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探讨

2023-07-28 10:05李莲香
高考·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研究高中

李莲香

摘 要:本文主要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进行阐述说明。劳动教育是当前高中阶段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并且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起到强体、育美、树德的价值。而高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应当在其中落实劳动教育内容,挖掘语文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保证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创新,实现劳动与语文教学之间全面结合,保证劳动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结果,从多方面来优化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新时代下,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当践行道德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学校的主要责任与使命。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彰显关键作用,担任着主要的劳动教育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应紧抓时代机遇与特点,找到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从而提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为人们带来更为良好的劳动教育体验感,保证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全面结合。“人类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以顺利实现”,让每一位语文教学参与者都可以站在发展的高度进行审视,破解劳动教育的难题,促进教育实践,逐渐突破自己,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劳动人民的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在如今新时代社会发展中十分关键,这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应当进一步加强传承与弘扬。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当从课堂的教学出发,加深学生对传统民族精神的了解,保证学生在成长期间获得更为良好的启发[1]。在学生的教育中也需要不断传承,从而保证发扬光大,确保学生可以从多个层面出发,全面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实际价值。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知识期间,其中有很多民族精神需要传承,这些文章中都致敬了劳动人民。此外,在部分文章当中,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民族精神的诠释,这是当前新时代发展下的核心。

(二)更加尊重劳动者

语文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而第二步才是学习知识。例如: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该文章主要介绍了袁隆平一生的成就,了解这位伟人为我国人民群众所解决的温饱问题。而这位伟人在初次研究期间,始终坚持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不断地进行钻研与研究,从而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因此,在学习文章时,学生可以加深对劳动教育全面感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让学生更加尊重劳动人民,对劳动人民始终保持着敬畏之情,在劳动中促进发展[2]。劳动渗透在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中,是我们深邃智慧里的源泉和灵感。无论是大禹治水、长城御敌、运河灌溉,还是“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三峡工程的壮举,禾下乘凉的成就,都是无数劳动者们的功劳。他们用汗水铺就了发展的基石,用辛勤造就了民族的鼎盛,用无私铸就了国家的未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从先辈们手中接过劳动的接力棒,勇担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此外,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实际价值,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劳动,认识到每一个行业的劳动价值,提升对劳动人民的认可。这就是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互结合的价值所在。

(三)养成正确劳动教育观念

对于现如今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有所掌握,但是因为自身的观念意识不够强烈、社会经验匮乏,由此导致学生会受到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创新语文教学方式,促进语文知识与劳动教育的相互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加深对劳动教育的全新认知,引导学生掌握更为正确的价值观念[3]。察势者胜,驭势者赢。我们要懂得,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也是一道现实考题。许多人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读好书、当白领,就是为了告别劳动。我们要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他们明白劳动之于个人而言,是实现自我的手段;劳动之于民族而言,是传承创新的基石;劳动之于国家而言,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我们在劳动中生存、生活、成长,从劳动中获取永不枯竭的力量。例如: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文章当中,所讲述的主要就是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这是一种较为基础的精神,并且不是哪一行业在发展期间都需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支撑依据[4]。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明确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优势,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端正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中语文在整个学生知识学习生涯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且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中语文所占的比例较大,但语文知识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断的积累,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5]。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针对劳动教育进行全面研究,促进知识与劳动相互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综合素质能力。

(一)合理运用教材内容,促进劳动教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章中的劳动教育主要就是坚持以劳动者的品行学习为基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具体的劳动类文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歌颂劳动者优良品性,第二类为歌颂劳动者的伟大,第三类是教育学生如何进行劳动。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应当循序渐进,从而感受到文章所传递的主要教育内容,认识到劳动者是最可爱的人。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感受到文本的知识学习背景,从而针对劳动者所做过的事情进行全面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面研究,保证学生在组内进行知识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想法来发表意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指导。首先,在文章知识学习中,应当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性格与品质,加深学生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氓》期间,这一文章内容主要所讲述的就是一普通姑娘与小伙坠入爱河,从恋爱初期的甜蜜到婚后的失望,最后因为丈夫的变心而绝望。文章中塑造了一个勤劳刻苦、勇敢坚强的农村妇女形象,并且在女主身上彰显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与渴望[6]。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时,应当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喜欢的,对失望的东西就不必勉强。认识到当今现实社会的人性,感受文章作者筆下的劳动人民品质,从而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始终不忘初心,要有感恩思想。

