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首要内容。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与丰富的时代教育意蕴。有效地把地方的优秀文化融入中学生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构建当地中学对学生的全面育人体系是新时代中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发挥好地方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的软实力。目前,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对中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还面临着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舍近求远;融入立德树人的方式较为单一等困境。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通过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全员参与的地方优秀文化育人体系;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传承发掘利用好地方优秀文化;创新地方优秀文化多种融入方式,全面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生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优秀文化;立德树人;路径探析
国无德不强,人无德不立。在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中,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对法律起了补充的作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有效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德育是根本,是基础。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对榜样充满崇拜与模仿,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扰,由此,必须加强德育教育[1]。教育者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结合好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载体,形成科学合理的育人体系,以文化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地方优秀文化及其育人意蕴
地方优秀文化。地方优秀文化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区域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而创造的优秀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地方优秀文化包括自然生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
自然生态文化。自然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而形成的一种崇尚自然,人类自觉保护环境,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文化。自然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发源地,为人们能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成保障。
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哲学、教育等思想以及道德观念,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也是人们的精神基础。是人们在家庭、家族、村社等无声无形地受启蒙教育的资源。
地方民俗文化。地方民俗文化极具地方性和区域性,是人们在一定的聚集区长期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风俗生活文化,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相互影响。也是人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极具地方民族特色。
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制度载体的总和,包括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和制度形态的红色文化[2]。地方红色文化是区域性的红色文化,是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在一定区域里的展现形式,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
地方优秀文化的育人意蕴。地方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地方的优秀文化教育当地的人。青少年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以长成参天大树。
二、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立德树人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地各学校不断地贯彻落实。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地方中学立德树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重视程度不够、舍近求远和教育载体较单一等困境。
长期以来,受应试文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往往过多地关注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侧重于知识的测评,直观地通过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等次,优、良、中、不合格[3]。简单地从一套试卷或者某次测试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是不够合理的,也不科学的。不仅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能真正评价学生的某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情况。同时也可能对学生的德育有所偏颇,这也不符合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4]。培养好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绝不是有“才”而无“德”,有才无德的是废才,是危害人民、危害社会的毒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厚德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只是过多地看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只是通過“应试”的评价模式来评判值得人们深思。实际表明,有部分学生在智力方面发展得比较突出,但是在实际生活能力可能存在不足,这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没有得到彻底贯彻的结果。
重视度不够。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边远的城镇中学,往往迫于升学率的压力,相比较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智育培养,对于学生的德育可能存在有所偏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教育任务上,可能存在敷衍,把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立德树人教育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什么有效的途径。虽然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减负政策的实施,立德树人的落实,全面育人的推进,但是在对学生、教师评价体制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阻碍了学生德育的落实,地方优秀文化育人可能就被忽视。
舍近取远。在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本身的地方优秀文化意识不强,熟悉程度不够,自信不足,责任感不强,更多的是仅仅把课本上的、其他地方挖掘比较早的、全国知名的优秀文化融入了立德树人体系中。而对于地方性的优秀文化忘却了,更不可能加以运用。这不仅浪费身边的有利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也激发不起学生对家乡的自信心,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不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开发利用。
融入载体较为单一。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数字数据化教育的发展,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都能获得同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但是地方优秀文化在融入立德树人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只是通过教育者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取,或者通过图片、影视的播放,学生以视听的方式获取地方优秀文化知识。这种说教模式仍然是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常见手段。对学生而言,他们对地方优秀文化也只能停留在了解、熟知的层面上。至多也只能做到内化于心,没有发挥出地方优秀文化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更不可能外化于行。这对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事物,解决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效果也不佳。这样不仅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载体单一,参与者也仅限于学校教师。
