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军 曲岩娜
摘要:丹东市振安区教育局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突破口,统一领导、科学谋划,坚持“一部党史就是一本本鲜活的思政课教科书,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的总体思路,通过思政课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同时使党史学习教育赋予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关键词:“大思政课”理念;党史学习教育;思政一体化
作者简介:吴天军,丹东市振安区教育局高级教师。曲岩娜,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中心小学教师。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系统谋划,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要求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确定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丹东市振安区教育局始终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决策部署放在工作首位,把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目标、科学谋划,以“大思政课”理念为统领,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要内容,坚持“一部党史就是一本本鲜活的思政课教科书,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的总体思路,不仅通过思政课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还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赋予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内容,合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思政素材,让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
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思政教育的法定课程,该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数年来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成果和法治教育经验,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會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教育内容,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素材,形成更加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振安区教育局创造性地开展了“唱、讲、学、做”四项活动和“五个一”活动制度等。
(一)以“唱、讲、学、做”为主要方式,重点开展好四项活动
一是通过传唱革命歌曲,坚定理想信念。振安区教育局通过引导学生传唱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美好生活的革命歌曲,使学生坚定信念、凝聚力量。
二是讲好党的知识,重温党的历史。振安区教育局通过在学校讲、在课堂讲党史活动、在家里讲,使学生重温党的历史,做到敬党、爱党、言党。
三是学习英雄模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振安区教育局组织学生学习“感动中国”“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人物事迹,把深刻的思想教育蕴涵于具体的人物事迹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四是追寻榜样,做党的接班人。振安区教育局通过对党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精神。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心中有楷模,人人有追求”学习竞赛活动,年末评选出“道德小模范”“文明小使者”。
(二)以“五个一”活动为主要内容,促进思政教育制度化
为了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振安区教育局经过调查研究后,出台了《振安区思政教育“五个一”活动方案》,即坚持每周掌握一条爱党爱国知识,每周学习一个英雄模范人物故事,每月召开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队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讲座,每年举行一次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五个一”活动,不仅落实了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也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全区各校积极探索具体的工作方法。例如:举行主题升旗仪式,学党史;召开主题班团队会,演党史;创编校本教材,教党史;成立宣讲团,讲党史;等等。丹东市第三十三中学开展党史专题宣讲活动,结合“学习强国”党史微党课,把学党史和育新人结合起来,精准宣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精准宣讲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鸭绿江中心小学组织各个中队积极开展“我向党旗敬个礼”主题班会,通过庄严质朴的仪式,让少先队员们了解党旗的含义,面向党旗行队礼,许下“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的庄严承诺。丹东市五纬小学邀请“五老”志愿者为学校全体党员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讲述丹东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任国桢烈士的事迹。汤山城镇中心小学围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班队会活动,通过朗诵红色经典、歌唱红色歌曲、读红色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对学生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丹东市经山小学以“红领巾心向党”为主题,举行中队会展演活动,全校17个中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分别以“致敬红领巾”“青春与祖国同在”“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我们都是追梦人”等为切入点,通过队会让少先队员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英雄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树立“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理想信念。
(三)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思政教育体系,用经典育人
一是开展节日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增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二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纳入思政教育,将京剧、书法、国画等课程与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在耳濡目染中产生认同、增强信心,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三是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熏陶。振安区教育局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30分钟、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一个小时。此外,振安区教育局还评选了“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
(四)重视“仪式”文化,让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
一是在全区中小学严格落实升挂国旗制度。全区中小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集会活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与国旗合影、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二是各校开展仪式教育活动,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的作用,举行入学仪式、入队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三是各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展“校园节”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社团节等,每学期至少举办一项活动。
二、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让思政教育的形式鲜活多样
思政教育有广阔的“大课堂”,那就是校内的各种活动和校外广泛的教育资源。振安区教育局本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拓宽思政教育“大课堂”,让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革命公园、英雄故居等教育基地,根据不同基地设计相应的教育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理想信念。
(一)乡土教育资源有“家乡味”
振安区中小学校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将自然、人文融入思政教育活动中。五龙背镇中心小学让学生以家乡的五龙山为主题,搜集各种乡土自然素材,并以主题墙的形式展示学生搜集的图片、照片、画、门票、景点宣传册、地图等资料,不仅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还使学生在与乡土资源的对话中培养了爱乡情。九连城镇中心小学围绕古镇九连城,探寻家乡历史,寻找古城遗迹,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汤山城镇中心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我的家乡》,把家乡的人文历史、发展变化、风光特产等汇编成册,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家乡的初步了解,并在参与环境创设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展示,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参与意識,产生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丹东市第十二中学举办了“学史力行、爱我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师生主动清理爱河水源地下游河岸的垃圾,用实际行动诠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二)红色教育资源有“家国情”
丹东沿江、沿海、沿边遗存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特别是抗美援朝纪念馆和鸭绿江断桥,现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成为新时代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国字号”重要阵地。各校紧紧抓住每一次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