(二)写作创新,加强劳动感悟

劳动教育形式应该更加丰富。不能把劳动教育仅仅理解为就是让孩子洗洗衣、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这些虽属于应有之义,然而不是全部,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可以用更多的词去描述它,比如让孩子参与生产劳动、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要真正回归,教育者还必须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坚守教育良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花大力气冲破当前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劳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如果应试教育继续大行其道,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乃至被边缘化便是一种必然趋势。写作是完善学生能力,提升认识的主要途径。俗话说得好:“一勤天下无难事。”生存的本能就是劳动,劳动可以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实际劳动教育开展期间,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在生活中搜索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劳动教育的感悟。例如:在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包含了很多辛苦劳动的人群,这些人群始終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发光发热。因此,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期间,以“就这样,他影响了我”为主题进行写作,写作当中所针对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让学生在写作中介绍感人的事迹,积极学习劳动人民身上的品质,从而加深学生认识。例如:每天凌晨的环卫工人,学生通过对劳动场景的描绘,紧紧抓住环卫工人的动作、外貌、语言等,刻画出更为淳朴的环卫工人形象[7]。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重大节日中进行主题写作训练。如五一劳动节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观察,从而进行写作——“致敬平凡的劳动者”。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小学、初中不同,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之外,还可以运用通讯、演讲词、书信等多种体裁,从多个层面出发来感受劳动者,面向劳动者致敬,从而加深对劳动的感悟。

(三)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

古往今来,劳动之风携着自强之气抚平喧嚣,唤醒沉睡的自我。曾记否,怀素以叶作笔,终筑笔冢,草书大气,以龙飞凤舞之姿留于天地;曾记否,宋濂手自笔录,隆冬之时,求学叩问,以勤学苦练之姿激励后生;曾记否,袁老躬耕劳作,不惧风雨,一如既往,以无私奉献之姿鼓舞世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想要实现指点江山之梦,必付出今朝耕耘之苦,秉承先辈遗韵,书写自我华章。高中生在所学习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劳动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应当注重对教材中劳动资源的挖掘,保证实际的劳动教育内容更为丰富。例如: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文章是诗人艾青对保姆的描述——大堰河医生悲苦经历,全面抒发保姆对大堰河与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感与赞美之情[8]。教材必修下册《边城(节选)》,文章所介绍的是老船夫在小溪上五十年如一日的撑船,风雨无阻、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学生应当积极学习,针对文章当中所蕴含的劳动内容不断挖掘,保证教育的内容更具备丰富性。

(四)促进课内外结合,加强劳动教育的落实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实施期间,教师应当加强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分析,从而明确课程知识学习的任务,保证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提升劳动教育的时效性。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可以在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之后以生活为基础,发展成为第二课堂,加深学生生活当中的时间能力,感受到劳动教育的实际意义。例如:学生在学习完成《作为生物的社会》期间,教师可以将文章当中所彰显的劳动教育精神体现在校园中,保证与学校之间相互配合,进而让学生每天检查自己的座位与宿舍等,定期进行“最美宿舍”的评选,为自己的宿舍贴上标签,又或者在劳动教育之后,书写劳动教育的心得,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习惯,清楚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的热情。

(五)树立正确观念,践行学生劳动品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应当积极落实劳动教育。此外,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期间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生活,为学生树立起“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分析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实际价值。例如: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期间,通过对相关建筑特点的解读,明确这些特色建筑都是劳动者运用双手创建的,引导学生运用更为积极向上的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从而坚信劳动力量的神奇之处,科学指导学生[9]。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保证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持之以恒,不畏困难,而身为教师也应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敬畏的情感,促进劳动品质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劳动,而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应当促进语文与劳动教育全面结合,从而保证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顺利推进。但不可否认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身为教师,应当全面创新劳动教育发展的新观念,保证学生可以积极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促进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相互结合,由此顺利推动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本华,朱于国,汪锋,等.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新启示:专家点评“老高考新课标卷”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题[J].中国考试,2023(3):27-35.

[2]张红明,朱迪光.字源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汉字文化,2022(24):105-107.

[3]邸光升.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51-52.

[4]钟希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22,22(6):98-103.

[5]郑丽霞.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家长,2022(29):117-119.

[6]王寿江.新课程视域下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宁夏育才中学劳动教育案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5):133-138.

[7]武桂霞.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22(7):81-84.

[8]冯雨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111-114.

[9]何晶.民族地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的渗透探究[J].新课程,2020(46):1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实践研究高中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