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起亲人,首先谈到的,往往是母亲的温柔勤劳、外婆的慈爱和蔼、奶奶的麻利坚强,甚至是姑姑、姨妈的爱护和照顾。而男性亲人,往往是沉默的、可靠的、威严的,“父爱如山”。
《说文解字》有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编者注:手)举杖。”—“父”是以手举杖的形象,表示行使责打教育权力的家长。后引申指父亲,乃至男性长辈的通称,如“祖父”“伯父”等。
所以,传统文化中,父亲代表着教导和威严;所以,有了“中国式父亲”这个说法。他们“用最硬的方式,做最软的事”“经历了最多的风雨,却得到最少的传颂”……
其实,何止“中国式父亲”如此,我们的男性亲人,大多如此。
他们往往沉默,不擅长表达爱和温柔,只是无声地挑起责任和担当;他们或许一生平凡,却愿意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所有。
我们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或尚是青年,或已步入中老年。他们人生中恣意洒脱的轻狂时节我们不得见,他们在工作中承担的社会职责我们往往也只是一知半解。在我们眼中,“他们”只是他们,是我们的爷爷、父亲……
而当我们走近他们—从一本本日历中解读他的爱与遗憾,从葡萄藤和杧果树上看到他的辛劳和爱,从沉默中感受他的作為和无奈……我们也从中,看到并理解了更多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