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郑
[摘 要] 错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若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往往可以诱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教学中,教师应宽容地、合理地对待错误,引导学生在“纠错”和“思错”中突破思维障碍,训练思维能力,完善认知结构,从而由“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
[关键词] 错误;教学资源;学习品质
数学作业具有巩固知识、强化技能、拓展思维等价值,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 然学生在思维水平、知识背景、学习能力、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的作业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充分挖掘错误中隐藏的价值,并合理利用,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常常将错误笼统地归因于学生做作业时态度不认真,没有对错误进行深度剖析,只是任务式地进行作业评改,这样就错失了真正了解学生、了解教学的机会,久而久之,作业变成了一种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 要知道,作业是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馈,透过错误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 另外,教师只有认真分析错误才能找到学生的真正错因,从而通过补偿练习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 下面笔者以一节“分式”的习题讲评课为例,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在“纠错”和“思错”中获得新发展、新提升.
纠错——深化认知
讲评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反馈选择一些典型、普遍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要反映核心知识点,又要体现学生思维存在的漏缺,以便通过针对性的讲评还原知识本质,让学生“真懂真会”. 纠错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展开.
1. 错解呈现
呈现错解时,教师最好进行实例展示,如通过投影或者做成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错解,这样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又易于学生接受.
例1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0.
错解x=±3.
例2解方程:-=0.
错解1去分母,得2(x-1)-x=(x-1)(x+1),化简后得x2-x+1=0. 因为Δ=(-1)2-4×1×1=-3<0,所以原方程无解.
错解2去分母,得2-x=0,解得x=2. 经检验,x=2是原方程的增根,所以原方程无解.
错解3方程两边同时乘(x-1)(x+1),得2(x-1)-x=0,解得x=2.
2. 师生交流
教师将典型的错解呈现后,不应急于展示正确的解题过程,而应预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出错的原因,或者组织学生讨论错在何处,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错误. 这样的讨论过程可以让学生对错误形成深刻的认识,能有效避免同类错误再次发生. 以上过程看似简单,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讨论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能找到真正的错因,从而为正确理解知识做好铺垫.
3. 错因归类
学生解题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②不良的学习习惯;③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④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 错误类型大体可以分为:①审题不清;②马虎大意;③方法不当;④计算有误. 纠错时只有正确地认识错误并找到造成错误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药,从而有效避免“一错再错”.
对于例1,解题时因忽视了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从而出现了x=3这一错解. 例2中的错解1,等号右边为0,0乘(x-1)(x+1)仍为0,学生却得到了(x-1)(x+1);错解2,对于去分母,学生直接理解为去掉分母,解题时出现了不等价转换,造成了错误;错解3,缺失了“验根”这一步骤.
在此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回头看”,让学生自主完成错因归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 探索正解
找到真正的错因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正确答案. 从以上错解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因解题不规范,出现了解题步骤的遗漏,因此探索正解时,教师有必要从示范的角度出发,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对于例2,师生交流后,给出了如下完整的解答过程:
解法1方程两边同乘(x-1)(x+1),得2(x-1)-x=0,解得x=2. 检验:当x=2时,(x-1)(x+1)≠0,所以x=2是原方程的解.
解法2移项,得=;去分母,得2(x-1)=x,解得x=2. 检验:当x=2时,(x-1)(x+1)≠0,所以x=2是原方程的解.
解法3 原方程可化为-=0,即=0,所以x-2=0,解得x=2. 检验:当x=2时,(x-1)(x+1)≠0,所以x=2是原方程的解.
解法4 移项,得=,所以2(x2-1)=x(x+1),解得x=2,x=-1. 检验:当x=2时,(x-1)(x+1)≠0;当x=-1时,(x-1)(x+1)=0,所以x=2是原方程的解.
教师呈现不同解法的解题过程,既能规范解题过程,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有效规避“方法不当”“思考不周”等错误,从而让学生“既懂又对”.
5. 平行矫正
探究正解后,教师应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变式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技能、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变式练习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横向迁移,还应该关注纵向拓展. 所谓横向迁移,是指不改变核心知识、核心方法和题目结构,仅仅在数据信息、已知或结论上进行简单变化. 其本质是对原题进行简单变形,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巩固知识、方法,实现举一反三. 但是单一的横向迁移往往难以诱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难以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且解题时机械的模仿容易造成思维疲劳和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横向迁移的同时,教师也应关注纵向拓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一些新问题,或迁移至其他相关的领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思错——升华认知
1. 追踪溯源,改进教学
研究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时,教师大多会与分数相类比,从而借助学生熟悉的“分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式”. 如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赋值的方式进行“分式”与“分数”的转化,从而让学生体会抽象与具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分数与分式虽密不可分,却有本质的区别,即分式的分母上有字母,也正是这一特征决定着解题时要确保分式的分母始终不为0,这是分式有意义的前提. 教学时,教师除了重点强调和记忆,还可以设计“陷阱”,诱发学生犯错,从而“將错就错”,强化学生的认识.
2. 将错就错,触类旁通
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尝试理解学生的错误,从学生的错误做法出发,通过适当引导和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发现正确的解题方法,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对于例1,教师设计了如下变式练习.
变式1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0.
变式2当x取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变式1既要保证分子为0,又要保证分母不为0;变式2既要确保x+3非负,又要保证分母不为0.
对于例2,可给出如下变式练习.
变式解方程:-=1.
上述变式将等式右边的0换成了1,求解时,除了要关注分式有意义,还要关注分式与等式基本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信通过以上变式练习,学生对分式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会有深刻的认识,能有效提升解题能力.
3. 渗透方法,提升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要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因为思想方法是优化学生认知、提升学生素养的桥梁和纽带. 在“分式”教学中,涉及的思想主要是类比思想. 如将“分式”与“分数”相类比,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相类比. 类比既能发现两者的相同之处,又能找到两者的区别,且类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内化新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思想方法融于学习情境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升思维品质,提升数学素养.
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宝贵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在纠错、思错的过程中能有新收获、新发展. 对教师而言,学生的错误折射出来的往往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漏缺,它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了新机遇.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还要合理地应用错误,充分挖掘错误的价值,通过巧妙的引导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 另外,在纠错和思错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自主发现、自主改正,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地、冷静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充分挖掘错误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踏着自信的云梯攀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