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控制理论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23-07-28 03:18:00彭苏绘
临床医药实践 2023年7期
关键词:护士长护理人员心理

彭苏绘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脑卒中患者往往具有生理、心理及肢体上的相关障碍问题,进而出现压疮、便秘、下肢静脉栓塞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部分患者甚至诱发心血管事件,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及风险[1-2]。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重点不仅局限于生理,更多应注重其心理,并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及时调整[3-4]。疾病质量管理起源于美国,最早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类法,能够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完善服务流程,促进临床服务质量的持续改善[5]。我国在疾病质量管理方面已获得较好的效果,且能够根据疾病构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6]。本文观察了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6)。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7]为诊断标准,确诊为脑卒中;年龄≥45 岁;无意识或言语表达障碍。排除标准:精神障碍;其他重大疾病或恶性肿瘤;无家庭照顾者;配合度不佳;合并其他影响本次研究的基础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时主动接待,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式、注意事项及预后等相关信息;评估患者的机体状况及病情发展情况,协助患者了解脑卒中的基本理论及应对方式;为患者合理安排膳食,即多摄入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以从容、平和的心态面对治疗及后续护理过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结合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管理。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模式,持续干预3个月,具体如下。

1.3.2.1 前馈控制

实施前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意识培训,采用讲座的方式,着重介绍护理缺陷的分析手段及意义,同时使护理人员明确考评的奖惩方法;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及病情发展状况,向相关护理人员进行详细讲解,增强护理的主动性及责任感;科室制订相关制度,并由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带头予以完善,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理风险管理应急预案、护理人员行为准则及护理质量管理流程等相关程序,并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结束后进行统一考核,对于考核合格者方可允许加入本次研究;建立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责任制,每一级护理人员需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及相关准则,护士长对整个护理流程进行监督,护理组长则对护理流程进行指导,责任护士对护理流程中的相关措施进行落实。

1.3.2.2 同期控制

同期控制又称环节控制或过程控制,即在实施相关措施时进行监督、指导。由护士长安排好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并结合工作量、患者病情发展及护士意愿调配科室内护士资源;开展弹性排班,并采用“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搭配当班,即安排一名资历较深的护士带领另一名新进护士工作;督查护理过程时,应着重注意制度、患者及各环节的督查,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护士长在早晚交接班时应做好巡视工作,并对每日护理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1.3.2.3 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即在护理人员完成工作后,对其护理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反馈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整改。针对床单不整洁、输液滴速控制不当、体位摆放不当、管道标识异常等护理不到位的个性问题以及护理书写不规范、药品管理不规范、健康宣教不及时等共性问题,护士长应及时统计相关问题出现的概率,并组织总结会议,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合护理人员意见进行整改。

1.4 评价指标

1.4.1 康复效果

干预前、干预后分别应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8]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9]评价患者的康复效果。FMA量表包含上肢及下肢的运动功能检测,共含有30 项评价条目,总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说明其运动功能越好。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包含10 项评价条目,总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说明其自理能力越好。

1.4.2 心理状态

在干预前、干预后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0]、抑郁自评量表(SDS)[11]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SAS量表及SDS量表均含有20 项评价条目,每个条目为1~5 分,总分均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则说明其焦虑或抑郁情况越严重。

1.4.3 护理效果

结合三级医院的评审调节方法[12],由护理部、神经内科护理负责人共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提前制订10道考核问题,每题分值为0~10 分,由护理负责人结合护理人员的回答进行主观评分,考核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康复效果

干预前两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

2.2 心理状态

干预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单位:分

2.3 护理效果

干预后,观察组依从率及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的相关护理是当下较为棘手的课题之一,该类患者因语言、吞咽及肢体的障碍致使其恢复速率差、致残率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3],且脑卒中患者常出现不良情绪,同样严重影响其预后效果。传统临床护理仅从生理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干预,系统性差[14-16]。质量控制理论是为实现护理目标而在护理过程中对所出现的质量问题予以测定、衡量及评价,进而对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纠正,提升护理效果[17]。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模式,其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在基于质量控制的护理模式下,患者得到更为人性化的护理,且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责任后,提升了护理工作的积极性,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更优。干预后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仅限于生理层次,更注重于患者的心理需求,由此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并发症事件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中贯穿质量控制理论,护理整体质量得以提升,且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对于各自工作进行责任化细分,确保由小到大、由整体到细节的各项护理措施均得以有效落实,患者更能够享受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

猜你喜欢
护士长护理人员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探讨开展护理行政查房对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的实际临床意义和效果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士长管理培训需求分析及对策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