在清明节期间,各校根据本校实际,组织青少年参观抗美援朝历史遗址遗迹、瞻仰革命历史遗物,开展“寻访革命印迹,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丹东市经山小学和丹东市第十二中学组织全体师生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楼房镇中心小学组织师生到辽东解放纪念塔开展清明祭扫活动。丹东市第三十中学组织学生到鸭绿江断桥举行入团仪式活动。丹东市第三十三中学开展主题团课,学习邓稼先、罗阳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在五四青年节期间,丹东市第三十三中学团委举办“传承五四薪火,光耀百年华章”庆祝建党100周年暨五四青年节大型文艺汇演。丹东市第三十二中学团委举办“传承五四薪火,共庆百年华诞”主题演讲活动。丹东市第三十中学团委开展“学史崇德、强体励志”远足活动。振安区高级中学团委举办纪念“五四运动”暨庆祝建党百年大合唱比赛。丹东市世纪高中团委开展“青春的力量”主题团日活动。
此外,振安区高级中学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经典系列活动之“党的故事我来讲”诗歌朗诵比赛。参赛选手们热情洋溢地朗诵了《红色中国》《脊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经典诗歌,抒发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五龙背镇中心小学开展唱红歌系列活动,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时间教学生唱红歌,学校利用午间和课间播放学生演唱的歌曲。丹东市五纬小学举办了“第十九届读书节——红色故事比赛”,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党史、革命史和当地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故事表演等能力。
各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更有利于引导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传统文化资源有“中国范”
振安区教育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端午节为例,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九连城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用细腻的镜头、独特的视角,记录下端午节的各种民俗风情,感受端午的浓郁氛围,享受节日的快乐,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增进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五龙背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让学生感知端午、走进端午、品味端午,体会传统节日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丹东市第二十九中学团委带领团员青年,携带节日礼品,到九连城镇敬老院,开展“浓情端午节、粽情敬老院”社会实践活动,给老人送上节日的慰问和祝福。楼房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折粽叶、画粽子、包粽子、制作手抄报等,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五纬小学的党员教师为学校的留守儿童送去亲手包制的“爱心粽”,并送上节日祝福,以实际行动把学校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丹东市第三十二中学组织全校学生召开了“话端午”主题班会。各校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只有让每名学生都出彩、每次教育都走心,才算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多元化的活动应伴随多元化的评价,让立德树人的行为更符合教育的规律。
三、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先导,积极优化教育模式,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建共进
(一)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教师须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振安区教育局提出,新时代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深入研究者和忠诚践行者,争当为学为人的表率,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学校要通过开展教学大比武、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方式,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对党忠诚、学生喜欢的思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堂堂正正、干干净净,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振安区教育局确立了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标准,开展一体化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体,配齐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岗位,严格按照师生比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各校建立了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支部统一领导、领导带头参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要求,各校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形成大中小学一体联动的培训和交流机制,实施学段递进、纵向衔接的工作梯队建设工程,推动不同学段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进行“同课异构”,提高优质课程资源利用率,提升教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思政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专题学习活动,引导思政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夯实理论根基、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定力,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通过严格的选择和系统的教育,引导思政课教师切实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使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以弘扬爱国大德,厚植传道情怀以恪守师德师风,涵养仁爱情怀以提升个人品德。
(二)思政教育的基础在于贯通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定位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振安区教育局着力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新格局,突出“课程理念一体化、目标内容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队伍保障一体化、课程评价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全面推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材体系的思想价值建设,挖掘铸魂育人的教育文化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格局,确保思政课提质增效。
振安区教育局统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一方面,围绕不同學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分目标,在统筹学生认知特点基础上进行梯度适当的课程安排。深研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解决自我与家庭、班级、社会、自然、国家、世界等关系问题。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情感。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侧重夯实学生以体验为基础的思想根基。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侧重提升学生以认知为基础的政治核心素养,其中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现出由共性培养到个性延展的统筹安排。大学的思政课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由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组成的课程群,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层次要求展开。另一方面,根据全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在科学化设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既实现课程内容前后呼应、上下衔接、高低进阶,从而克服同一知识点的简单重复问题,又激发学生对同一课程内容的追问和审思,实现对知识点的把握从“熟知”到“真知”的转变。
(三)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理念
树立“大思政课”理念,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关重要。为了让思政教育真正走向育人核心,振安区教育局以“理念转变”为抓手,通过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一体实施、同步推进的格局。一方面,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革新教学手段和内容,让思政教育课堂和课程活起来,实施思政教育“三个一”工程,即“一堂启智润心的思政课、一堂有滋有味的专业课、一堂知行合一的实践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协同推进其他学科思政教育建设,充分挖掘各类学科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人才培养全体系,让青少年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同时,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融入思政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各类实践育人平台,如“家长学校”“道德讲堂”“社区大学”,不断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真正构建“时时皆思政,处处是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总之,思政教育正确的“打开方式”应是选择“大思政课”建设。振安区教育局以“大思政课”理念为统领,提出育人新格局,探索育人新实践,优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进,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载体,突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和互相支撑,有效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天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J].辽宁教育,2019(6).
[2]常晓霞.区域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2(10).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