三、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针对以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面临的各种困境,可以通过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全员参与的地方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高度重视,发掘传承和利用好地方优秀文化;不断探索创新地方优秀文化多种融入方式,全面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生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构建全员参与的地方优秀文化育人体系。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目标是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是人人参与,也是人人受益。立德树人也涉及主体和客体的积极参与,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中也主动投入其中。其次,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中的“老”“家长”“小”,即学生、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亲积极参与,从娃娃抓起。核心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用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孩子,用优良的家风家规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再次,学校全体育人成员高度重视,主动参与。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是主要阵地,核心平台。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动承担起主要的责任。有机地组建对接学生辅导的立德树人德育导师、班主任落实班级立德树人和政教处统筹德育的立德树人三层队伍。敦促学生在孝亲尊师,遵德守法,励志笃学,刚毅力行,仁爱博学方面与优秀文化有机融合,不断完善。最后,与社会形成合力。优秀的地方文化极具社会属性,地方的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迹,优秀的民风民俗,是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护和传承的。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中,使地方优秀文化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社会各方面要结合家庭、学校形成立德树人合力。家庭成员、学校教员、社会人员应该主动了解、熟知和掌握地方优秀文化的发源、发展等具体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主体作用。
发掘传承和利用好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育人。地方优秀文化是具有地方特性,对当地人们的影响比较明显和直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方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青少年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崇拜的英雄。中国优秀文化是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化的有机总和。美丽的大好河山、江河湖海、优秀文化、民族英雄等分布在祖国各地,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每个地方的优秀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要保护好已有的优秀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好当地的优秀文化优势,不断创新开发利用模式,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开发,使其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要发挥育人功效。使其不仅融入其他地方的学生教育,更要融入当地的学生教育。离学生最近的优秀文化,最近的英雄人物、榜样是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坚强的力量。因此,在充分运用好书本上的、荧屏上其他地方的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地方的优秀文化,要远近结合,合理挖掘,科学利用,综合融入。
创新地方优秀文化多种融入方式。在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方式上,要破除陈规,敢于尝试。只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不够,应该创新融入方式。通过讲故事、自导自演、多次参观、分享评价等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生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讲故事。从家庭开始,长辈要把自己知道的,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先进人物、民族英雄的故事用孩子听得懂的,能接受的方式给孩子讲,并且要时常讲,经过耳濡目染,从小在学生的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種子。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把地方优秀文化故事融入教材内容里讲,有机地融入课堂。德育教导员、班主任、政教处人员可以在班会课上、课下,在发现学生犯错的时候有方向性地向学生通过讲故事融进地方优秀文化。社会人员讲。地方优秀文化的直接和间接传承人可以家庭、学校去给学生们讲该地的优秀文化,可以和学生问答互动,使学生更了解地方的优秀文化。然后,分层次,分年龄阶段让学生讲当地的正能量故事。
参观拜访。组织学生多次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瞻仰人民英雄雕像。参观战斗遗址,爱国教育基地。厘清当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熟悉地方优秀文化发展。培养地方学生优秀文化讲解员,通过培训,使学生主动成为游客的导游,自觉宣传地方优秀文化。拜访优秀文化传承人,拜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贡献的当地英雄前辈。与英雄榜样近距离接触,深情交谈,感知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也使作为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方式使其有效推广。
学生自导自演。中学生对发源于本地的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模仿能力较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当地的优秀文化素材,结合不同的节日,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导自演。通过诗歌、舞蹈、小品、话剧等多种形式展示地方优秀文化成果。也可以邀请地方的优秀文化传承参与指导或演出。同时,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促进交流,以赛促融,更有效地使地方优秀文化活起来。
分享评价。通过故事讲述,亲身体验,主动学习,课堂内外结合等多种方式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最终要看落实的效果。主要是学校定期举行同学们对地方优秀文化学习的分享活动。通过分享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活动后,与学生沟通交流,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地方优秀文化的习得与不足,从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不断地进行指导,持续用力,不断完善。真正地使地方优秀文化有效地融入立德树人,使学生内化于心,生根发芽,外化于行,开花结果。
结束语
学校肩负着教育的重任,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摇篮,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平台。始终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实践家、校、社会结合和德育导师、班主任、政教处结合的“三三”制育人体系,实现三全育人,并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优势,探索把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的育人路径,实现优秀文化滋养人,软实力驱动人的现实意义。全体重视,积极发掘,丰富地方优秀文化育人载体,扎根地方,落实推进,为实现人才振兴,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做出现实贡献。
参考文献
[1]夏晋祥.“生命化德育”: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为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0):93-98.
[2]易金华,钟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OL].湖南社会科学,2023(1):145-151
[3]王鉴,王力争.课堂教学变革的力量:能动者的联动[J].教育研究,2016,37(12):97-105.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