其后顾之忧,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反哺教学。最后,职业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力挖掘社会人才的体制机制,让社会人才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还要构建“理论—实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做到学生不仅掌握技术技能,还能更了解市场、企业、职业文化与道德,最终实现无缝对接[8],真正解决教学过程中“学与用”脱节的现象。

(四)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不断实现教学境界的新提升

职业院校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具体实际推进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能力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应建立健全教材選用的相关制度,及时更换或遴选能够体现新工艺、新技术、新范式的高质量教材,并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讲时效地运用典型生产案例,做到既讲纪律、原则,又有现实活力,更能提升人生境界。再次,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混合式教学、“技—思—悟”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提升技能、体悟德性升华后的愉悦。最后,职业院校应避免管理的机械化、教条化、形式化、官僚化,以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正做到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高质量课堂。

笔者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于一代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因此,未来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应更注重以“德技并修”的教学机制唤醒“人”的意识,当然,也就必然需要探索建构推进“德技并修”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3-01-08].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73.

[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导言10.

[4] 廖和平,谭培文. 偏离本质: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理论月刊,2012(6):32-36.

[5] 冯友兰.新原道[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

[6] 王军,黄玲青.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然方向、目标特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6):20-2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3-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8] 罗元元,王海营,黄祥国,等. 新时代职业院校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21(5):166-167.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